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正史上張遼是因病去世,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問的是《三國演義》的內容。在演義裡中箭而死的名將不少,張遼不算丟人。

    張遼是曹操手下的名將之一,正史上他在擊敗呂範以後,因為病重而死於江都,也算是善終了。不過在《三國演義》中張遼是死於箭傷。夷陵之戰後,曹丕南征吳國,被徐盛火攻擊敗。曹丕倉皇而逃,路上遇到丁奉截殺,張遼出戰相迎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虧被徐晃相救。不過在返回許昌以後,張遼還是箭瘡迸裂而死,因此也可以算是被丁奉射死。

    雖然說丁奉在前期確實沒有什麼太多的表現,不過老年時的丁奉在東興之戰中率三千吳軍突擊魏軍,斬殺了韓綜、桓嘉兩員魏將,表現出色,也算一員猛將了。張遼折在他的手裡並不算丟人。

    而且在正史裡善終,演義裡卻中箭而亡的名將不少。像太史慈是在合肥之戰中計,被魏軍亂箭射中,回營以後重傷而死。黃忠是在夷陵之戰被馬忠一箭射中,因為年老血衰,箭瘡痛裂,病重而死。還有徐晃則是在上庸城下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重傷不治而死。

    這三位在正史上也都是善終去世,到了演義裡就中箭而亡,張遼並不是唯一的個例。相比之下,丁奉起碼比孟達、馬忠和魏軍士兵要強一些,所以張遼也不用覺得有啥遺憾,羅貫中待他還算不錯了,太史慈他們更冤。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說這話就知道題主讀書太少,提問題也提現知識水平。

    《三國志》中陳壽把樂進、于禁、徐晃、張遼、張頜稱為五子良將,而且張遼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張遼這歷史上是病逝,沒有丁奉射殺這種故事,何況大將基本都是領軍而不是陷陣。

    《三國演義》才有丁奉射殺張遼橋段,但羅貫中只談到蜀漢“五虎上將”,而沒有談曹魏“五子良將”。羅貫中是小說家,他要把張遼病死寫成丁奉射殺,要把徐晃病死寫成孟達射殺,要把文丑被曹軍伏殺寫成關羽斬殺,要把缺少記載的高覽寫成趙雲襲殺,那是他的創作自由。

  • 3 # 三國逐鹿

    丁奉是吳國名將,《三國演義》第三十八章第一次出現他的名字;“廬江丁奉,字承淵”。與呂蒙、陸遜等共同輔佐孫權,彼時人才濟濟,群英薈萃。書中第一百零八章“雪中奮短兵”時,吳國本已大廈將傾,他卻力挽狂瀾,以少勝多,成為了一生的閃光點。

    張遼是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是“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男人。《三國演義》第十一章中第一次亮相:“夏侯惇拍馬便出助戰,呂布陣上張遼截住廝殺”。那一戰隨奉先濮陽一戰破孟德。在後來的魏國與吳國的征戰中,更是大殺四方,江東止啼。

    首先,看局勢,魏軍被動,文遠急切。

    書中第八十六回這樣描述: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曹丕率大軍南下,文武兼備,一時無兩。彼時陸遜鎮守荊州,無法調遣,孫權憂心,但徐盛站出來了。獻火攻妙計,兼聯合蜀國,“趙雲出陽平關”,魏國從氣勢洶湧,變為腹背受敵。

    而在最危機的時刻,曹丕倉皇逃命,龍舟已經著火,只能慌忙上馬而逃。這個時候,丁奉殺出來了,直奔曹丕。曹丕在旦夕。於是“張遼急拍馬來迎”,卻中箭了。弓箭是冷兵器時代遠端攻擊的利器,筆者之前寫過,趙雲面對弓箭而能保全是因為有防備或者曹操愛惜而不放箭,馬超中箭落馬是因為暗箭難防。

    張遼武功蓋世,是響噹噹的戰將。如果一對一,他斷不會被對方一箭射中。可此時形勢危急,主公很是危險,他拍馬來迎正是為了保全曹丕。當你想去救一個人,又很急的時候就可能出問題。文遠很英勇,但不是完人,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著急的他犯錯了,向我們生活中會犯錯一樣。只不過,這一次,事關生死。這一箭也成為了張遼逝世的導火索。

