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r(1956,1958)測得的亞麻鏽菌毒性突變率最高為1×2.45-4~1×1.65-4Statler(1987)用亞硝基胍誘導小麥葉鏽菌小種1號的70-1菌株發生毒性突變該菌株有8個非毒性雜合位點,5個非毒性純合位點用25個近等位基因系檢測,發現了15個毒性突變體,其中2個比野生型70-1多1個毒性基因,大多數多幾個毒性基因不同位點突變率不同,對Lr2c,Lr2a,Lr28和Lr10基因產生的毒性突變佔大多數同時也發現了多個非毒性突變體
葉鏽菌X65菌株的幾個位點毒性基因雜合,接種小密穗品種,然後取離體葉片用亞硝基胍溶液誘變用Lr1~Lr31的一整套近等基因系檢測突變情況獲得了9個毒性突變體和7個非毒性突變體,各基因位點的突變率不同,變化於1×1.82-6~1×1.09-5之間(Kolmer,1989)
Luig(1979)用1.2%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處理小麥稈鏽菌夏孢子,用單基因系篩選突變體小麥稈鏽菌對Sr5Sr9eSr21等基因的人工誘變毒性突變率和田間自發的毒性突變率都較高,對Sr36基因田間自發突變率較高,但不產生誘導突變,對Sr6基因的自發突變和人工誘變的突變率都很低,對Sr13極少發生毒性突變,對Sr26從未發生過毒性突變突變率還受毒性基因顯隱性的影響,當毒性基因為隱性時,雙核純合或雜合時突變率也不同由於缺乏適當的測定方法,基本上沒有研究由毒性基因向非毒性基因的突變Luig用這些結果圓滿地解釋了澳洲小麥稈鏽菌的變異實況
在商鴻生等(1994)進行的小麥條鏽菌誘變試驗中,條中29-1小種的毒性突變菌株在各篩選品種上的毒性突變率明顯不同,大致變化於10-6~10-4之間(
表11-1 小麥條鏽菌條中29-1小種經紫外線照射後在篩選品種上的毒性突變率
)
Flor(1956,1958)測得的亞麻鏽菌毒性突變率最高為1×2.45-4~1×1.65-4Statler(1987)用亞硝基胍誘導小麥葉鏽菌小種1號的70-1菌株發生毒性突變該菌株有8個非毒性雜合位點,5個非毒性純合位點用25個近等位基因系檢測,發現了15個毒性突變體,其中2個比野生型70-1多1個毒性基因,大多數多幾個毒性基因不同位點突變率不同,對Lr2c,Lr2a,Lr28和Lr10基因產生的毒性突變佔大多數同時也發現了多個非毒性突變體
葉鏽菌X65菌株的幾個位點毒性基因雜合,接種小密穗品種,然後取離體葉片用亞硝基胍溶液誘變用Lr1~Lr31的一整套近等基因系檢測突變情況獲得了9個毒性突變體和7個非毒性突變體,各基因位點的突變率不同,變化於1×1.82-6~1×1.09-5之間(Kolmer,1989)
Luig(1979)用1.2%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處理小麥稈鏽菌夏孢子,用單基因系篩選突變體小麥稈鏽菌對Sr5Sr9eSr21等基因的人工誘變毒性突變率和田間自發的毒性突變率都較高,對Sr36基因田間自發突變率較高,但不產生誘導突變,對Sr6基因的自發突變和人工誘變的突變率都很低,對Sr13極少發生毒性突變,對Sr26從未發生過毒性突變突變率還受毒性基因顯隱性的影響,當毒性基因為隱性時,雙核純合或雜合時突變率也不同由於缺乏適當的測定方法,基本上沒有研究由毒性基因向非毒性基因的突變Luig用這些結果圓滿地解釋了澳洲小麥稈鏽菌的變異實況
在商鴻生等(1994)進行的小麥條鏽菌誘變試驗中,條中29-1小種的毒性突變菌株在各篩選品種上的毒性突變率明顯不同,大致變化於10-6~10-4之間(
表11-1 小麥條鏽菌條中29-1小種經紫外線照射後在篩選品種上的毒性突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