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後,一直等到3o年後,蜀漢才宣告滅亡,又過了17年,中國大地才迎來了短暫的統一。如果從228年諸葛亮首次率軍北伐算起,他和曹魏也不過掰了7年的手腕。那麼在這漫長的30年當中,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由誰扛起北伐中原的大旗?蜀軍為了北伐又提出了怎樣不同的策略,與大出祁山並稱的九伐中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犯下了趙孝成王的錯誤,任命馬謖鎮守要地街亭,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安軍心,同時將西縣百姓千餘戶遷回漢中。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失去了馬謖,但是諸葛亮這次北伐卻得到了一位日後蜀漢的擎天巨柱,他就是天水人姜維。到諸葛亮病逝前,姜維升遷速度賽過坐火箭,七年間就做到了徵西將軍。
諸葛亮臨終前諸葛亮對劉禪託付後事,說我要是去了,朝廷事宜最好託付給蔣琬。姜維畢竟是外人,就算諸葛亮有心,其他人也不見得答應。就這樣,諸葛亮的第一位繼承人新鮮出爐。蔣琬早在之前的歷次北伐中便主持留守相府事宜,為諸葛亮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兵力供應,等到諸葛亮病逝,蔣琬很快升遷為大將軍。作為蜀漢的靈魂人物,諸葛亮去世無疑使得人心動盪,而蔣琬則是神態不變舉止如常。他的鎮定很快就感染了朝臣,對他心服口服。
新官上任三把火,蔣琬在漢中提出了與諸葛亮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諸葛亮多次北伐之所以功敗垂成,是因為後勤問題制約了軍事行動。因此打算由漢、沔襲擊魏興、上庸,藉助水路運輸糧草,而且說幹就幹,大力建造船隻。可惜的是因為舊病復發,不得不取消行動,其他官員也有意見,覺得如果失敗,想撤退很困難,不是長遠之策。
諸葛亮雖然去世,但是他制定的聯合東吳,聯合進擊的政策始終得到了貫徹執行。後主劉禪更是在238年對蔣琬下詔,要求他趁著曹魏對遼東大舉用兵的機會屯兵漢中,等待東吳的動作,東西策應。但是蔣琬認為,與吳國相約數次皆不能取勝,進退維谷,倒不如將戰略目標定在涼州,畢竟這裡的邊塞險要,進退有據,而且羌胡人心思漢,可以任命姜維做涼州刺史,領兵出征,蔣琬親自做姜維的後援。蔣琬也意識到自己的軍略並不出眾,因此主動推舉姜維,如果這一決議透過,那麼九伐中原將會提前數年拉開序幕,而姜維或許也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
蔣琬駐紮於水陸四通八達的涪縣,可惜他病體難愈,只好專心養病,而費禕則是代替了他的大將軍之職,而這也意味著蔣琬對姜維的賞識無疾而終。姜維認為自己對涼州民情熟悉,又自認為才能足夠,打算招撫羌人為爪牙,攻略隴西,但是費禕對姜維的自負和冒險很不滿,對他加以限制,所領兵馬不過萬人。不過費裱能夠做大將軍,手底下自然有兩把刷子。
曹爽率領魏軍在244年氣勢洶洶而來,駐紮興勢,後主授予其節鉞禦敵,各路人馬整裝待發,人喊馬嘶之聲不絕於耳。光祿大夫來敏給費禕送行,臨別前想下一盤棋,費禕專心下棋,一點不耐煩的神色都沒有,來敏表示佩服。等到費禕親臨前線,敵軍不戰自退。而姜維手底下雖然只有這萬把人,不過他照樣不虛,先是平定了國內少民反叛,又和曹魏名將郭淮、夏侯霸等人打的你來我往,不落下風。253年傳來一個壞訊息,不過對於姜維來說可能是好訊息,費禕死了,他在宴席中被曹魏降人一擊刺殺而亡,再也不可能對姜維用兵作出限制了。