    其次,這一箭射中的部位是致命的,且治療不及時。

    書中八十六章寫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崩裂而亡”。可見,他不是臨場戰死,而是回到大本營後傷重不治而亡。而且書中我們也讀到中箭後徐晃救了他,並且一起保著曹丕逃跑的。本以為可以像關雲長刮骨療毒,畢竟身中毒箭的雲長沒有因為箭傷而亡。但是部位不一樣。“被奉一箭射中其腰”是關鍵點。

    在《灌籃高手》全國大賽時,櫻木花道傷到了背脊,可以算是腰的一部分。那是號稱球員生命的部位,他為了榮譽竭盡所有,湘北的活寶在最關鍵的時刻英勇無比,讓觀者淚目。但是真正的戰場更為殘酷,如果是箭中其腰,流血跌倒。但是如果觸動了神經,就很難治療了,並且不好發力。

    張遼戰場中箭,無暇治療,而且還要用力護衛主公逃跑,哪裡顧得上許多。所以傷勢是加重了的。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箭傷要及時治療,快速處理傷口,然後靜養。張遼都錯過了。這一錯,是錯過,這一箭,是致命。

    最後,必須回到羅先生寫三國的的感受,就是他想這麼寫。

    那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正史中張遼是病死的,不是中箭而亡。筆者認為這裡有兩層含義。第一,想突出吳國的勝利。東興之戰可以說是吳國軍事史上一次輝煌的戰役,作者在這裡明顯更想突出吳國勝利的果實。

    作者本身是尊劉貶曹的,所以作為吳國的盟友蜀國分享了作為正統正義的弘揚。第二,寫出了張遼的悲壯。作為一世名將,張了的能力令人折服。而英雄的黯然離場更是讓讀者內心悵惘。當我們新上的戰士以這樣的方式離開宏大的三國舞臺,我們感慨命運使然,不禁心神悵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當歷史的天平已經向魏國勢力傾斜時,我們還是看到了吳國和蜀國一次次的反擊,雖然無法改變時代潮流,但已然足夠英雄。而那寬闊江水中曾經閃耀的水花是值得銘記的,無論是悲壯離場的張文遠,還是丁奉所代表的江東俊傑的精彩演出,都足夠令後人回味。讓我們隨著羅先生的腳步一起去聆聽那個時代的不朽的華章,回想時,頓覺令人神往,回味悠長。

    知性的讀者們,如果是你,會怎們看待丁奉這一戰與張遼的生死糾葛呢?

  • 4 # 三國逐夢

    丁奉一箭射殺張遼,是三國演義的橋段,羅貫中虛構的,事實上,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只有張遼所在的曹休這一路在洞浦(洞口)擊敗東吳呂範,取得戰績,折損的是魏將尹盧。此時的張遼是帶兵出征,但孫權依舊十分忌憚,言“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此戰之後,張遼在江都病逝,所以羅貫中將其死因歸結於戰場,算是一種巧合。此時的張遼已經五十四歲,有有病在身,按《三國演義》中的戰鬥方式,被人在戰場上射殺也是有可能的。

    先看五子之首的張遼。張遼少年以勇聞名,曾經在何進手下為任職,後被派遣回鄉募兵,時年二十歲。後何進死,張遼歸併州刺史丁原,丁原死後隨呂布南征北戰,二十八歲時領魯國相,呂布死後,歸降曹操。前半生的張遼沒有顯露出多大 的能力,只能說中規中矩。但進入曹操麾下後,能力逐漸凸顯——也許是隨呂布征戰時得到鍛鍊。說服昌豨歸降,說服關羽投降,隨曹操平定河北,徵烏桓斬烏桓單于蹋頓,平定豫州叛亂。赤壁之戰後,受命鎮守合肥,以七千眾破孫權十萬,威震江東,連曹操都感嘆不已,臨終前還帶兵出征破呂範。曾經營中有人夜間叛亂,張遼很快想到應對之法,沒有造成損失。曹丕稱之為“古之召虎”。最終拜前將軍,封晉陽侯。

    樂進的記載比較少,很早就跟隨曹操,以作戰勇猛而聞名,從一個小兵(帳下吏),歷經假司馬、都尉、校尉、將軍,完全是一級一級升上來的。樂進經歷了曹操勢力幾乎所有的戰爭,隨曹操徵呂布、張邈、袁術、張繡、劉備、袁紹父子、高幹、管承、劉表、孫權等,在合肥之戰中配合張遼破孫權,最終拜右將軍,假節,封廣昌亭侯(218年去世,比較早,不然還能再高)。

