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鄭大娟Vlog

    冬至!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今天是冬至!你們吃餃子了嗎?看看我們公司包的餃子!

  • 2 # 糖糖jimmy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但是南北在冬至這天還是有差別的。

    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這是冬的盡頭,這是春的開頭,雖然你在那頭,雖然我在這頭,還是把你記在心頭。在這寒冷的關頭,願我的祝福溫暖你的手頭,直達你的心頭。冬至快樂!

  • 3 # 愛玩的大叔99999

    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 4 # 湘親鄉娃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的習俗。

    冬至在北方吃餃子和混沌

    這是為什麼呢?這裡就有一個小故事了,話說東漢末年張仲景自行醫以來,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但從來沒有替人治過窮病。在張仲景在長沙告老還鄉的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天氣奇冷。老百姓由於生活困難,飲食不佳,衣服單薄,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騾馬接,轎車請,整日裡把張仲景圍個不透風。張仲景雖然很忙,可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弟子們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上大鍋,在冬至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的耳朵。他施捨的藥叫“去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煮,嬌耳煮熟後,給來乞藥的每人1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起熱。天天如是,舍藥一直舍到年三十,人們的耳朵都醫治好了。大年初一,人們慶賀新年,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有人把這種食物稱“餃耳”,也有叫“餃子”的,還有叫“扁食”的。

    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吃混沌呢?

    按漢書記載:冬至這天開始便要白日一天長似一天,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古人謂之冬至陽氣起,故要慶賀。而夏至則陰氣起,故不賀。又曰:“世言餛飩是塞外渾氏屯氏為之。言殊穿鑿。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之日必食。”原來,古人將餛飩寓意為天地渾沌之偶象而敬之、食之,才產生了中國漢族南北方共同的這一食俗

    南方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有俗話說“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閤家團圓的祈福

    在此祝福大家冬至快樂,美滿幸福!

  • 5 # 布穀姐美食日記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

    冬至是24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冬至吃餃子習慣,在這一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那為什麼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

    據說是為了不忘東漢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的救治之恩。

    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是南陽人,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返鄉。張仲景返鄉之時,正值冬季,看到家鄉的鄉親們都飢寒交迫、面黃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的紅腫潰爛了。

    他便隨即研究配方後,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這天舍“祛寒嬌耳湯”為鄉親們醫治凍瘡。

    據傳他們用辣椒及一些驅寒的藥物煮制羊肉,煮好後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煮好後送給鄉親們吃。因為形狀像耳朵,所以又叫“嬌耳”。

    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從此以後,每年的冬至,後人們也學著做各種餡的“嬌耳”,並稱其為“餃子”,就這樣漸漸的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了。

  • 6 # 冷鋒0326吖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 7 # 馮桂清8247480773239

    冬至: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是每年12月21至23日,這一天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

    冬至過冬至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襲至今,也是為了記念東漢時代,南陽名醫張仲景,在“冬至”這一天,他為了南陽百姓舍藥餃子吃,是為了治療凍傷的耳朵。後來他死後,南陽百姓為了紀念他,把他埋在南陽舍藥治“耳朵"的湯棚旁,這塊地與冬至有關係,這一天定為吃餃子日是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

  • 8 # 一盞時光燕窩

    冬至,又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日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說,冬至時節吃餃子,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生活在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有一次他返鄉之際,正是冬季,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怯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相傳“怯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怯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1800多年,在古代,家家戶戶冬至日包餃子。今天我們不再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但吃餃子卻成了冬至這天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魷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