回覆列表
  • 1 # 常棣tandy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被授予大都督府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的大權,接著奉命鎮守南昌,為朱元璋戰勝最強悍的對手陳友諒立下了卓越功勳。這以後不過一年多時間就突然失去了叔父朱元璋的信任,不僅解除了一切官職,而且以罪處死。其中緣由,史籍中多有忌諱,宣佈的罪狀和處理,情況有虛有實。《明太祖實錄》卷十六記:“乙巳(1365 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龍鳳十一年)正月庚申朔“甲申,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縣。”

    一、朱文正的罪狀

    所列罪狀有三項,一是“怨上不先封己”。據說朱元璋曾經問他:“汝欲何官?”文正對日:“爵賞不先眾人而急私親,無以服眾。且叔父既成大業,侄何憂不富貴。”朱元璋聽了很滿意。後來卻發現他“怨上不先封己,前所對上者皆詭辭。”

    第二項是鎮守江西時“驕淫暴橫,奪民婦女,所用床榻僭以龍鳳為飾。”

    第三,最關鍵的一項是,朱元璋得知朱文正有怨言,兼驕奢淫逸,特派使者前往責備。“文正慚懼,謀叛降張士誠。”江西按察使李飲冰奏之,朱元璋大驚,說:“此子不才如此,非吾自行無以定之。”“即日往南昌,艤舟城下,遣人召之。文正不意上遽至,倉卒出迎。上泣謂曰:汝何為若是? 遂載與俱歸。至建康,群臣交章劾之,請置於法。上曰:文正固有罪,然吾兄止有是子,若置之法,則傷恩矣。乃免文正官,安置桐城。召其子鐵柱語曰: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爾他日長大,吾封爵爾,不以爾父廢也。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否望矣。後文正卒,上推親親之恩,大封同姓,封鐵柱為靖江王,改名守謙。”

    實錄所記有的未必可信,有的含糊不清。比如說朱文正“怨上不先封己”,就很難站住腳。朱文正在世時,朱元璋還沒有大封功臣。朱文正在免官帶回南京以後究竟作了何種“安置”,又是怎樣死的,何時死的? 都有不同記載,真相頗難考定。

    二、朱文正獲罪情況辨析

    有關朱文正獲罪和處理情況,朱元璋本人的三份不準備公開的檔案應當是最接近事實的。

    一份是他給外甥李文忠的信:

    老舅家書付保兒,教你知道驢馬做的人。當自從守住江西,好生的行事不依法度。近來我的令旨,為開按察司衙門,他三日不接我言,教在江上打著船,便似教化的一般。他又差人往浙西城子裡官賣物事。及至開我令旨,不許軍民頭目來聽。密行號令,但有按察司裡告狀的割了舌頭,全家處死。

    在那裡奸人家妻女,多端不仁。我禁人休去張家那下買鹽,他從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張家鹽場買鹽,江上把截的不敢當,盡他往來。南臺城裡倉與庫四處俱各有物。其餘多等不仁不孝的勾當,我心裡悶,說不的許多。保兒且知道這幾件,你父親到時,自有話與他說也。保兒守城子,休學驢馬,你想你母親,你便休惱。……(王世貞注:驢馬者,朱文正也)

    《太祖皇帝欽錄》載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敕諭靖江王朱守謙雲:“朕招率義旅……集眾兵於江左。後因爾父長成,撥軍護衛,教練威武,威武既成,令守江西。恣意放縱,視人如草木,作孽無休,其不仁者甚。奪人之妻,殺人之夫,滅人之子,害人之父,強取人財。事覺,教之不聽。未幾,謀奔敵國,又覺,而方囚之,然後而歿。”

    《御製紀非錄》說:“大逆之道既洩,朕恐為人所廡,特召而審之。其應之詞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兇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而後故。”仔細分析朱元璋親筆所寫朱文正的罪狀,顯然有個事件發生先後的差別。案件初發時,給李文忠的家書裡只數落朱文正的罪過,一是鎮守江西期間胡作非為,唯恐朱元璋開設江西按察司後將其過失上告,所以多方阻撓。