    于禁原是濟北相鮑信的部將,曹操入主兗州後,歸曹操為都伯,起點大概比樂進好那麼一點,後來受王朗(應該不是王司徒)推薦,收到曹操重視,拜軍司馬,這才隨曹操南征北戰,也是歷經都尉、校尉以致將軍,經歷和樂進比較像,期間受命整頓歸降的黃巾,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戰鬥力強悍的青州兵,治軍比較嚴。建安二十四(219)年,關羽北伐,于禁受命領軍救援,被關羽水淹七軍而俘獲,投降關羽,和誓死不降的龐德形成鮮明對比,所以曹操嘆息說于禁跟隨他三十年,臨危還不如龐德。後關羽被東吳擊破,于禁落到孫權手中,孫權稱臣後送歸,最終拜安遠將軍,封益壽亭侯。但後來曹丕讓人畫樊城之戰幾人的表現給他看,準備派他出使吳國的時候,專門讓他去曹操陵墓祭拜,以此羞辱于禁。所以于禁羞愧發病而亡,諡曰厲侯(惡諡)。

    以上三人,曹操在給漢獻帝上表中稱“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好一番誇獎,但遺憾的是,于禁晚節不保,導致民聲不佳。

    張郃原本是韓馥的軍司馬,後歸袁紹為校尉,隨袁紹擊破公孫瓚,積功遷寧國中郎將。民間傳說中與顏良、文丑、高覽並稱“河北四庭柱”,傳說中特殊兵種大戟士的統帥。官渡之戰時建議不被採納,又被陷害,於是投奔曹操,任偏將軍,起點還是比較高的。隨曹操平定了諸多勢力,最後與夏侯淵鎮守漢中,夏侯淵被殺後,能聚集殘兵堅守,被曹操稱讚,劉備遺憾殺的不是他。前期大概是曹操麾下優秀將領太多,張郃戰功不顯,直到魏明帝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228年),張郃於街亭大破馬謖,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名聲大震,一直處於抵禦諸葛亮的前線。“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所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與司馬懿默契的完美配合,在木門將張郃弄死。最終拜徵西車騎將軍,假節,封鄚侯。

    徐晃原是楊奉的部將,任騎都尉,後勸說楊奉護送天子東歸,封都亭侯,這還是在投曹操之前,起點還是比較高的。後楊奉被曹操擊敗,徐晃歸屬曹操。隨曹操破呂布、劉備,定河北,徵烏桓、伐東吳,攻馬超,平涼州,討張魯等,建安二十四年,于禁被關羽擊敗投降後,徐晃受命救援曹仁,擊敗關羽,至關羽敗走麥城而亡。返回後曹操郊迎七里,觀看徐晃的軍營,稱其“有周亞夫之風”。最終拜右將軍,假節,封陽平侯。

    從以上五人的功績來看,“五子良將”名副其實。或許于禁晚節不保,但這並不影響其在軍事上的能力。沒有誰能百戰百勝,于禁的不幸,是他再沒有機會證明自己。

  • 5 # 看不見的角落

    縱觀整個三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個戰績比張遼還要好的武將。就憑著正史第一,演義第二的名次,他當選五子良將還是很輕鬆的。

    東吳剋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三國的第一個猛將是張遼。當然,這個“猛“不是類似於關羽、張飛這樣個人的勇猛,而是帶兵的”猛“。

    演義裡的張遼,明顯是被削弱過的,那種”猛“的感覺沒有了。在描寫他擊破踏頓,孫權,以及鎮守魏南的時候,都只是著重描寫了他的”智“。

    即使如此,在整個演義裡,張遼的戰績在武將裡也絕對是無可爭議的前三。無他,張遼是被孫權活生生抬上去的,戰功送到手軟。

    逍遙津一戰,就擊破了孫權的十萬人。演義裡面說張遼是帶著2000人突襲,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演義第六十七回)。實際上張遼只帶了800人,從正面衝鋒,在武將雲集的十萬吳軍裡所向披靡(小說都不敢怎麼寫,太玄幻了)。

    在此之前,張遼已經在合肥坑了一把孫權,射死了宋謙,和太史慈(演義第五十三回)。

    演義的第八十六回裡,曹丕中了徐盛的火攻埋伏,張遼替曹丕擋了丁奉的一箭,後不治身亡。實際上正史中並沒有這一出,而是張遼臨死前大破呂範。

    總結下來,張遼活著的時候,東吳(孫權)被吃的死死的。毫無疑問,他是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並且不負厚望,用戰績說明了一切。

