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尊蓋天

    表面上看是皇權至高無上還是法統不可動搖,但實際上還是皇權與相權之爭,相權可以理解為泛官僚階層對國家的統治權,因為三綱五常是無可置疑的,所以官僚階層為對抗皇權就只有搬出法度這個砝碼,中國自古以來對權大還是法大就沒有一個定論,這是唯一能讓皇帝無可奈何的東西。

  • 2 # 狐狸晨曦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立儲風波,本質是萬曆皇帝丟擲的一個強化君主集權、分化打擊官僚集團的誘餌。表面上看,這所謂““國本”事件,只是因為萬曆皇帝偏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厭惡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而文官大臣們要堅決維護“國立長君”的禮法和祖訓而引發,持續數十年之久,無數重臣參與其中,也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頭等大事。

    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

    文臣官僚們維護的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這條約定俗成的皇位繼承秩序本身。從他們的角度,皇位繼承順序,必須在孃胎裡就定好,才能避免皇室紛爭,再引發類似明成祖靖難之戰,明武宗時寧王起兵那樣的國家內戰,以致戰火紛爭。

    事實上,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實權皇帝,當真連換個太子也不能隨心所欲,會被所謂的“嫡庶之別”“長幼之分”所限制了。嫡不嫡,庶不庶,後不後,妃不妃,對實權皇帝來說,沒有改不了,只有願不願,不過是一言一念而已。

    比如漢武帝劉徹出生時,只是漢景帝的庶出第十個子,按禮法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可是漢景帝偏愛這個幼子,因此廢掉無子的薄皇后,改立劉徹的生母王夫人為皇后,這樣劉徹就變成了他的嫡子中最年長的了,因此便順利立為太子,此後繼承皇位,這就是“母以子貴,子亦以母貴”。

    而類似漢武帝這樣因母親被改立為皇后,而變成太子第一人選的例子,歷史上不勝列舉。比如漢明帝劉章、唐敬帝李弘,都是如此,甚至在明朝本朝,就有現成的例子。

    明宣宗宣德帝,不喜歡祖父明成祖給他指定的胡皇后,偏愛孫貴妃,有意廢后,大臣們不但不加反對,甚至主動幫忙,內閣所謂”三楊“之名相楊榮,空口白話,開列胡皇后二十條大罪,連稍有天良的明宣宗自己都看不下去,大罵「怎麼能這樣說?你不怕宗廟神靈怪罪麼?」

    【(楊)榮懷中出一紙,列中宮過失二十事,進呈,皆極誣詆。曰:“即此,是廢之因。”上覽二三事,遽拂然變色,曰:“渠曷嘗有此言?宗廟無神靈乎?”】

    即使明代宗景泰帝這樣的藩王入繼大統,政治基礎遠不算鞏固,廢掉髮妻汪皇后,而改立杭皇后,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何況是萬曆帝這樣從小就被立為太子的正統天子?

    明代宗汪皇后與明宣宗孫皇后

    何況萬曆帝的王皇后(孝端皇后),並非如唐高宗王皇后那樣出自世家大族,更沒有長孫無忌那樣的元老重臣撐腰,本身也根本不是什麼賢德之人,她不但長年酗酒,更喜歡無故毆打宮女,致死者多達百人,可謂殘暴不仁。

    因此,若萬曆帝真的非常想讓皇三子,也就是福王朱常洵來做太子,繼承他的皇位,那麼廢掉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王皇后,而立鄭貴妃為後,對他而言又有多難?

    鄭貴妃

    這樣一來,生母變成皇后的福王,就變為名正言順的嫡子,成為太子是理所當然,此前反對的大臣就再無任何反對的藉口。甚至他們可能全都會轉變立場,而成為皇三子的支持者,否則便將為天下人風評所不容。

    大臣們其實並不當真在乎下任皇帝是皇長子朱常洛還是福王朱常洵,諸如皇長子與皇三子個人的品性賢愚,這對他們而言完全無足輕重,而就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這個大明王朝的程序正義。

    甚至如果萬曆帝實在不願廢皇后,那麼就給隨便加個諸如忤逆、不孝之類的罪名,把他據說一直很討厭的皇長子朱常洛廢為庶人,剝奪其繼承資格,而皇次子朱常漵生下來便夭折了,因此,皇三子朱常洵做為剩餘皇子中的最長者,被立他為太子,也同樣符合程序正義,足以令所有大臣無話可說。

    萬曆帝有生之年不願廢后、易儲,只能說明他對鄭貴妃和朱常洵的喜愛,尚遠遠不及明宣宗對孫皇后罷了。而不是當真被大臣們限制了權力,當真連個自己真正心儀的儲君都立不了。

    那麼,萬曆帝非要這麼折騰幾十年,真正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效其祖父嘉靖帝“大禮儀”之故智,籍著“大禮儀”案清洗朝堂那樣,培植出一個真正效忠自己的文官勢力。

