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陽增一微吐槽
-
2 # 時空通訊糾正此問題的兩個誤區:
一是炸藥的發展史只要稍微看點資料就能夠知道個大概,無需大神;二是炸藥都是化學的,沒有惰性炸藥和化學炸藥之分,只有是不是按照科學原理配製之分。
炸藥是中國曆來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不過那個時候不叫炸藥,而是叫火藥。
或許這個火藥就是題主認為的惰性炸藥吧,因為黑色火藥爆炸力並不是很強。
中國火藥的發明並非為了發明火藥,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中國火藥是煉丹術士弄出來的,主要是道士和巫醫。他們把一些物質混合起來提煉丹藥,以得到更高的溫度。
當然,那時候他們還不知道這些東西會成為後來的火藥。這些後來成為黑色火藥的成分主要是硝酸鉀、木炭、硫磺等,混合而成。
中國煉丹術最遠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但一般認為火藥的發現在隋末唐初,也就是公元600年左右。
煉丹術士們發現用硝石、硫磺摻和在一起,會劇烈燃燒,就利用這些物品來煉丹。
何為煉丹?就是在火爐裡萃取一些毒性烈性物質,練出丹藥來給人吃,認為吃了會長生不老。
他們崇信物極必反的法則,認為一些毒性很強的藥物或許可以對人體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些物質有金、汞、鉛、銅、硫磺、丹砂等,他們“聰明”的認為這些物質堅硬而貴重,人吃了當然也會堅硬長久。
煉丹還有很多複雜的成分,如雄黃、雌黃、曾青、磁石、硝石、礬石、滑石、長石、石棉、雲母、鉛母、砒霜、鹽、石灰、醋、酒、蜜、等等,還有靈芝、茯苓、馬兜鈴、首烏、五倍子、覆盆子、天南星、皂莢、菟絲、朱草、雞血藤等植物類的藥材。
他們認為這些雜七拉八的物質混合在一起,符合古書裡面的陰陽調和、物極必反之類的道理。
各個術士有自己的所謂煉丹“秘方”,上述物質各取所需,並非每樣都用,也並非大家都一樣。
煉丹為啥催生出火藥?煉丹術士們也知道一些毒藥硬物直接服用很猛烈,會讓人很快死翹翹,就想透過提煉來降低它們的毒性烈性,用他們的行話就叫“伏火”,透過猛火文火武火提煉,“降服”這些猛藥的毒性。
他們發現硫磺、硝石等混合在一起燃燒,會發生髮生猛烈快速的火焰,溫度更高。於是他們把自己的秘方與硫磺硝石混合在一起,放在放在爐子或者罈子裡燒烤。
其實絕大部分物質都燒成了碳,然後透過蜜酒等調和成一個個黑不溜秋的丸子,就是神丹妙藥了。
這裡面含有各種重金屬、碳末等,其實什麼效果也沒有,其中的殘留毒性慢慢的殺死了服用的人。
古代許多帝王貴族以及巫醫道士們,都是讓這些所謂“仙丹”“引領”著提前見神仙去了。
儘管丹藥沒啥用,但無心插柳發現了火藥的威力。
煉丹的美好傳說起源於火災。有一個很有名的神仙叫太上老君,大概就是在煉丹中脫穎而出的。
《太平廣記》中有一個記述:隋朝末年,有一個叫杜春子住在一位煉丹老人家,半夜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紫煙穿屋上”。
古代煉丹著火的事情常有發生,《真元妙道要略》中的煉丹書也提到用硫磺、硝石、雄黃與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情,火直衝屋頂,燒了房子,還傷了人臉和手。書中告誡煉丹者要注意這種事故發生。
可見,中國的對火藥的認識是從唐代開始的,人們把硫磺、硝、碳三種物質構成的物質,稱為“著火的藥”,就是“火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火藥與炸藥還是有區別的,只是燃燒猛烈,而非爆炸,而且是作為“藥”存在。
火藥什麼時候開始用於軍事?煉丹術士們終於發現把硝石、硫磺、碳末混合會發生劇烈燃燒這個道理,這些配方從煉丹術士們那裡流傳到民間和一些軍事家手裡,漸漸就開始用於打仗。
現代人知道,這種黑火藥裡面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KNO3)、硫磺、碳末。但古代人沒有化學知識,只知道用硝、硫磺、碳末可以製成火藥。
在一些農村老宅陰溼的磚牆角落,可以看到長出一些白毛狀物質,就是硝的結晶體。