    二是姦淫人家妻女。三是違反朱元璋禁令,自立批文,派人往張士誠控制區買鹽。朱元璋接到報告後,即將他召至南京當加審問。朱文正的性格大概是非常倔強的,他肯定知道不少朱元璋的隱私。朱元璋的面審變成了一場叔侄對罵,即所謂“其應之詞雖在神人亦所不容。”

    三、朱文正被處死的原因

    朱元璋盛怒之下,已有意將其處死,大約為馬皇后和某些官員勸阻。《國初禮賢錄》記:“上侄文正以荒淫擅殺得罪。宋濂曰:文正罪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義生之,而置諸遠地,則善矣。”如果我們把朱元璋在《御製紀非錄》中開列的秦王、周王、齊王、潭王、魯王等的為非作歹、荒淫擅殺同朱文正作一比較,至少是毫不遜色的。

    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的荒淫不法、作踐官民,不過是著書訓斥,令其熟讀,“以革前非”。而對立有大功的侄兒朱文正卻直欲置之死地,處置輕重懸絕,耐人尋味。朱文正的“謀投敵國”( 指張士誠)如果確有其事,那也肯定是在召回南京以後。

    他不僅被免去一切官職,更重要的是他從朱元璋的態度上已看出自己引以為豪的至親、功勳適足以遭忌,萬無轉圜餘地,為保命計才出此下策。密謀敗露之後,朱元璋加以“大逆”的罪名,一頓鞭子把朱文正打死。用朱元璋的話來說是“其逆兇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而後故。”

    這時,不僅群臣不敢再諫,連朱元璋的長嫂也只能私下飲泣。

    朱文正致死之由固然同他恃親恃功幹了不少非法事宜有關。但恐怕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朱文正為朱元璋親侄,功高位尊,已為文武群臣憚懼。

    俞本《紀事錄》記己亥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六月初二日,朱文正譖徐達有叛意”。朱元璋沒有輕信,於七月間仍命朱文正與徐達一道領兵攻安慶。朱文正鎮守南昌時,朱元璋派汪廣洋等文官往輔佐,汪廣洋從未向朱元璋報告過朱文正的過失。到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敕諭處斬丞相汪廣洋時還說:“昔命助文正於江西,雖不能匡正其惡,自當明其不善,何其幽深隱匿,以致禍生。”

    當朱文正獲罪以前,朱元璋已生了七個兒子,年紀幼小,朱文正在朱元璋內心裡已成為主要的猜忌物件。他不僅渾然不覺,而且桀驁個馴,終於招致殺身之禍。朱元璋的用心猜忌和果於誅殺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且不說洪武年間的大批屠戮文武功臣,即以最受信任的大將軍、右丞相魏國公徐達和朱元璋的外甥曹國公李文忠而言、功勳卓著、忠順有加,也難免朱元璋的猜忌。徐達病死以前廷臣奏疏中就提及“徐達之見疑”。

    李文忠死後《命李景降襲封曹國公誥》文中有“非智非謙,幾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終”語,且命景隆“爾其鑑前人之失”。朱國禎在所撰李文忠傳後特加按語云:“岐陽之功莫大於浙西,莫迅於應昌,莫險於騁海,蓋亞中山(徐達)、匹開平(常遇春),而文學議論又宛然儒者氣象,自古人臣義武全才未見有及者。太祖因居然以唐太宗目之矣。‘非智非謙,幾累社稷’之語,盡吐心事。親為帝甥,共平天下,如何用智,如何執謙,岐陽至是其道窮,而其功乃所以為累。上固籌之深矣。借事發怒,借館人行刑,中道而逝……千古變局,殊不忍言。……”

    朱文正被處死後,徐達、李文忠生平謹慎,尚不免功高震主:朱文正秉性剛烈,又有不少過犯落入朱元璋之手,被定為“大逆”不得善終,可謂勢之必然。

    四、朱文正被處死的過程

    朱文正自南昌召回後,實錄記“安置桐城”,“後文正卒”。劉辰《國初事蹟》記:文正鎮守江西,“豈期荒淫,惟用掾史衛達可等小人為心腹,專求民間閨女,用則數十日,不用則投之於井,為數甚多。凡遇太祖差人到彼公幹,多以銀、段鉗之,受者蔽而不言其惡。按察僉事凌說到任,察其實劾奏之。太祖即取回文正問罪,其郭子章、劉仲服、衛達可、王三元帥不諫阻,皆誅之。及部下隨從、頭目五十餘人,盡皆斷其腳筋。太祖既問文正,明日欲治之。皇后諫曰:(見上文中述文正戰功部分)……。太祖曰:後言是也,且釋之。未久,太祖命文正整點荊州城,回京未用,復出不遜之言。太祖意其懷不軌,欲廢之(按:朱元璋口語殺人即謂“廢了”)。