同年夏天,姜維立刻率領數萬人馬出兵石營,圍攻南安,他似乎打算用這一戰的勝利向所有人證明費神限制了我,現在我要用一場大勝證明自己。可陳群之子陳泰出兵解圍,姜維久攻無果耗盡了糧草,只好退兵。而劉禪除了姜維也已經無人可用,因此命其督領內外軍務。初戰不利的姜維心中很不痛快,第二年再次出兵隴西,這一次可謂戰果豐碩:狄道縣舉城投降、斬殺魏將徐質、遷移狄道等三縣百姓回蜀。
如果把蔣琬和費禕比作文景之治,那麼姜維絕對稱得上是漢武帝。所謂九伐中原,實際上他先後對曹魏用兵11次,幾乎年年出兵攻伐,前面兩戰爆發於253年和254年,然而他在255年再次出兵。昔日的對頭夏侯霸這一次成為了他的戰友,而這一戰也是姜維生平的一場大勝。他率蜀軍在隴西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殺傷數萬人,把王經圍困在狄道城。然而陳泰如同附骨之痘而來,不想被內外夾擊的姜維只好退守鍾題。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讓姜維的聲望如日中天,在256年被任命為大將軍。
信心滿滿的姜維決心再創輝煌,因此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於上邦會師,但是因為胡濟爽約未到,兵力不足的姜維被另一個死對頭鄧艾重創,隴西也因為姜維這次慘敗騷動不已,許多朝臣因此指責他。姜維不得不請求貶官削爵,且住宅簡陋,飲食節儉。這也是他的身份決定的,作為一個涼州降人,如果表現的不好,那就裡外不是人了。
而就在257年爆發了淮南三叛的最後一叛,姜維趁著司馬昭討伐諸葛誕之際,數萬大軍直奔沈嶺,而魏軍則是糧食多兵力少。而這一戰的對手是司馬望和他的死對頭鄧艾,這一戰與當年五丈原上的形勢十分相似。魏軍堅守不出,姜維幾次挑戰都不子理睬,等到諸葛誕被平定,姜維只好退兵。此後姜維再次敗於鄧艾之手,宦官黃皓就想貶斥姜維,扶持右將軍閻宇。姜維也不傻,乾脆長期在外不回成都了,這也是保護手中兵權的無奈之舉。
雖然數次敗於鄧艾之手,但是姜維的軍事嗅覺依舊敏銳,他打探到鍾會在關中整頓兵馬,便上表請求派張翼、廖化等人分兵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但是被黃皓奏請後主不辦。結果滿朝文武百官竟然不知道此事,蜀漢疏於防備,而曹魏這一次要動真格的了。鍾會兵進駱谷,鄧艾劍指查中,曹魏大軍兵分三路,對於姜維極為重視,鄧艾這一路兵馬為的便是牽制姜維,但是姜維用兵靈活,主動撤退,打算死守劍閣抗住鍾會。劍閣是蜀中門戶,如果能夠守住劍閣,那麼魏軍未必能滅掉蜀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鍾會對劍閣久攻不下,而且後勤問題很難解決,眼看著就要撤軍了。姜維千個萬個沒想到,鄧艾犯險,而且劉禪不憑藉著成都堅城固守,反而出城投降,而且給他下了一道命令,要他解甲投降。蜀軍將士聞言無不憤慨,氣的拔出刀劍砍石頭來洩憤。
姜維雖然投降,但是他發現並非事無可為。鍾會心懷不軌,因此打算幫助他造反,藉機復國,可惜的是事情敗露。難以想象當年風華正茂,27歲受封將軍,如今的姜維卻已經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卻還想著復國。與其說窮兵黷武,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來形容姜維要更合適些。
有人說當丞相死去的那一天,蜀漢便已經亡了,可事實上,蜀漢在那之後還存在了30年。這30年間,蔣琬、費禕、姜維分別在不同時間段支撐著蜀漢,而這三人的軍事才能亦各有千秋。但蔣琬久病不愈、費禕突然遭人刺殺,這都是蜀漢的巨大的損失。直到姜維,朝堂之上已經沒有可以與他並駕齊驅的將領了,他幾乎成了蜀漢唯一的支柱。11次出兵,雖未能令曹魏重傷,但也令曹魏忌憚不已,可惜一代猛將最後再無用武之地。
