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零漆Qi
-
2 # 雲臺山閒人
首先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中可以發現宋代民間的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根據《東坡志林》載,王彭嘗雲:“徐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羅貫中在收集和創作《三國演義》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
其次,“正統”的封建道德觀決定了三國三方中"正"與"邪"的劃分標準。歷史上的曹操可以說是文韜武略,但是由於他挾天子以令諸候,兒子曹丕篡位稱帝。使曹操無法在傳統道德標準中得到肯定;劉備雖然沒有太大的才能,卻因為他與漢皇室的血統關係,很容易地就被樹立為正面人物。由此來分辨正邪,體現出皇權神聖的意識。
最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忠厚、仁義、寬政愛民,又是“漢室之胄”,政統與明君合為一體。曹操是亂臣賊子,奸詐、殘忍、暴虐,是無惡不做的暴君典型。“擁劉反曹”的思想內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與人民群眾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結合的反映。
謝謝邀請。好久沒回答問題了,《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小說,在古代封建社會要公開出版,需要符合朝廷的需要,就像一部劇本需要確定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劉備忠君、仁義、愛民,因此符合封建社會忠於君主的社會標準,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典型的反叛角色,因此會揚劉抑曹,用來教育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