    皇后極諫:文正止是性剛,恐無此心。文正母見存,當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見親親之義。太祖從後言宥之。後復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與從人議,有異志,從人備告。太祖廢之。”

    俞本《紀事錄》雲:丙午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七月,上命相國達、平章遇春俱加徵南大將軍,授以印劍徵浙西,以侄朱文正乃授人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為監軍,由宜興出大浦口,直至大錢港,攻湖州。……朱文正昔鎮江西時,大肆不敬,強奪軍民婦女淫而殺之,填於井中,及僭用乘輿服用。按察使凌廉使覆之,貶為庶人,安置六合縣。潛命道士朱書上(指朱元璋)年甲,釘地厭之。侍人闋奏於上,取回禁於內苑。逾月釋其罪以為監軍,徵浙西。至太湖中,文正欲叛歸張氏,事洩,取回餓死。”

    王世貞《史乘考誤》雲:“又言朱文正貶廣東死。非也。文正先拘,守鳳陽先墓,以逃故賜死,死時尚未及取廣東。”諸書記載出入頗大,即以獲罪罷官召回南京後,有說安置桐城的,有說安置六合的,有說拘於鳳陽(濠州)的。具體情節更是互相牴牾。

    從朱元璋《御製紀非錄》的用語來看,很可能召回南京經過“面審”之後不久即被鞭死。其卒年當為 1365 年,即自南昌召回之年。但上引俞本《紀事錄》載 1366 年七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徵浙西,仍以侄朱文正授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的頭銜出任監軍。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六,《詔令雜考二》收龍鳳十二年四月吳王令旨雲:“今再差魁期資批前去,教左相國與同委官朱文正會議,須留精細能幹邊上頭目鎮遏淮安。編排隊伍,務要防奸,此城系親降軍馬,理宜乘大軍兵威在彼,事斷其初。……”似乎直到 1366 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龍鳳十二年)四月至七月,朱文正不僅活著,還同徐達等一道領兵同張士誠作戰。

    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丙午年(即1366年)夏四月辛酉日:“上命朱文忠往徐達軍會議淮安城守事宜。諭達曰:大軍既克淮安,足以保障江淮,控制齊魯。然將士新附,軍士移戍者多,留鎮者少。今就於其屬選將簡卒,人人望長其屬,不得則易怒。將軍在處置得所,使上下相安,則吾無閫外之憂矣。”

    看來王世貞所抄錄《詔令雜考》中龍鳳十一年令旨內“朱文正”為朱文忠(即李文忠,是年底命復原姓李 )之誤。朱元璋兵取濠州(後改名鳳陽 )在 1366 年(丙午年)四月,同月朱元璋即往該地省父母墓,接見父老,若雲文正以罪拘守鳳陽先墓,亦當在 1366 年四月以後。這時,張士誠敗象已現,八月朱元璋即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攻張士誠,九月命李文忠領兵攻杭州,開始了最後消滅張士誠的戰役。俞本記載七月間朱文正仍以大都督身份任徐達、常遇春監軍,已經不近情理,接著說他在太湖中欲叛歸張士誠,“事洩,取回餓死”,顯然為無稽之談。

    總之,明人史著中因朱文正在明朝建國以前即被朱元璋處死,忌諱甚多,大量刪削有關他的事蹟。這在《明太祖實錄》中已開創先例。直到現在,因史料缺乏,仍難覓一篇稍具輪廓的朱文正傳記。然而,朱文正在朱元璋奠定立國基業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磨滅。他在 1354 年十月到達滁州以後,是朱元璋最親近的人,次年渡長江後攻太平,戰陳也先,再次年攻克集慶(今南京)均立下戰功,朱元璋的發跡實賴於此戰。

