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水飛魚

    鋼琴這領域不瞭解,會彈鋼琴的人多的是,但是要會作曲的人是很少,類似莫扎特 貝多芬 李斯特這樣的人,的確少之又少。看了下網上的答案,可以總結為:幾百年前沒有錄音技術,記錄音樂只能靠曲譜;另外一方面古典的作曲技法選比現代流行音樂更復雜和需要強大的樂理基礎。

  • 2 # 影睍小劉老師

    從沒有到有的過程中,那個時期的音樂不是以和聲迴圈等內容侷限音樂的發展,音樂更為自由,敘事性更強,抒情性更強。也正是這種音樂的發展,導致音樂的內容更多樣化,不存在作曲家同類型音樂創作時,互相產生的套路。

    而現代的音樂主要由在那些時期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和聲體系創作,現代音樂更是以不斷的各種和聲迴圈進行,進行創作。所以產生了很多流行鋼琴曲,和現代鋼琴作曲家,如馬克西姆、克萊德曼等等。卻無法再產生所謂的古典鋼琴曲,畢竟那是過程,現在這些相對我們來說是結果。也許100年後,現在的這些人又會變成鋼琴發展史上某一個時期的大師了吧。

  • 3 # MusicLand

    其實藝術領域現在的確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就是學音樂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好的作品越來越少,原因我覺得跟整體的學習氛圍有關係。大家都在為了考級去學習鋼琴,很少有人回去認真的分析每首曲子的結構,創作背景,運用的結構,手法,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譜子就彈,彈完就算交了任務了,這樣怎麼可能創作嘛,創作比演奏難太多了,需要大量的知識與靈感,當然,還要有天賦

  • 4 # 伴我縱橫21693295

    抱歉,外行。鋼琴不懂,只會一點吉他。但我想所有的藝術領域應該是相通的,不光是鋼琴,當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缺乏優質創作。就拿最簡單的流行音樂來說,這十幾年來能傳唱下來的經典有多少,跟八十,九十年代初能比嗎。還有電影,都把精力放在特效和演員上,劇情都弄得像個什麼。可能在那些年代,經濟,社會等一些條件剛好能夠培養出創作靈感,所有的大師接二連三地湧現,因為他們有些足夠深刻的生活體驗。而現在呢,生活條件已經遠遠超過最低保障,更多的人把學習音樂當做將來發展的籌碼,而不是由內而發地去熱愛,去鑽研,不大會去想創作這件事。藝術家都得具有強烈的性格和個人特色,舉世無雙才好。而你看現在,好像很多事情的評判標準都慢慢趨同了,很可憐的!

  • 5 # kriabin

    理論上說,演奏家的確應該也是作曲家,比如過去的巴赫、貝多芬、肖邦和拉赫馬尼諾夫等等都是那時候的演奏家。

    到了20世紀,演奏家變得越來越專職,這其中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人類的演奏技術在逐步提高,審美的需求在變化,因此就需要更高的技術來表現,也自然而然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來練習。

    其次,過去同時也是作曲家的演奏家和後來的專職演奏家有一個區別是,前者更多隻演奏自己的作品。對於這一點由於我對音樂史的瞭解有限,還暫時無法找到更多歷史資料佐證這一論點。但是從古典音樂的本質規律出發,一個作曲家往往會專一於自己所擅長的風格,這也就使得他在演繹其他風格迥異的作品時會難免帶有自身的烙印,而無法非常客觀地演繹另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這一點可以從拉赫馬尼諾夫演奏的肖邦中聽出來,那並不是真正的肖邦,而更像是具有拉赫味道的肖邦(尤其是當彈到某些部分,其旋律和他常用的一些音型相似時。將拉赫的版本與齊馬爾曼及魯賓斯坦的版本對比會輕易地發現這種不同)。此外,拉赫為了紀念亡故的斯克里亞賓而在音樂會上演奏了他的鋼琴作品,據普羅科菲耶夫說他的演奏簡直糟糕至極,這也是因為拉赫和斯克里亞賓雖然從小就是好友,一起學習長大吊打其他同學,但兩人的風格事實上千差萬別。

    因此,當古典音樂在20世紀被大量傳播時,當人們對於聽古典音樂有更多需求時,就需要更多的專職演奏家出現。專職演奏家應當做一名客觀的演奏者,儘可能地將作曲家的音樂客觀地解剖,並結合自身對作品的理解進行演繹,而且他們需要學會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專職的演奏大師,也都有自己無法擅長演奏的作品,因為他們所培養的整個演奏體系本質上是達到了一種直覺下意識的境界,既然是直覺和條件反射的東西,那必然是很難更改的。譬如在目前的鋼琴界,還從未出現過任何一個鋼琴家能夠將所有一流作曲家的作品都演奏得非常漂亮而又忠實於原作的,最接近這個不可能之完美的鋼琴家我會選擇索科洛夫。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當前和20世紀的演奏家基本上都是專職的演奏家。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作曲能力。相反,如果他們沒有作曲能力,他們也沒有辦法將作曲家的作品演繹到十分之高的水準。也就是說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一流的演奏家(某些所謂的演奏家對作曲家的演繹之糟糕,實在是難以相信他們也會有很好的作曲水準)都具有非常好的作曲能力。

