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臥位,暴露區域性面板,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面板。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輕吸快推
此法主行衛氣祛表邪,輕吸是應用小號的火罐、以吸入罐內面板高於罐外3~4毫米,面板微微潮紅為度、再塗以潤滑劑,以每秒鐘約30釐米的速度走罐。此法吸附力輕,刺激力量小,主要影響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後施術部位或周身汗出時療效最佳。皮部是經絡系統在皮部的分佈,衛氣循於面板之中,起著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此術對面板產生的適宜刺激能夠宣行衛氣,祛除表邪。應用於外感(多以足太陽皮部為主),皮痺麻木(配合區域性施術)等症療效明顯。
重吸快推
此法主通經脈調氣血,重吸是以吸火罐內面板面高於罐外8毫米以上,面板紫紅為度。再於施術面板塗以蓖麻油,走罐速度亦為每秒鐘30釐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號、中號火罐,四肢用小號火罐。此法吸附力強、刺激力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透過面板、腧穴影響經脈氣血,進而調整臟腑機能。適宜於治療某些經脈、臟腑失調的疾患。常選背部腧穴或腹部經脈面板為主。
重吸緩推
此法主驅痼冷榮筋肉,重吸後(如前述),用蓖麻油塗膚,經每秒2~3釐米的速度走罐,使面板呈紫紅色。背腹部選用大、中號火罐,四肢用小號火罐。此術刺激量最大,能夠吸拔沉滯於臟腑、經脈之陰寒痼冷從面板、腧穴而出,並對區域性筋肉有按摩作用,促進氣血對筋肉的榮養。走罐部位以督脈,背腧穴和足太陽皮部為主。以激發陽氣的溫煦作用,驅除痼冷。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面板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面板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面板,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複移動數次。
3、走罐時,應根據患者病情辨別虛實,在結合走罐部位的經絡,順經為補,逆經為瀉,辯證施治。
4、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5、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6、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鐘。
7、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區域性面板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8、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9、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區域性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週後 可繼續施行走罐術。
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臥位,暴露區域性面板,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面板。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輕吸快推
此法主行衛氣祛表邪,輕吸是應用小號的火罐、以吸入罐內面板高於罐外3~4毫米,面板微微潮紅為度、再塗以潤滑劑,以每秒鐘約30釐米的速度走罐。此法吸附力輕,刺激力量小,主要影響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後施術部位或周身汗出時療效最佳。皮部是經絡系統在皮部的分佈,衛氣循於面板之中,起著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此術對面板產生的適宜刺激能夠宣行衛氣,祛除表邪。應用於外感(多以足太陽皮部為主),皮痺麻木(配合區域性施術)等症療效明顯。
重吸快推
此法主通經脈調氣血,重吸是以吸火罐內面板面高於罐外8毫米以上,面板紫紅為度。再於施術面板塗以蓖麻油,走罐速度亦為每秒鐘30釐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號、中號火罐,四肢用小號火罐。此法吸附力強、刺激力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透過面板、腧穴影響經脈氣血,進而調整臟腑機能。適宜於治療某些經脈、臟腑失調的疾患。常選背部腧穴或腹部經脈面板為主。
重吸緩推
此法主驅痼冷榮筋肉,重吸後(如前述),用蓖麻油塗膚,經每秒2~3釐米的速度走罐,使面板呈紫紅色。背腹部選用大、中號火罐,四肢用小號火罐。此術刺激量最大,能夠吸拔沉滯於臟腑、經脈之陰寒痼冷從面板、腧穴而出,並對區域性筋肉有按摩作用,促進氣血對筋肉的榮養。走罐部位以督脈,背腧穴和足太陽皮部為主。以激發陽氣的溫煦作用,驅除痼冷。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面板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面板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面板,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複移動數次。
3、走罐時,應根據患者病情辨別虛實,在結合走罐部位的經絡,順經為補,逆經為瀉,辯證施治。
4、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鐘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5、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6、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鐘。
7、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區域性面板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8、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9、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區域性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週後 可繼續施行走罐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