    萬曆皇帝:朱翊鈞

    舉歷史上一個著名類似例子,東吳皇帝孫權,立太子孫和、卻同時故意寵愛魯王孫霸,挑起“二宮之爭”,最後廢孫和、殺孫霸,將捲入爭儲的兩派朝臣盡數打擊、甚至誅殺,包括丞相陸遜都被他氣死,才暴露出孫權只為藉此打擊東吳士族的本心。

    孫權與陸遜

    但是萬曆帝料想不到的是,滿朝文臣飽讀經史之人,前車之鑑如此,又怎會輕易中計?只要看看議禮派諸臣張璁、桂萼、楊一清等,乃至於王守仁之門徒,他們在幫助嘉靖帝鬥倒了楊廷和父子後,又落得了什麼好下場?

    文官集團們同樣汲取了前車之鑑,吃一鑑長一智,不再上當,而是死死地維護宗法“立嫡立長”,誰都不敢去當“福王黨”,因此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無懈可擊。大家支援的從來不是皇長子,而是帝國的秩序正義;反對的從來也不是福王,而是萬曆帝破壞秩序正義的企圖。

    萬曆帝不按正常程式去廢后立儲,意圖無外乎是希望有不顧禮法、不要節操、唯其是從的朝臣組成“福王黨”,但文官集團們經過嘉靖“大禮儀”案的慘痛教訓後,這是註定難以實現的事了。

    一直到他孫子天啟帝任用魏忠賢,“九千歲”門下聚集一幫毫無廉恥的文臣,組成所謂“閹黨”,才算是達成了萬曆帝的未了心願,然則此時的大明,君主固然可以為所欲為,士風亦從此徹底敗壞,大明之亡國亦成定局了。

    理由很簡單,士大夫集團變得毫無廉恥,為了權力而無節操跪伏於朱家皇帝的時候,這些人反過身去將王朝與國家賣給闖軍的李皇帝、滿清的愛新覺羅皇帝,當然也是同樣毫無顧忌。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萬曆與群臣的立儲之爭的本質是權力之爭,是皇權和臣權之爭。

    明朝初期的朱元璋和朱棣是兩位不拿大臣當人的皇帝,對於所有臣子動輒殺戮打罵,像很多老臣重臣都受到過當眾打屁股的刑罰,大臣活的十分屈辱。再加上廠衛制度盛行,大臣上朝都要留好遺書,說不定哪天出了家門就回不來了。可以說臣權被壓制到極點,皇權沒有任何制約。

    但經過土木之變、奪門之變皇權更替出了問題,使得皇權大降、臣權上升。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明世宗朱厚熜被大臣們擁戴為新帝,從這開始權臣秉正幾乎成了常態,皇權式微,雖有帝王短時間掃除權臣,但大臣們一旦聯合已經能抗衡皇帝了,朱家子孫再也不能像朱元璋一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咱們再來看看萬曆。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因為年幼朝政大權掌握在權臣張居正手裡。所以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張居正的生活奢侈無度,而萬曆皇帝卻被要求生活節儉,可以說幼年的萬曆一直活在權臣的陰影下。

    1582年張居正病逝,萬曆因為剛剛掌握朝政不得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到了1584年萬曆已經基本掌控朝政,開始對張居正進行清算,稱其無視皇帝權威,鉗制言官,擅權亂政。張居正一家被抄家,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餓死十餘口。

    萬曆親政後清算權臣張居正,勵精圖治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文治武功趕追朱元璋和朱棣,可以說是明朝中後期少見的強勢皇帝,但就是這種情況下萬曆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是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當時正是萬曆最意氣風發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朝政大權,再也沒人能反對自己,想立誰當太子就能立誰,但群臣的集體反對給了皇帝一個響亮的耳光,皇權再也不是沒有制約的了。

    國本之爭,使得萬曆灰心喪氣,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 4 # 季我努學社

    明朝萬曆年間,圍繞皇位繼承的問題,萬曆皇帝與朝臣間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爭論,即爭國本,最後出現了“三王並封”的局面。之所以會產生皇位繼承的爭論,與當時後宮的情況有關。萬曆皇帝的皇后王氏、昭妃劉氏均未生子,皇長子朱常洛為王恭妃所生,萬曆皇帝並不寵幸王恭妃,只是因一次偶然私幸了宮女王氏致其懷有身孕,最後不得已冊封王氏為妃。一開始萬曆皇帝很喜歡朱常洛,不僅為其舉行隆重的恩慶禮,而且也是許其皇長子的身份。但是在萬曆心中有個更適合皇位繼承的人選,那便是他十分寵愛的鄭貴妃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朱常洛

