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招百計

    當時的主食,以麵食為主(米飯還是有的啦),或者可以更具體的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實各種饅頭什麼的也叫餅,當時的餅包含的類別比現在大多了),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在各類史書、小說、詩歌裡也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餅,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

    先是早餐。唐朝早餐,最常見的「餺飥(餺飥)」。簡單地說,就是面片湯。

    蒸餅

    簡單說就是一切上籠蒸出來的麵食,都可以叫蒸餅。(其中當然包括了饅頭,但不限於饅頭,還有一些類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還有放入乾果、餡料蒸的(已經很像包子了)

    另有宋人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提到:“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個有名的介紹吧

    子推蒸餅,這也是寒食節的時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百度直接能找到做法,就直接發圖了另有一個超級超級有名、出場率極高的主食,就是胡餅了

    做法看來,大約是白麵餅胚,抹油撒芝麻,放爐子裡烤熟——考慮到這玩意來自西域,做法跟饢也如出一轍,我覺得就是饢了。跟燒餅什麼的,也是同源。

    下面就是煎餅了煎餅也是種時令美食,《唐六典》裡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時候要吃煎餅,但是比較迄今為止沒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唐時煎餅做法的文獻,所以煎餅到底是加油條還是薄脆還是大蔥,我是不知道了。

  • 2 # 於左

    唐代的麵食比較豐富,但相關的記錄散見在各類文字當中,蒐羅到如下幾種。

    饆饠,也寫作“畢羅”:

    一種蒸食的麵食,有餡料,類似於包子。

    關於“饆饠”一名的由來,《唐語林》認為,蕃人中有畢氏和羅氏,喜歡吃這種食物,因此得名“畢羅”,寫成“饆饠”並不恰當。

    《北夢瑣言》裡也記載了一種“苦蕒畢羅”。這其中的苦蕒,一般稱為苣蕒菜,是一種野菜,可以生吃或者熟吃,也可以做為餡料。

    苦蕒畢羅,大概是把苣蕒菜剁碎,調味作餡,包成包子;或者與麵粉和到一處,團成菜團,放到鍋中蒸熟。

    《酉陽雜俎》中也提到一種“櫻桃畢羅”,但不清楚是在麵食的表面嵌入櫻桃,還是用櫻桃做餡,無論哪種,都是美味。

    《酉陽雜俎》中收錄了一個吃畢羅的奇特故事。

    一個書生住在長安的客棧中,等待參加進士考試。有一天白晝小睡,夢見自己和一個人走進長興坊的一家畢羅店,坐下來吃畢羅。剛拿起畢羅,門外突然跑進來幾條狗,吵醒了書生。

    不久,一個人找到客棧來,正是長興坊那家畢羅店的夥計,對書生說:“剛才你和客人在店裡要了二斤畢羅,為什麼不給錢?”

    書生心中疑惑,跟著夥計回到畢羅店,一切全和夢中的情景一模一樣。書生問夥計:“我明明是在做夢,夢裡吃的畢羅,難道也是真吃?”

    店家也感覺困惑:“剛才你和客人要了畢羅,卻都沒吃一口,我還以為你們是嫌裡面放了蒜。”

    在這裡,畢羅是按斤賣的,大概做得比較小,如果做得很大,按數量來賣更方便。畢羅裡面如何會放蒜?聽上去還是帶餡的包子。

    湯餅:

    一般認為湯餅就是麵條,宋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認為,唐代另一種麵食“不託”,和湯餅是一種食物:

    “湯餅,一名‘餺飥’,亦名‘不託’……舊未就刀鈷時,皆掌託烹之。刀鈷既具,乃雲‘不託’,言不以掌託也。”

    這種“不託”應該類似於刀削麵。

    唐人筆記《宣室志》記載,國子監的博士王坤夢見自己跟著早已死去的婢女輕雲走進一戶人家,那家人正在吃飯,一個小婢捧著湯餅,穿過庭院,輕雲在小婢背上猛推一把,小婢撲倒在臺階上,結果“湯餅盡覆”。

    一個“覆”字,說明湯餅是盛裝在器皿當中,有湯有面。

    古樓子:

    《唐語林》中提到,唐代天寶年間計程車大夫中間流行一種面制的食物,名為“古樓子”,是一種餅夾肉。具體的製作方法:用一張大號的胡餅,剖為幾層,取一斤生羊肉,切片,與椒豉、酥油混合,夾入餅層中間,放爐內烘烤。

    烘烤的火候比較重要,不能把羊肉完全烤熟,只要五分熟就可,很有點漢堡包的意思。

  • 3 # 森林鹿

    自己來看……下面這些就是唐朝人吃的麵食,原物,如假包換。

    以上點心全部出土於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在沙漠裡埋了一千多年,儲存狀況較好。中間那碗三個餃子,化驗證明是牛肉餡的。

    唐朝有一份《燒尾宴食單》,也是至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選單之一。列舉一下品名:“單籠金乳酥 曼陀樣夾餅 巨勝奴 貴妃紅 婆羅門輕高面 御黃王母飯 七返膏 金鈴炙 光明蝦炙 通花軟牛腸 生進二十四氣餛飩 生進鴨花湯餅 同心生結脯 見風消 冷蟾兒羹 唐安餤 金銀夾花平截 火燄盞口(飠追)水晶龍鳳糕 雙拌方破餅 玉露團 漢宮棋 長生粥 天花畢羅 賜緋含香粽子 甜雪 八方寒食餅 素蒸音聲部 白龍臛 金粟平(飠追) 鳳凰胎 羊皮花絲 逡巡醬 乳釀魚 丁子香淋膾 蔥醋雞 吳興連帶鮓 西江料 紅羊枝杖 昇平炙 八仙盤 雪嬰兒 仙人臠 小天酥 分裝蒸臘熊 卯羹 清涼臛碎 箸頭春 暖寒花釀驢蒸 水煉犢 五生盤 格食 過門香 紅羅飣 纏花雲夢肉 徧地錦裝鱉 蕃體間縷寶相肝 湯浴繡丸……”其中很多食物都是麵食。

    象“單籠金乳酥”就是一層蒸籠上只放了一枚金黃油亮、軟綿綿松趴趴的大包子,用黃酥油跟麵粉揉在一起做出來的。

    “婆羅門輕高面”是膨鬆虛軟的蔗糖饅頭,在唐朝,蔗糖製法剛從印度傳來不久,“婆羅門”則是唐人熟悉的佛經裡對印度及印度人的稱呼。

    “七返膏”是用極軟的麵糰層層抹上油膏,反覆摺疊翻轉了七次,最後做蒸出來的圓形花朵狀的蒸糕。

    “金銀夾花平截”是用刀切開的一截截小花捲,先把麵糰擀成皮,在上面放置剔好的蟹黃、蟹肉,再捲成一個長卷子,用刀切(截)為小段,上籠蒸熟。卷子的橫斷面呈現出黃白交織顏色,所以叫“金銀夾花平截”。

    唐朝人也愛吃烘焙麵點,有種大烤爐叫“公廳爐”,很多官衙裡都有,是用來供給大食堂的,需要一次做出大量食物來給很多官吏同時吃,所以容量驚人。“曼陀樣夾餅”是長圓形的象雞卵一樣的烤餅,裡面是有餡的,“曼陀”又叫“風茄兒”,餅的形狀是在模仿這種植物的果實。

    用油煎炸的麵食也不算少。比如“巨勝奴”,就是油炸的黑芝麻饊子。用酥油、蜜水和麵,拉成細麵條狀,麵條外層沾上黑芝麻(胡麻黑者名“巨勝”),重疊扭成粗辮子下油鍋炸熟,這種食物當時又叫“寒具”,後世被稱為“饊子”,現在還是西北地區常見的小吃呢。

    水煮的麵點也有,“漢宮棋”就是。用麵糰做成雙錢形的棋子狀,棋面上還有印花,下水煮熟了吃。旁邊還有一鍋麵片湯,面片都精心地做成了小鴨子形狀,很可愛吧?這就是“鴨花湯餅”。當年紅樓夢裡賈寶玉捱了打,想吃的“蓮葉羹”其實也就是這面片湯,不過把面片做成了“小荷葉小蓮蓬”形狀而已。所以別看不起疙瘩面片湯,在富貴人家也是很受歡迎的一道食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靠自己一人的努力去走向歌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