    前後任對比

    張遼死後,魏南就是個爛攤子。後面接手的曹休,諸葛誕打的都是什麼東西。連續大規模的慘敗,還都是被以少勝多。

    與之對比,張遼的優秀可見一斑。

    功勞對比

    打踏頓的功勞被給了曹操,連衝鋒的功勞都被許褚,于禁平分(第三十三回)。張遼真的是被削的太厲害了,不然戰績太耀眼會壓得其他人抬不起頭。

    如果要比戰績,正史上張遼肯定是第一。演義裡話,陸遜幾千人火燒連營劉備70萬大軍絕對是無法超越的坎(實際上劉備只有七萬人,而陸遜有五萬多人)。諸葛恪東興之戰打的不錯,但後期就是個坑。至於關羽水淹七軍不過才破敵三萬多人,差的明顯有點多(唐朝的古今六十四名將,張遼在關羽前面)。

    演義的很多地方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整體上來說,依然要按照正史來。張遼這麼大的功勞,雖然在演義裡已經一壓再壓,但終究是無可抹殺的。五子良將,他名副其實。

    對著三國演義目錄找,感覺整個人都混亂了,本來預計十分鐘寫完的,寫了一個多小時。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6 # 愛尚文史

    張遼被丁奉一箭射殺?不是曹魏五子良將“名不副實”,也不是吳國大將丁奉如何勇猛。只能說羅老爺子有夠牛逼。曹魏諸將,大多沒有完美的結局,張遼被丁奉射殺,徐晃死於孟達小兒之手,王朗被諸葛亮罵死,曹真被諸葛亮氣死。

    羅老大才是第一……

    然而在“正史”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諸葛亮真有那麼厲害嗎?彈指一揮間,就能輕鬆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這些三國豪傑生命力是否太過於脆弱了?徐晃有那麼菜嗎?區區孟達就能輕鬆將其殺死?張遼好歹也是嚇得東吳聞張喪膽的人,又豈能輕易死於丁奉之手呢?況且張遼死的時候,丁奉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已!

    接下來,我就來說說,曹魏的“五子良將”,是否名副其實!這邊既然說到張遼,那就以張遼為例!

    張遼跟呂布一樣,從事於丁原麾下。丁原受何進之召,入宮誅殺十常侍。何進令張遼前往河北募兵,回來的時候,呂布已經殺掉了丁原,張遼只好投靠了董卓。董卓死後,張遼跟隨了呂布。曹操滅呂布之後,張遼以兵屬曹操。

    此後!張遼才算得遇真主……

    在曹操的麾下,張遼大展神威,說降昌豨、從攻袁紹、從攻袁譚、從攻袁尚、擊破烏桓、勇登天柱山、合肥大戰等等等等……立下了不世之功,名垂青史……

    張遼一生最大的成就,則是他與東吳的一系列戰役,這邊也是我要說的重點!

    合肥之戰:

    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親領十萬大軍,打算一舉拿下合肥。曹魏方面,張遼、李典、樂進三員大將,部領七千守軍迎戰孫權。

    當孫權大軍初臨戰場的時候,張遼趁敵陣腳未穩,招募了八百勇士,出其不意,衝入了孫權的營寨,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孫權倉惶奔逃,差點就被張遼活捉,一直逃到山頂上,才發現原來張遼只有幾百人而已。於是下令部隊迅速包圍了張遼。張遼引部眾左衝右殺,毫無畏懼,終於打破了一個缺口突圍而出。正準備走的時候,垓心被困的軍士大呼求救,張遼復引兵衝入敵陣,將被困軍士全部解救了出來。

    自此!孫權對張遼十分忌憚,本打算迅速拿下合肥,反被張遼突然襲擊。軍士們漸漸士氣低迷,孫權只好修築營壘,準備與張遼等人持久對峙。反觀曹魏方面,經過此戰之後,全軍上下士氣倍增,同心一意的守護著合肥城。

    終於!孫權圍合肥十餘日,難以跨進一步,適逢隊伍瘟疫盛行,只好引軍撤退。張遼瞅準時機,領大軍乘勝追擊,將孫權打得大敗,差點將其活捉。幸得淩統引三百親隨拼死相救,孫權才得以倖免。

    自此!東吳孫權聞張喪膽……

    孫權復判曹魏,張遼帶病出徵……

    疾小差,還屯。孫權復判,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重疾在身的張遼,尚能教孫權望而生畏,豈能是“徒有虛名”之輩?曹魏五子良將,個個英雄了得,勇猛善戰,所立戰功足以名垂青史,享受萬古崇拜。

    五子良將,名副其實,不容詆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楚為什麼只在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