人們把用硝石、硫磺、碳末製成的火藥,紮在箭桿上,點燃引線射出去,可以燒傷敵人或燒燬設施;後來又把火藥、毒藥等包紮在一起,用桐油或瀝青等做成毒球,點著以後射向敵人,成為當時威力很大的武器。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火藥記載是在北宋曾公亮編著的《武經總要》裡,裡面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摘錄一種:
蒺藜火球及其火藥法火炮火藥法:晉州硫磺十四兩,窩黃七兩,焰硝二斤半,麻茹一兩,乾漆一兩,砒黃一兩,定粉一兩,竹茹一兩,黃丹一兩,黃蠟半兩,清油一分,桐油半兩,松脂一十四兩,濃油一分……旋旋和勻,以紙五重裹衣,以麻縛定,更別熔松脂敷之,以炮放。
這部書編著於1040~1041年。
沒有科學理論支撐,中國的火藥技術發展較慢,被西方超越。《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遼總兵毛文龍以登撫(袁可立)所遣管運參將黃胤恩、推官孟養志等發到糧餉並布疋、軍器、火藥等物,復蒙頒給敕印、旗牌,授以援遼總兵便宜行事,具謝恩。”
天啟為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的年號,只使用了七年,即1621年到1627年,這個時候,中國的火藥已經滯後於西方了。
中國古代的煉丹主要追求長生不老,意外的催生了火藥。
而西方鍊金術主要透過各種化學配比,企圖把低價值的東西轉變成黃金等高價值的東西,因而催生了化學。
中國的煉丹術與西方古代鍊金術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對科學理論的追求上,西方勝出。
由於沒有物理化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火藥研究一直未進入科學軌道,只憑著感性認知在摸索,進步緩慢,很快被西方超越,現代意義上的槍炮都來自西方。
據一些資料分析,火藥是阿拉伯人於13世紀傳入歐洲,一開始就起點較高,發展較快。
歐洲人很快發明了粒狀火藥和火帽等,使黑火藥取代了冷兵器,推動陸地戰爭、攻城戰術、海軍艦艇發展,發生革命性變化。
現代炸藥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頁,起源於歐洲。1771年,英華人P·沃爾夫發明了苦味酸,他用濃硫酸、濃硝酸處理苯酚,獲得一種黃色固體。
但一開始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炸藥,而是當做染料使用。一直到100年後,人們在開啟一隻裝滿苦味酸的鐵桶,由於放久鏽蝕了打不開,用鐵錘砸時發生了猛烈爆炸,炸死炸傷了很多人,才發現這是一種威力強大的炸藥。
這本來是一個悲劇,但敏感的軍方得悉後欣喜若狂。研究發現這種炸藥的爆炸威力比黑火藥強大100倍,軍方把它用於裝填炮彈,所向披靡。從此苦味酸結束了它染料的歷史,而成為專門的炸藥。
這種炸藥反應式為:2C6H3N3O7→3H2O↑+3N2↑+11CO↑+C
1779年,英國化學家E·霍華德發明了雷汞,這是一種起爆藥,主要用於配置火帽擊發裝置和針刺裝置,以及做成爆破起爆用的雷管。雷汞的問世,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方便了炸藥使用。
從此,炸藥再也不用依靠點火燃燒,起爆裝置與炸藥的結合越來越成熟精緻。西方槍炮從此發展迅速。而這個時候,中國除了一些依靠引信點火的圓球彈丸大炮和散彈槍,打仗還主要依靠冷兵器。
而西方炸藥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越來越趨於成熟。
1838年,T·J·佩盧茲率先發現棉花浸泡硝酸後可發生爆炸;1845年德國化學家C·F·舍恩拜發明出硝化纖維;1860年普魯士軍隊少校E·鄶爾茨用硝化纖維製成槍、炮彈的發射藥。
1846年,義大利化學家A·索佈雷發明了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烈性液體炸藥,輕微震動即會劇烈爆發,因此危險很大。
1859年,瑞典化學家A·B·諾貝爾及其父親、弟弟一起研究出“熱溫法”,降低了硝化甘油的易爆效能,使之能夠相對安全批次生產。