    隨後,參與指揮力克張士誠軍據守的常州,穩定了朱元璋東面的防線。任大都督後出鎮江西南昌,堅守南昌八十五天,為朱元璋取得鄱陽湖決戰的勝利,消火大漢政權,進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朱文正是沒有見到明朝開國的開國元勳。

    (正文完)

  • 2 # 我不是易中天

    說起朱文正,我更想提一下在洪度保衛戰中的一個小千戶張子明,洪度被陳友諒圍困到水洩不通,人人絕望的時候,是這個小千戶用自己的性命告訴朱文正諸將士:

    至城下,大呼:“我張大舍。已見主上,令諸公堅守,救且至!”賊怒,攢槊殺之。

    堅持吧,兄弟們!援兵很快就來了!

    憤怒的陳友立刻斬殺張子明,此後洪都之圍終解。張子明雖然在《明史》上提及很少,但這位錚錚鐵漢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敬重!那麼朱文正和洪都保衛戰、張子明又有什麼關聯?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投誠元政府後,突然向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張士誠的矛頭直指紅巾軍的革命根據地安豐,目的是準備直接搗毀紅巾軍指揮部,除去紅巾大患。劉福通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向朱元璋求救

    此時的安豐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救,旁邊的陳友諒虎視眈眈,不救,安豐是南京門戶不容有失,此時的朱元璋是左右為難,最終在人情和道義上做出選擇,義無反顧的去解安慶之圍

    看似仗義的朱元璋,其實在戰略上完全是冒險,把自己置身於險地。解除安慶之圍後,張士誠一直和朱元璋喋喋不休的纏鬥,好了,自大的朱元璋再次做出個錯誤的戰略決定——進攻張士誠的重城瀘州

    陳友諒一直坐山觀虎鬥,等待合適的機會。看到朱元璋和張士誠斗的你死我活,這頭一直默默潛伏的餓狼,終於亮出獠牙,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預謀已久的約六十萬大軍集結在洪都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被委派在洪都的守將,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眾人眼中的裙帶關係,陳友諒也沒有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裡,認為取下洪都易如反掌,結果下面的戰鬥,反而讓這個年輕人給他好好的上了一課

    面對敵我如此懸殊,洪都危矣,結果朱文正一改平日作風,號召全軍將士誓死保衛洪都城!朱文正開始展現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有效排程、堅強頑守、誓死不屈,不斷粉碎敵人的進攻計劃,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抵抗陳友諒大軍近三個月

    而張子明就是在朱文正準備背水一戰時,派出去求救的斥候,結果被陳友諒識破身死。洪都保衛戰的成功,全靠朱文正作戰勇猛,排程有方,有效的消滅了陳友諒戰力,為朱元璋鄱陽湖反擊奠定了基礎得知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的表現,朱元璋也是高興的不得了,這個侄兒堪稱大用啊!在封賞的時候,朱元璋問到:你想要什麼樣的賞賜?朱文正客氣的迴應道: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

    朱元璋一聽更高興,優先封賞種眾將士,反而忽略了朱文正。朱文正原本只是客氣一下,沒有想到這個叔父一點沒客氣。這下朱文正不爽了,整個人鬱悶啊,您這也太不客氣了,朱文正想起這事就難受,越想越不爽

    不爽的朱文正開始在駐地肆意妄為,強搶民女,買官賣官,能幹的不能幹的都幹了。抑鬱的朱文正整天是借酒消愁,終於在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討伐張士誠的時候,壓抑很久的朱文正盡然勾搭張士誠準備攻打朱元璋聽到訊息的朱元璋,第一時間準備收拾朱文正:此子不才如此,非吾自行無以定之!捉拿回京後,幸虧善良的馬皇后給朱文正求情,最終免除死刑,朱文正被囚禁,抑鬱而終!