    爭國本便是肇始於朝臣與萬曆就選擇太子一事上的爭端,朝臣們主張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因為按照歷代王朝的繼承法,皇位的繼承人首先應是嫡子,如無嫡子,那麼應立皇長子。而萬曆卻出於寵愛鄭貴妃而欲立朱常洵為太子,以至於朝臣多次奏請立太子時,均被萬曆皇帝斥責,嚴重者甚至遭到廷杖。在朝臣的力爭下,萬曆原本答應冊立太子,但是到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卻提出了“三王並封”,意圖透過侍嫡來拖延冊立太子,“三王並封”指的是同時冊封三位皇子為王,這三個皇子的地位一樣,因此降低了皇長子朱常洛的地位,從而提高了朱常洵的地位。三王並封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朱維京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向皇帝上疏奏陳三王並封的危害,引起萬曆皇帝大怒,將他謫戌。

    明神宗朱翊鈞

    在“三王並封”的事件中,內閣首輔王錫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萬曆皇帝與朝臣僵持之際,王錫爵“密請帝決大計”,“三王並封”中王錫爵參與擬旨,他也因此遭到了時人的詬病。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朝臣的堅決反對下,萬曆皇帝許諾冊立太子,但對朝臣的奏疏卻留中不報,萬曆皇帝仍希望透過拖延的方式以讓福王朱常洵取代朱常洛,朝野間議論紛起,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持續了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宣告結束。

    王錫爵

    三王並封的失敗給萬曆皇帝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也讓他欲立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逐漸落空。作為明朝歷史上的大事件,爭國本對明朝造成了重要影響,此後萬曆皇帝趨於怠政,而朝中黨爭也因此愈演愈烈,大臣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相互攻訐也為宦官專權提供了便利。

    參考文獻:

    何孝榮:《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周倩:《試論明代萬曆年間的三王並封》,《史志學刊》2012年第4期。

    範敬如、陳尚勝:《明代首輔王錫爵與"三王並封"》,《臨沂大學學報》2016年38卷第2期。

  • 5 # 我是趙帥鍋

    群臣和萬曆的立儲之爭,說好聽點那叫保國本,但本質就是政治投機。

    萬曆的皇后王氏沒有孩子,所以從宗法意義上來說,萬曆皇帝也就沒有所謂的嫡子,這時候就只能按照立庶的規則選擇太子,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庶以貴不以長。

    通常的解釋就是,如果都是正妻生的孩子,則立其中年齡最大的,不論他是否賢能;如都是妾生的孩子,則看誰的生母身分高貴就立誰,而不論年齡,這叫“子以母貴”。

    朱常洛的母親只是個無名無份的宮女,只因為皇帝一時興起臨幸,才生下的兒子,而且直到孩子出生後才被冊封為恭妃。福王雖然不是皇后所生,但問題是皇后無子,貴妃的兒子自然最為尊貴。要知道,鄭貴妃一入宮,就被宮廷正式冊封為貴妃。

    所以,從封建禮法而言,福王繼承皇位是天經地意的。當然,萬曆之所以想立福王為太子,一方面自然是對鄭貴妃的寵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有一個強勢的外戚來制約太后的權力。

    大家知道,萬曆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都是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後來他雖然親政,但仍然時不時受到太后的限制,在這種背景下,萬曆自然特別希望有個強勢皇后出現,以制約太后一系的力量。

    但問題是,皇后王氏本就是太后親自給萬曆帝選定的,自然和太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再加上皇后王氏懷不上孩子,自古母憑子貴,皇后又哪裡還敢和太后叫板呢?

    至於朱常洛的母親,是一個沒名沒份的宮女,也沒有顯赫家世背景,而且又還是太后手底下的宮女,自然更不敢去制約太后。而鄭貴妃則不同,他是萬曆帝親自挑選的皇貴妃,又是出身官宦世家,如果她的兒子被立為太子,鄭貴妃和她的孃家人自然會成為帝國的新貴,他們的崛起,也就會挑戰太后李氏的合法地位。

    群臣為什麼都支援立朱常洛為太子呢?因為,如果鄭貴妃的兒子(福王)當了太子,並繼承了皇位。與別人有關係嗎?自然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那是人家自己的母親受寵的結果罷了。

    朱常洛當了太子,並繼承了皇位呢?顯然就是群臣們支援的結果。因為,萬曆不喜歡他,母親也不受寵,卻能競爭過鄭貴妃的兒子,這就是因為許多群臣支援他。所以,朱常洛當了皇帝后,自然會感激這些人,重用這些人。而且皇帝沒有強大的孃家人做依靠,也更容易成為被群臣所控制,這也就是,眾多人積極支援朱常洛當太子、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基於太后、皇后的利益,自然都也希望立朱常洛當太子。因為一個強勢的太子母親出現,自然會威脅太后、皇后的利益。更何況朱常洛的母親,本身就是太后手底下的宮女,這也是朱常洛得以成為太子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市亮化工程行業前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