後來,諾貝爾又發現了硝化甘油與矽土混合更安全且威力不減,再後來又用木漿代替矽土製成了達納炸藥,1872年,他又製出了膠質達納炸藥,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雙基炸藥。
1863年,德國化學家J·威爾勃蘭德發明了梯恩梯炸藥(TNT),這是如今最負盛名的炸藥了。這種炸藥十分安全,被子彈擊穿也不會爆炸,必須要特製的雷管引爆,成為二戰最重要的炸藥,被稱為炸藥之王。
1884年法國化學家P·維埃利發明了無煙火藥,這種火藥燃燒後沒有殘渣不發或極少煙霧,能夠使發射的彈丸射程、彈道更平直,大大提升了射擊精度,由此誕生了很多新式武器,如馬克沁重機槍等。
1887年諾貝爾也製成了無煙火藥,而且還還製成更加安全廉價的“特種達納炸藥”,被譽為“現代炸藥之父”。
諾貝爾的另一項更大的貢獻是設立了諾貝爾獎。諾貝爾在臨終前立下遺囑,將自己畢生髮明和辦企業積累的財富920萬美元,設立了諾貝爾獎基金,極大促進了世界科學的進步。
1899年,德華人亨寧發明了黑索今炸藥,被稱為威力最強大的“旋風炸藥”,一度取代TNT成為“炸藥之王”。
1887年,諾貝爾用也製成了類似的無煙火藥。他還製成更加安全而廉價的 “特種達納炸藥”,又稱 “特強黃色火藥”。諾貝爾的眾多發明,使他無愧於 “現代炸藥之父”的讚譽。
後來還有C4塑膠炸藥,簡稱C4。這種炸藥並不是一種新成分炸藥,而是用已有炸藥製成的一種塑膠劑,由爆炸物(一般用RDX即旋風炸藥)、可塑劑等組成。
因此這種炸藥沒有特定的發明人,最早產於捷克,後來美國也生產。
塑膠炸藥顧名思義,就像一塊口香糖或一團塑膠,可塑性強,且穩定性好,即便被子彈打穿也不會爆炸,需要雷管才能引爆。
這種炸藥能夠輕易躲過X光檢查,所以深受恐怖分子青睞。因此各國都控制很嚴,主要用於軍隊,民間難以得到。
這就是炸藥的發現發展史。炸藥其實並不是蘊含的能量有多大,而是其燃燒反應速度非常快,能量的釋放比普通物質快很多,就會在瞬時產生巨大的膨脹和衝擊力,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或者利用這種爆炸力,可以推動物體高速移動,這才是炸藥起到作用的地方。
這個問題不屬於本問題回答範疇,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
-
3 # 兵器知識譜
在諾貝爾發明甘油炸藥之前,炸藥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黑火藥為主,如果從中國古代的黑火藥的問世為起始點,到現代包括奧克託今在內的合成炸藥實用化為截點,那麼炸藥的發展史可以說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步伐,這麼算下來的話,炸藥發展史也有2000年了。
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炸藥就是黑火藥,傳說2000年前中國古代一些研究長生不老術的專家們為了提煉出仙丹,把硫磺、硝石、木炭一併碾碎之後放入煉丹爐中提煉,結果仙丹沒煉出來,反而把煉丹爐煉成了炸彈。
後來經過這些古代專家的研究發現,不同比例混合的硫磺、硝石、木炭粉末具有高燃速的特性(燃速為500米/秒),在密閉空間中被點燃時高燃速特性就會演變成爆炸(爆速也為500米/秒)。自此,這種粉末就被冠以“黑火藥”之名,開始應用到各類有燃爆需求的領域中,而黑火藥就是人類第一種炸藥。
在中國,黑火藥主要用來製作煙花爆竹,而黑火藥技術傳到西方以後,它就成為了槍炮的發射藥以及炮彈的裝藥,這一用就是幾百年,比如說火繩槍、遂發槍的發射藥;前裝炮的炮彈裝藥等等,無一例外都使用黑火藥。
直到1866年,一位名叫諾貝爾的瑞典人開始研究硝化甘油,這種東西原本是醫生用來治療心絞痛的藥物,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即純度超過30%時受到激烈震盪時或者從3米落高的地方掉在地面上時就會發生爆炸,諾貝爾隨即將它與矽藻泥混合,製成硝化甘油炸藥,自此以後炸藥史開始進入現代炸藥階段。