    但是朱元璋對朱文正的子孫還是很不錯的,朱文正後裔被分封傳至十四代,成為明史上唯一一脈非太祖血統的王族。再回過頭,我們對比下張子明和朱文正這兩個人物,在個人氣節上地位、權勢、金錢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參考資料:《明史》

  • 3 # 炒米視角

    以前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的時候,最讓炒米熱血澎湃的人,當朱文正莫屬。

    不是因為他創造了守衛洪都,抵抗陳友諒60萬大軍85日之久的奇蹟。在元末明初的戰爭舞臺上,無數不世出的將領創造了無數奇蹟,朱文正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而是在於朱文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一個從小失怙,行為乖張的浪蕩公子哥。

    和常遇春、鄧愈這樣的“天生”猛將不一樣的地方,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將才。讓他守洪都的目的,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侄子,而且是當作兒子養的侄子。朱元璋在作出決定去救安豐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時間,他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親兒子年紀夠,他恨不能把親兒子頂上去。

    這個公子哥到了洪都,並沒有讓其他人“失望”,他整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既不理政,也不檢查防務。完全符合了洪都人心中浪蕩公子的形象。

    但是陳友諒帶著60萬大軍浩浩蕩蕩來了的時候,當時朱元璋正在穩定後院,恨張士誠在打仗。或許如果朱元璋說,“”投降吧,反正我們也打不過。”這故事就此結束。

    事實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這麼想的,但是朱元璋還是下了一道命令。

    “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

    然而當這道命令到了洪都的時候,那個浪蕩公子在關鍵時刻,突然成了“一座山”。

    那一段名言響徹蒼穹、震撼人心。說他是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一點都不過分。

    “城亡與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城!”

    炒米更喜歡當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的的表述,也是被這段話圈粉的。

    “我知道你們不喜歡我,在背後議論我,沒有關係,我也並不喜歡你們,但此時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已在城下,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並不阻攔,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戰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雖然歷史沒有詳細記載,但是炒米相信,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實際上在洪都保衛戰的時候,朱元璋應該是做了無數預案,關於洪都丟失,以及洪都究竟能否守多久,自己要不要救?

    結果朱文正用自己的成功,不只是證明了自己。而是最終影響了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程序。

    然而仗打完了,按道理這個浪蕩公子哥也很快恢復了他的“惡人”面目了。“任部將掠奪其下妻女。”

    這本質上對於朱文正而言,也實屬尋常。因為打仗歸打仗,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但是由於立了大功,這個行為就變得“瓜田李下”了。

    越是立功越應該收斂。朱文正才20來歲,他並不懂。

    朱元璋問他封賞的時候,他似乎也非常懂事,讓朱元璋先行封賞別人,反正自家人麼,你富貴就是我富貴。

    終於朱元璋封賞了別人,並沒有封賞他。朱元璋將他“忘記”了。長著無數心眼,心細如髮的朱元璋竟然將封賞朱文正的事情給忘記了。他是真忘記了嗎?

    會不會是刻意的呢?歷史並沒有交代。但是炒米相信朱元璋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朱元璋定然另有考慮。

    那朱元璋在考慮什麼?後來的一系列事情表明,朱元璋是刻意為之。因為打敗了陳友諒以後,對於朱元璋而言,再無勁敵;過於驕縱的嫡系勳貴應該上“籠頭”了。故意不賞朱文正實際上也是希望他能夠醒悟,有所收斂。但是這還不是關鍵。

    然而,按察使李飲冰上奏朱文正有異心。一石激起千層浪,朱文正真的會傻到因為堵一口氣而去投奔張士誠麼?顯然缺心眼才會這麼幹。

    但是朱元璋還是動手了,他親自趕到洪都把朱文正抓回來,並且關起來。可謂一氣呵成,都沒有讓朱文正有半點反應的時間。

    馬皇后的一番勸解,實際上揭開了朱文正究竟有沒有反叛朱元璋的真相。

    “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無其他。”

    朱元璋在建元稱帝之前,將所有的養子都恢復了自己的本姓,而朱文正本身就姓朱,是自己親大哥朱興隆的兒子。

    他若封了王,則待遇和自己的兒子們是一樣的。但是他立了不世之功、他又如此囂張跋扈,朱文正的角色頓時尷尬無比。這才是關鍵。

    但是20郎當歲的朱文正卻看不明白自身的尷尬處境,還任由自己的性子來。

    所以他雖然是一個可以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戰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身邊連個謀士都沒有。