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後,一直等到3o年後,蜀漢才宣告滅亡,又過了17年,中國大地才迎來了短暫的統一。如果從228年諸葛亮首次率軍北伐算起,他和曹魏也不過掰了7年的手腕。那麼在這漫長的30年當中,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由誰扛起北伐中原的大旗?蜀軍為了北伐又提出了怎樣不同的策略,與大出祁山並稱的九伐中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犯下了趙孝成王的錯誤,任命馬謖鎮守要地街亭,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安軍心,同時將西縣百姓千餘戶遷回漢中。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失去了馬謖,但是諸葛亮這次北伐卻得到了一位日後蜀漢的擎天巨柱,他就是天水人姜維。到諸葛亮病逝前,姜維升遷速度賽過坐火箭,七年間就做到了徵西將軍。
一、諸葛亮的第一位繼承人是蔣琬,蔣琬賞識姜維但無疾而終諸葛亮臨終前諸葛亮對劉禪託付後事,說我要是去了,朝廷事宜最好託付給蔣琬。姜維畢竟是外人,就算諸葛亮有心,其他人也不見得答應。就這樣,諸葛亮的第一位繼承人新鮮出爐。蔣琬早在之前的歷次北伐中便主持留守相府事宜,為諸葛亮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兵力供應,等到諸葛亮病逝,蔣琬很快升遷為大將軍。作為蜀漢的靈魂人物,諸葛亮去世無疑使得人心動盪,而蔣琬則是神態不變舉止如常。他的鎮定很快就感染了朝臣,對他心服口服。
新官上任三把火,蔣琬在漢中提出了與諸葛亮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諸葛亮多次北伐之所以功敗垂成,是因為後勤問題制約了軍事行動。因此打算由漢、沔襲擊魏興、上庸,藉助水路運輸糧草,而且說幹就幹,大力建造船隻。可惜的是因為舊病復發,不得不取消行動,其他官員也有意見,覺得如果失敗,想撤退很困難,不是長遠之策。
諸葛亮雖然去世,但是他制定的聯合東吳,聯合進擊的政策始終得到了貫徹執行。後主劉禪更是在238年對蔣琬下詔,要求他趁著曹魏對遼東大舉用兵的機會屯兵漢中,等待東吳的動作,東西策應。但是蔣琬認為,與吳國相約數次皆不能取勝,進退維谷,倒不如將戰略目標定在涼州,畢竟這裡的邊塞險要,進退有據,而且羌胡人心思漢,可以任命姜維做涼州刺史,領兵出征,蔣琬親自做姜維的後援。蔣琬也意識到自己的軍略並不出眾,因此主動推舉姜維,如果這一決議透過,那麼九伐中原將會提前數年拉開序幕,而姜維或許也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
二、第二位繼承人是費禕,他限制姜維的用兵蔣琬駐紮於水陸四通八達的涪縣,可惜他病體難愈,只好專心養病,而費禕則是代替了他的大將軍之職,而這也意味著蔣琬對姜維的賞識無疾而終。姜維認為自己對涼州民情熟悉,又自認為才能足夠,打算招撫羌人為爪牙,攻略隴西,但是費禕對姜維的自負和冒險很不滿,對他加以限制,所領兵馬不過萬人。不過費裱能夠做大將軍,手底下自然有兩把刷子。
曹爽率領魏軍在244年氣勢洶洶而來,駐紮興勢,後主授予其節鉞禦敵,各路人馬整裝待發,人喊馬嘶之聲不絕於耳。光祿大夫來敏給費禕送行,臨別前想下一盤棋,費禕專心下棋,一點不耐煩的神色都沒有,來敏表示佩服。等到費禕親臨前線,敵軍不戰自退。而姜維手底下雖然只有這萬把人,不過他照樣不虛,先是平定了國內少民反叛,又和曹魏名將郭淮、夏侯霸等人打的你來我往,不落下風。253年傳來一個壞訊息,不過對於姜維來說可能是好訊息,費禕死了,他在宴席中被曹魏降人一擊刺殺而亡,再也不可能對姜維用兵作出限制了。