硝化甘油炸藥是一種威力十分巨大的烈性炸藥,它的爆速達到了7500米/秒,是黑火藥的15倍!這種炸藥最初的用途是民用爆破,無法投入到軍事裝備領域上,因為它實在太敏感了,如果應用到炮彈裝藥上,那麼在火炮發射時產生的激烈震盪就足以引發爆炸,甚至運輸過程中遇到稍微顛簸的路況時所產生的震盪都存在引爆的風險。
所以硝化甘油炸藥自然而然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工業炸藥,而軍事上依舊以較為穩定的黑火藥為炸藥使用,直到另一種烈性炸藥的問世——苦味酸炸藥。
苦味酸的學名叫做“三硝基苯酚”的物質,它的性狀呈淡黃色粉末,因味道具有強烈的苦味而得名,爆炸反應方程式為:2C6H3N3O7→3H2O↑+3N2↑+11CO↑+C,爆速為7350米/秒,威力略低於甘油炸藥。
▼下圖為苦味酸炸藥製劑,它最初是用來染布的,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人們才意識到它的爆炸性質,隨後便被日軍應用到戰爭中,在科技還很落後的時代,任何一種發現都充滿了偶然性,苦味酸炸藥如此,黑火藥、硝化甘油炸藥同樣如此。
苦味酸是在1771年由英國的P·沃爾夫首先合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合成炸藥,但是沃老先生合成苦味酸的用意並不是製作炸藥,而是布匹的黃色染色劑,因此儘管問世時間早於甘油炸藥,但是作為炸藥用途卻晚於甘油炸藥,故此排名在甘油炸藥之後。
苦味酸炸藥同時也是人類史上第一種全面替代黑火藥作為武器彈藥裝藥的炸藥,而它在戰爭中的應用則與中國近代史的一次苦難有著直接的關係——甲午戰爭,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苦味酸炸藥應用於戰爭的國家。
人們在研究大清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時,往往離不開這樣一句話:裝備水平落後於日軍。但是這個“落後”究竟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卻沒有多少人能說清楚。
事實上,“落後”就落後在炮彈的裝藥上,大清北洋水師的軍艦所使用的炮彈裝藥均為黑火藥,而日軍的炮彈裝藥已經全部換裝為苦味酸炸藥,這就意味著相同口徑的火炮,日軍的炮彈威力是大清炮彈的14.7倍!這也是北洋水師多次開炮命中日艦卻未能擊沉一艘的原因,很多人把甲午戰敗歸咎到老佛爺過生日上,這是不公平的。
苦味酸炸藥雖然威力巨大,但是它也存在著與甘油炸藥一樣的風險,即感度太高。苦味酸炸藥的感度為50%,當2公斤落錘砸在苦味酸上面時就會引發爆炸,而且還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做為炮彈裝藥時,儲存時間一旦超過三年就會蝕穿炮彈外殼,風險極高。
所以用苦味酸炸藥做為裝藥的炮彈保質期都不超過三年,通常只有在戰爭即將爆發時才會組織生產這樣的炮彈,因此苦味酸炸藥也不是最理想的軍用炸藥,同時由於感度過高,也不適合做為工業炸藥使用。
如何解決炸藥的安全性這個問題呢?是時候讓世界上最安全的炸藥登場了——TNT炸藥。TNT炸藥的學名叫做三硝基甲苯,中文名為“梯恩梯炸藥”,爆炸方程式:4C6H2CH3(NO2)3 + 21 O2 =點燃= 28 CO2 + 10 H2O + 6 N2,爆速為6920米/秒,威力低於苦味酸炸藥。
TNT炸藥於1863年由德國化學家J·威爾勃蘭德發明,這種炸藥的特點是極不活潑不論是用錘砸還是從高處摔都不會發生爆炸,甚至用明火燒、用槍射擊也不會爆炸,只有在受到3000米/秒以上的爆速爆轟時才會發生爆炸,因此它必須使用雷管來引爆,屬於不折不扣的惰性炸藥,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炸藥,沒有之一。
TNT炸藥因其極為穩定的特性,故而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爆破領域和軍事領域,它基本上不存在腐蝕性,既能在陸地上使用,也能在無氧的水中使用,被譽為“萬能炸藥”,時至今日,武器彈藥中80%的裝藥都是TNT炸藥。
▼下圖為為軍事院校的學院兵們正在學習TNT炸藥爆破基礎技能,由於TNT炸藥性質特別穩定,所以需要使用到雷管這樣的引信才能對其進行引爆,而雷管內裝填的則是諸如硝化甘油、雷汞等高感度炸藥,如果沒有雷管的引爆,TNT炸藥是很難發生爆炸的,所以它可以歸類為“惰性炸藥”。