    果然關在大牢裡的朱文正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了。而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將朱文正8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並傳了14代,成為明史上唯一一脈非太祖血統的王族。

    朱元璋不是不想給朱文正富貴,而是朱文正的兒子父親可以有,兒子也可以有,但朱文正真的不能有。

    而那個曾經告密朱文正“反叛”的按察使李飲冰,在後來受李善長牽連,被砍了腦袋。

  • 4 # 不書公子

    朱元璋只是把朱文正囚禁了起來,“打死”一說,尚無明確史料記載。朱文正最後的結局,是在被軟禁後抑鬱而終!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五的次子,在至正四年那場大饑荒中,朱重五和家中長子不幸餓死,其妻王氏帶著小兒子朱文正逃難到了孃家。

    誰也不曾想到,做了一輩子佃戶的朱五四,會有朱元璋、朱文正這些爭氣的子孫——朱元璋一生的功績自不必贅述,他的侄子朱文正也是個人才!

    朱元璋攻佔滁州不久後,朱文正的母親就帶著他投奔到了朱元璋軍中。在其後的攻佔集慶(今南京)的戰爭中,年輕的朱文正屢立戰功。拿下應天(集慶,朱元璋將其改名“應天”)後,朱文正被擢升為“樞密院同斂”。

    此時,元廷式微,群雄逐鹿。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股比較強大的勢力,為了爭奪地盤,混戰到了一起。佔據應天虎踞龍蟠之地的朱元璋,成為了張士誠、陳友諒二人的大敵!於是,從至正十六年死,張士誠就與朱元璋打起了拉鋸戰。到了至正十九年,完全控制了天完國政權的陳友諒,也將矛頭指向了朱元璋!

    朱元璋手裡沒有那麼多兵馬,所以兩線開戰肯定行不通。一番爭辯下,朱元璋最終定計先與陳友諒交戰,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雙方的優劣勢:

    陳友諒方面:

    優勢:陳友諒佔領長江上游,有60多萬大軍,精於水戰,有著當時最先進的戰艦!

    劣勢:陳友諒本人歹毒無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一個毫不把背信棄義當回事的人。因為這個,陳友諒所部凝聚力較低。

    朱元璋方面:

    優勢:朱元璋手下聚集著當時最頂尖謀臣良將,凝聚力非陳友諒一方能比,且“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後的應天,已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城!

    劣勢:朱元璋缺乏訓練有素的水軍,戰艦數量和質量,也不能與陳友諒同日而語!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殺掉降兵三千多人。陳友諒聞訊震怒,親率龐大艦隊壓嚮應天,迅速攻下了應天的重要屏障——採石、太平。太平一戰中,朱元璋麾下猛將花雲攜部下三千餘人,全軍覆沒在陳友諒的強大攻勢下!迫於壓力,朱元璋只好引陳友諒陸戰,最終在龍灣之戰再次大破陳友諒的漢軍!

    在其後的戰爭中,陳友諒充分發揮水軍優勢,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陳友諒卻於期間殺掉了原天完國的得力干將趙普勝,導致部眾寒心,很多人投奔了朱元璋。本文主人公朱文正的成名之戰——洪都保衛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洪都守將不願為心狠手辣的陳友諒賣命,就把洪都城獻給了朱元璋。洪都地理位置優越,所以朱元璋將洪都的守衛事務,交給了侄子朱文正。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大舉進攻紅巾軍“小明王”韓林兒的重要據點安豐,韓林兒和劉福通慌忙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念及自己仍為紅巾軍的一份子的份上,發兵馳援安豐。

    苦等戰機的陳友諒抓住機會,傾全國60餘萬大軍開向了孤城洪都。守將朱文正一改之前的“膏粱子弟”形象,率領守軍頑強抵抗,為後來朱元璋回師與陳友諒決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大軍灰飛煙滅。戰後論功行賞時,很多將士都獲得了很高的封賞。輪到朱文正時,朱文正和叔父客套了一番,意思是以後叔父得了天下,自己何愁封賞?朱元璋對朱文正的這種覺悟很讚賞,就把封賞一事放下了。“愛客套”的朱文正惱羞成怒,與張士誠接上了頭。

    朱元璋得到訊息,本來想殺了朱文正,後得馬皇后規勸,才饒了侄子的死罪,將他軟禁起來。不久後,朱文正去世!