三、姜維終於可盡情施展軍事才華,九伐中原同年夏天,姜維立刻率領數萬人馬出兵石營,圍攻南安,他似乎打算用這一戰的勝利向所有人證明費神限制了我,現在我要用一場大勝證明自己。可陳群之子陳泰出兵解圍,姜維久攻無果耗盡了糧草,只好退兵。而劉禪除了姜維也已經無人可用,因此命其督領內外軍務。初戰不利的姜維心中很不痛快,第二年再次出兵隴西,這一次可謂戰果豐碩:狄道縣舉城投降、斬殺魏將徐質、遷移狄道等三縣百姓回蜀。
如果把蔣琬和費禕比作文景之治,那麼姜維絕對稱得上是漢武帝。所謂九伐中原,實際上他先後對曹魏用兵11次,幾乎年年出兵攻伐,前面兩戰爆發於253年和254年,然而他在255年再次出兵。昔日的對頭夏侯霸這一次成為了他的戰友,而這一戰也是姜維生平的一場大勝。他率蜀軍在隴西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殺傷數萬人,把王經圍困在狄道城。然而陳泰如同附骨之痘而來,不想被內外夾擊的姜維只好退守鍾題。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讓姜維的聲望如日中天,在256年被任命為大將軍。
信心滿滿的姜維決心再創輝煌,因此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於上邦會師,但是因為胡濟爽約未到,兵力不足的姜維被另一個死對頭鄧艾重創,隴西也因為姜維這次慘敗騷動不已,許多朝臣因此指責他。姜維不得不請求貶官削爵,且住宅簡陋,飲食節儉。這也是他的身份決定的,作為一個涼州降人,如果表現的不好,那就裡外不是人了。
而就在257年爆發了淮南三叛的最後一叛,姜維趁著司馬昭討伐諸葛誕之際,數萬大軍直奔沈嶺,而魏軍則是糧食多兵力少。而這一戰的對手是司馬望和他的死對頭鄧艾,這一戰與當年五丈原上的形勢十分相似。魏軍堅守不出,姜維幾次挑戰都不子理睬,等到諸葛誕被平定,姜維只好退兵。此後姜維再次敗於鄧艾之手,宦官黃皓就想貶斥姜維,扶持右將軍閻宇。姜維也不傻,乾脆長期在外不回成都了,這也是保護手中兵權的無奈之舉。
雖然數次敗於鄧艾之手,但是姜維的軍事嗅覺依舊敏銳,他打探到鍾會在關中整頓兵馬,便上表請求派張翼、廖化等人分兵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但是被黃皓奏請後主不辦。結果滿朝文武百官竟然不知道此事,蜀漢疏於防備,而曹魏這一次要動真格的了。鍾會兵進駱谷,鄧艾劍指查中,曹魏大軍兵分三路,對於姜維極為重視,鄧艾這一路兵馬為的便是牽制姜維,但是姜維用兵靈活,主動撤退,打算死守劍閣抗住鍾會。劍閣是蜀中門戶,如果能夠守住劍閣,那麼魏軍未必能滅掉蜀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鍾會對劍閣久攻不下,而且後勤問題很難解決,眼看著就要撤軍了。姜維千個萬個沒想到,鄧艾犯險,而且劉禪不憑藉著成都堅城固守,反而出城投降,而且給他下了一道命令,要他解甲投降。蜀軍將士聞言無不憤慨,氣的拔出刀劍砍石頭來洩憤。
結束語姜維雖然投降,但是他發現並非事無可為。鍾會心懷不軌,因此打算幫助他造反,藉機復國,可惜的是事情敗露。難以想象當年風華正茂,27歲受封將軍,如今的姜維卻已經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卻還想著復國。與其說窮兵黷武,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來形容姜維要更合適些。
有人說當丞相死去的那一天,蜀漢便已經亡了,可事實上,蜀漢在那之後還存在了30年。這30年間,蔣琬、費禕、姜維分別在不同時間段支撐著蜀漢,而這三人的軍事才能亦各有千秋。但蔣琬久病不愈、費禕突然遭人刺殺,這都是蜀漢的巨大的損失。直到姜維,朝堂之上已經沒有可以與他並駕齊驅的將領了,他幾乎成了蜀漢唯一的支柱。11次出兵,雖未能令曹魏重傷,但也令曹魏忌憚不已,可惜一代猛將最後再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