TNT炸藥固然是接近於完美的炸藥,但是追求極致是人類的天性,這一點在戰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TNT炸藥6920米/秒的爆速已經不能滿足軍隊對彈藥威力的要求,他們需要有一種集安全和威力為一體的新炸藥,為了達到軍隊要求,B成分炸藥問世。
B成分炸藥是一種混合炸藥,它的主要成分還是TNT炸藥,而另一種炸藥則為黑索金炸藥。黑索金的學名為“環三次甲基三硝胺”,於1899年由德華人發明,爆速高達8750米/秒,威力十分驚人。
似乎威力巨大的炸藥都有不穩定的特性,黑索金炸藥也不例外,它在遇明火、高溫、震動、撞擊、摩擦能引起燃燒爆炸,為了提高它的安全性,人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使用安全性最高的TNT炸藥做為鈍化劑來降低它的感度(TNT含量為20%~30%)。
這樣的炸藥就是B成分混合炸藥了,人們習慣稱之為“黑梯炸藥”,它的爆速為7900米/秒,儘管威力比單質的黑索金炸藥明顯降低,但是安全性卻大大提高了。如今軍事裝備中但凡有“高爆手雷”、“高爆榴彈”等等這樣的“高爆”字眼的彈藥,其裝藥一律為B成分炸藥。
最後就該輪到做為傳統炸藥發展史截點的奧克託今炸藥亮相了,奧克託今的學名為“環四亞甲基四硝胺”,是人類歷史上綜合性能最好的炸藥,於1941年在美國一家專門生產黑索金炸藥的化工廠被合成出來,爆速為9124米/秒。
奧克託今炸藥的感度比TNT略高,經不起明火的燒蝕,爆發點327℃(承受極限為5秒);也經不起子彈的射擊,感度為100%(10公斤錘25㎝落高落錘就會爆發)。所以它是一種極易被引爆的高能炸藥。
奧克託今炸藥的問題在於生產成本十分高昂,這一問題制約了它的應用,僅在尖端武器裝備上使用,比如說導彈的戰鬥部、核彈的起爆藥、火箭的燃料、反坦克破甲彈的裝藥等。尖端武器的價格非常昂貴,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裝藥使用了成本十分高昂的奧克託今炸藥。
▼下圖為奧克託今高能炸藥,它的形態猶如白砂糖,儘管威力巨大,但是由於價格過於昂貴,所以未能廣泛應用到武器裝備中,工業爆破就更談不上使用了。
結語
人類對炸藥效能的追求步伐從未停止,因此炸藥的發展史依舊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繼續書寫。當人類發現繼奧克託今炸藥以後,已經很難再研發出突破該型炸藥的常規炸藥了,即爆速突破10000米/秒的炸藥。
然而這樣的難題也不能阻止人類對炸藥威力極致的狂熱追求,尤其是在戰爭中,這樣的追求體現在“沒有威力最大的炸藥,只有威力更大的炸藥”,以此來達到進一步提高殺戮效率的目的。
在這樣的需求下,人們把目光轉移到了核能上,最終核能被人類發明成非常規炸藥,並首先應用於戰爭,那就是核炸藥(即核武器)。
核炸藥又分為裂變核炸藥和聚變核炸藥,用裂變核炸藥做為裝藥的武器叫做原子彈,威力在10000噸到數百萬噸之間不等(TNT當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用兩枚原子彈對日本進行了轟炸,這是人類首次在實戰中使用核武器。
用聚變核炸藥做為裝藥的武器叫做氫彈,威力是原子彈的幾百倍,人類爆炸過威力最大的氫彈是前蘇聯的“大伊萬”,爆炸威力相當於5000萬噸TNT炸藥,由於威力巨大,人類尚未在戰爭中使用過這類武器。
核炸藥的問世標誌著人類炸藥發展史進入了新的篇章,我們真誠祈禱核炸藥永遠不再投入到戰場上,因為核炸藥的使用即意味著核戰爭的爆發,人類將會在核戰爭中滅絕,屆時人類炸藥發展史的新篇章就該成為終章了。
▼下圖為俄羅斯公開展出的前蘇聯“大伊萬”氫彈模型,“大伊萬”氫彈採用聚變核炸藥做為裝藥,總重量為27噸,設計威力為5000萬噸TNT當量(意思就是說威力相當於5000萬噸TNT炸藥),實際爆炸威力超過了7000萬噸TNT當量,是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武器。
-
4 # DARKNESSKNIGHT
我是芃麥,我來回答。