    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念及朱文正戰功,冊封其子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

    朱文正過於剛強的性格,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倘若叔侄倆能及時敞開心扉地溝通,也不至於落得個反目成仇的結局!

  • 5 # 秉燭讀春秋

    朱文正(1336~1365)是明朝開國將領,是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的父親朱興隆是朱元璋的親大哥,在老朱起義反元的時候,他大哥就加入了隊伍,後來戰死。

    之後他的大嫂帶著兒子朱文正就加入了義軍,長大後的朱文正就成了叔叔朱元璋的得力干將。

    28歲成了軍中最高衙門都督府裡的“大都督”,和當時的名將胡大海、常遇春、廖永忠等人並駕齊驅。

    (朱文正)

    朱文正可謂是根正苗紅,本來前途無量大有可為,然而不到30歲卻被叔叔囚禁而死。

    朱文正犯了什麼錯誤觸怒了叔叔,以至於惹下殺身之禍?

    咱們先大致瞭解一下朱文正這個人:朱文正確實是明朝史上能打硬仗的將領,他的成名之戰就是“洪都保衛戰”。

    當時洪都(今江西南昌)是朱元璋早期“辦公”的地方,是陳友諒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胡美)投朱元璋獻得投名狀。

    (後來老朱稱帝后,納胡美的女兒為妃)朱元璋把洪都改名了洪都府,成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話說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亮趁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時,發兵60萬圍攻洪都府,當時守將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別看當時朱文正只有26歲,面對強敵卻絲毫沒有慌亂。

    他組織兵力頑強抵抗,城門幾次失手,都在他的親自指揮下失而復得。

    當時氣得陳友涼幾乎要癲狂,洪都城中滿打滿算不超過5萬兵力,60萬大軍竟然攻不下一個洪都城!

    從兵力懸殊可以看出朱文正卓越的指揮才能,他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了陳友諒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

    洪都城久攻不破,陳友亮得到訊息說朱元璋馬上就要帶著大軍趕來,迫不得已陳友諒放棄了洪都,朱文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事後朱元璋對這個侄子很滿意,並且對他進行了封賞。

    也許是少年輕狂,朱文正從此以後恃寵而驕,時時處處比別人高一頭。

    到後來朱元璋為了平衡關係,封賞了一批有功之臣,比如常遇春、胡大海,徐達,湯和等人。

    朱元璋覺得自己的侄子應該以後再行封賞,畢竟打下了江山還不都是朱家的天下,將來不會虧待侄子。

    至少目前侄子應該低調一些,畢竟打江山還要靠這些開國元勳。

    朱文正不瞭解叔叔的內心世界,也許他就沒那麼高的境界,認為叔叔對自己不公,表現出來就是消極對抗。

    如此一來叔侄之間就產生了隔閡。

    朱文正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竟然萌生了率軍隊投靠張士誠的念頭。

    幸虧他的手下把這訊息透露給了朱元璋,朱元璋親自帶著人馬找到了侄子,問他想幹什麼?之後把侄子囚禁了起來。

    當初老朱一怒之下要殺了侄子,馬皇后聞之從中勸解說道:“孩子還小,不懂事,別和他一般見識。”

    朱元璋也不忍殺了侄子,於是順坡下驢就把他囚禁了起來。

    朱文正從來沒有受過這種氣,不久絕食而死,時年29歲。

    有的電視劇說是朱文正恃寵而驕,強搶婦女,逼良為娼,放高利貸等不法行為觸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勸他表面答應,背後依然我行我素,後來朱文正民憤極大,朱元璋這才把他囚禁了起來……

    (朱元璋)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總之朱文正逐漸從一個功臣戰將墮落成了一個危害百姓的“朱衙內”,朱元璋最痛恨禍害百姓的人,這可能源於他出身低微,瞭解底層百姓的苦處。最後朱元璋大義滅親囚禁了朱文正,朱文正之死不值得同情,實屬咎由自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排球正面扣球的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