    因為演奏家在學習演奏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掌握一切作曲理論,以此完整地解讀並充分理解作曲家的作品。不僅如此,他們還需要在樂器上完整地表達自己腦中所預想的演奏效果,從腦中想象到用樂器還原,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而且能夠還原出來的音樂形象,要比單純自己腦中所想象的音樂形象要清晰和精確得多,所以有大量分析和演奏基礎的人對音樂的理解也要比單純靠分析與聽的人要強很多。這就好比一個華人如果只會聽英語,他對英語的理解絕對比不過一個能大量說英語的華人一樣;隨著口頭表達的能力增強,也能夠在英語裡聽出更多的東西。

    所以一個能夠將貝多芬彈得幾乎比任何人好的演奏家(沒錯我說的就是阿勞),他對貝多芬的理解也必然強過其他人。這樣的條件下,如果他還沒有什麼很好的作曲能力,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wl9isOyjU&t=1050s

    我最喜歡的鋼琴家普雷特涅夫寫的中提琴協奏曲。當然,專職演奏家基本沒有像之前的那些作曲家一樣尋找自己真正獨特的音樂語言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作曲能力。

  • 6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在下是外行,不過很喜歡肖邦,拉赫瑪尼諾夫。但竊以為,旦凡是藝術,總有相通之處。我們中國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嘛。大意為,唐詩宋詞已是該領域的頂峰。在這以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在詩篇上超越李白,杜甫。詞牌亦同理,宋詞的頂峰後人也無法再可比肩。

    鋼琴本來就是西方樂器。現代鋼琴由古鋼琴演化而來。世界上現在有許多鋼琴大師,包括郎朗。可確實他們都只是非常嫻熟精緻地演譯了莫而扎特,肖邦,拉赫瑪尼諾夫等等鋼琴前輩的膾炙人口的精品曲目。並沒有創作出與先輩們同樣的傳世之作。大概上帝沒有恩賜予他們過去曾慷慨給予過前輩那樣出神入化美妙的靈感吧。

  • 7 # 梵可藝術

    發表一下陋見。演奏家是一個非常非常專業的職業。現在的鋼琴普及率越來越高,公眾可以娛樂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付費去看演奏家表演呢?這就要求演奏家彈奏技巧性高難度高又美妙的曲子。而需要彈奏出這樣的曲子,每天最少需要練習8小時以上才能保證演奏時可以流暢無誤又充滿感情地演奏出來。即便不是演奏準備期間,每天也需要2-4個小時的練琴時間才可能保持現有的狀態。不然演奏水平就會下降。

    另外,要充分詮釋出作曲家的曲目,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了解作曲家背景,當時的文化背景等等。這些已經消耗掉演奏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了。

    另外演奏家還有其它的商演,教學等副業。基本上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再去研究作曲了。

    而且,作出來的曲子也不一定能火,所以沒有必要去搞。還不如多演出幾次多代言些廣告來錢快?

    但是隻要他們想研究作曲,還是會很容易可以做出曲子來。但是曲子是否能被廣泛流傳,能否成為真正的經典,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經典是需要時間的檢驗的!

  • 8 # 木落三

    一個時期造就一批才子,那個時期是個瘋狂而渴望浪漫主義的時期,所以也是創作靈感輩出的時代。

    像我們唐宋時期,太平盛世也好,顛沛流離也罷,詩人大文豪家比比皆是,為什麼現代沒有了呢?

    莫不是現在科技發展,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節奏加快,能有幾個沉下心去追求自己的東西的?

    相反來看,一個極端的時代的,文化大集結,文化大碰撞都能促成一個文豪的養成。

    現在過於浮躁,抄襲眾多,急功近利的多,所以少。

    我對這方面沒啥接觸,也沒關注,即使有什麼創新,我也是不知道的

  • 9 # Butterfly94671581

    這種說法不對。現代世界各地著名鋼琴作曲家多的是。很多作品非常現代派。需要時間來被接受。日本的久石讓不就是一名非常著名的鋼琴作曲家,交響樂指揮,和演奏家。現在朗朗左手臂受傷,也許幾年都無法恢復和演出了。他可是有大量時間作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笑著轉身就一筆勾銷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