化學炸藥的發展歷史,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中國。最遲在唐朝,黑火藥就已經出現。到了宋朝後,黑火藥也被正式運用於戰爭。之後,也流傳於世界各國。
但是,黑火藥的爆炸力不大。所以,後來許許多多的化學家、發明家,都企圖發現或者創造一種全新的炸藥。
於是,第二任炸藥出現了,它就是苦味酸。苦味酸的本體是一種黃色結晶,它是由英國的P·沃爾夫在1771年合成的。最初,因其靚麗的顏色,它只被用來作為衣物的染色。但是在1885年,法國軍隊用它來填裝炮彈後,發現它爆炸的物理性質是非常的強勁!於是,它被稱為黃色猛炸藥。在19世紀末聞名世界,並被廣泛地使用。
第三代的化學炸藥有所不同,呈液體形態。它就是硝化甘油。1846年,一名義大利的化學家A·索佈雷在一次意外中發現了它。他當時正用硝酸和硫酸處理甘油。在實驗後,他得到了一種黃色的油狀透明液體,即硝化甘油,“這種液體可因震動而爆炸,將來能做何用途,只有將來的實驗能告訴我們。”雖然難以量產,但其有趣的性質這也讓後來的炸藥大王諾貝爾,對其很感興趣。在1859年,諾貝爾和他的弟弟、父親,在瑞典使用化學“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使得它可以被安全地批次生產。
第四代的化學炸藥登場,堪稱是“炸藥之王”。它就是TNT。1863年,J·威爾勃蘭德發明了TNT炸藥。它威力很強而又相當安全,即使被子彈擊穿,也一般不會燃燒和起爆。20世紀初,TNT開始被廣泛應用於裝填各種彈藥和進行建築爆炸,給力的它逐漸取代了苦味酸。以至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TNT一直是綜合性能最好,被運用的最多的炸藥,被世人譽為 “炸藥之王”。
結語炸藥的威力一直都是歷代軍事大國都十分關注的一點,不斷地發現、創造更強力的炸藥,也一直都是軍事科學家的使命。但是,核彈、氫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使得炸藥的戰爭作用也隨之降低。
回覆列表
唐代,中國已發明火藥(黑色炸藥),一硫二硝三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藥。宋代,黑色炸藥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1831年,英華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藥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藥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
1846年,義大利人索佈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藥,但使用極不安全。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但炸藥投產不久,工廠發生爆炸,父親受了重傷,弟弟被炸死。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諾貝爾為尋求減少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幹燥的矽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
1865年,他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藥等高階炸藥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效能可靠的黃色炸藥,矽藻土炸藥。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型別的炸藥爆炸膠。約10年後,他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階的炸藥的研製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炸藥的用途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