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根劇作者
-
2 # 縱深968
孔融那怕是一孩童但他已經是一位古人了,不管別人怎麼眾說紛紜,我的觀點還是要從正面肯定,古人把他推出來作正面教材引導後人,從小做事公平,品德高尚,不為小利而失大義,這就是孔子後裔的行為,深得儒家之道,教育人們應以優良的品行為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這樣以正面形式教育華人近兩千年。在中國不知什麼時侯湧出一些書讀得太多的人,總愛對一些好的東西說三道四,品頭評足,比如批評中醫,批評宋江,批評孔子等,有些人還批孔融弒母,不忠不孝…其實孔融弒母就是冤枉。我是這樣想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只講他從小讓梨的高尚品德,關健是對後人起到教育作用。不需要你把他一生的功過搞清楚,何況你也搞不清楚,你還追究他的後來幹計麼?找些話說硬要把個好的教材破壞掉,其心可誅,我對那些對孔融讓梨的故事眾說紛紜的人持反對態度。
-
3 # 吳山野士
孔融讓梨是一種安份守己的智慧。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便不會引起紛爭。
孔融讓梨時才4歲。4歲的孩子是不具備與人爭食的能力的,尤其是與比自己大的人爭搶。當然父母在的時候或許可以持寵。父母不在的時候怎麼辦?作為孩子當然與兄弟姐妹在一起玩的時候多。如果平時不尊長,兄為什麼要護弟呢?兄不護弟,弟的那一份怎麼才能得到保障呢?兄愛護弟的前題是弟必須尊長。弟懂得尊長是守護本份的開始。如果弟在父母寵愛下依然尊長。那麼父母不在時弟的利益是會受到兄長保護或維護的。
如果弟不讓梨。在父母面前,當哥的沒辦法爭。父母不在的時候,哥說了算。那不讓梨的弟還想得到梨嗎?既然弟要與哥爭。父母不在,弟還能有份嗎?有人儘想好事,弟什麼都要與哥爭。哥為什麼就要讓小弟呢?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如果不爭,只拿自己應該得到的那一份。那麼別人就會為他保留他應該得到的那一份。如果處處貪小便宜,別人也想貪小便宜,那麼很可能有機會就把他那份給瓜分掉。
從小開始佔便宜,那麼長大做官難免會貪。
如果只得該得的,長大後就會成為一種品格。為人本份。就不容易做出格的事。
出門在外。就靠兄弟互相幫助。尊長的人,會受到更多的保護。我們教育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而尊長是不受欺負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培養孩子不貪的品格,也會讓孩子受用一輩子。
讓梨只是小事。但小事背後的資訊非常豐富。文化是資訊導向背後引起的變化。當我們理解背後引起的變化。那麼就會理解資訊的重要性。現在一些人目光短淺就看見梨大梨小。而背後博大精深的文化卻一無所知。
從小爭梨。大了什麼都會爭。習慣了佔便宜。長大一定吃大虧。
把別人當傻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
從小讓梨,看著好像傻,但這種傻人卻會得到人們心中的認可與喜歡。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沒人回答,我試著回答,希望大家認可。
這是個道德楷模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孔融自幼飽讀詩書聰敏靈慧,懂得謙遜禮讓感恩報答,家中吃梨只揀最小的,而把大的梨子讓與哥哥與父母。
這麼好的故事為什麼眾說紛紜呢,不是應該眾口鑠金嘛嗎,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就是這樣教導民眾的嘛。
毫無疑問,三十年來市場經濟金錢至上的觀念猛烈地衝擊了人民大眾的思想,先人後己謙遜禮讓被當做了“傻”,而巧取豪奪貪贓枉法損人利己被當做了“有本事”。這是何等的悲哀!
中國的現代化急需要矯正到正確的航線上,那就是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人人樹立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好人有好報”的道德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