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之歐巴

    相信這也不是第一次說這樣的話題了,年味越來越淡,也來越不被重視,怪得了誰?答主是90後,聽爸媽說他們的新年是這樣的!

    因為是新年,所以最熱鬧的就是趕集,我爸媽那時商店很少,而每到一個日子的時候,就會有集市這樣的市場出現,冰糖葫蘆,衣服,小吃,等等,沿著一條街,滿滿的排滿了小攤,街上摩肩擦踵,人擠人。那時候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爸媽給買新衣服,然後買玩具,買吃的!而且都很便宜。不過現在呢?

    各種廣場,街道兩邊,張燈結綵,明亮繁榮!不過,晚上你可以上街轉轉,真正去欣賞的人,寥寥無幾,其實原因很簡單,平日裡,城市裡的人很多,到了過年,就像變成了空城!各行各業都關門了。

    而老家的人也變了,過年回家除了打麻將,還是打麻將!!!以前還會殺雞宰羊,現在直接買買買!過年穿新衣服,現在新衣服都穿不完!

    回家過年時圖個團圓,多跟家人孩子聊聊天,這麼久不見,你就沒發現老媽老爸,白頭髮多了麼?你就沒發現兒子女兒長高了麼?老人還好說,孩子跟你的感情,你沒發現變淡了麼?

    總結:過年,要多陪陪家人!

  • 2 # 樹下酒仙

    傳統節日有‘’端午節‘’吃米粽、‘’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猜燈迷。‘’春節‘’全家團圓吃年夜飯等習俗。

    有的人說年味變了,沒有以前熱鬧了;其中有多種原因造成。

    1)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農村城市生活節奏快了,人員到處流動,奔波在各地;為了生活掙錢,就是到了傳統節日,他們怕影響收入,很多人在外過個節,就算了。父母在家有的眼盼兒女歸,可是路遠來回費錢費時間,只能打個電話報過平安。

    2)“春節”應該是最熱鬧的傳統佳節了,可是現在也沒以前熱鬧;譬如:以前農村,玩龍燈,唱大戲,走親訪友,熱鬧一個正月,一直玩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罷休。現在會玩“燈”的人少了,年青人過春節,有的在家陪父母,有的走丈母“”,還有的想到外面遊玩;就這麼幾天假,一幌就過去了,那有工夫。雖有些地方民間玩“社火”“唱大戲”,都是縣文化站,劃資金組成的“小戲下鄉”“玩燈”“玩社火”,顯得熱鬧。關鍵要有“錢”和“人”。

    3)“春節”假期一過,還是老樣;農村:‘’打工族‘’提前跑“四方”求職,留下年老父母在家看家帶孩子。各行各業都要為新的一年工作任務而奮鬥。

    祝“網友”們新的一年,新氣象!健康順意!

  • 3 # 董永根

    土改初,生活慢慢好起來(八幾年),那個時候我在讀書,外出打工的人少,每到中國傳統節曰,集場買東西的時候,人群川流不息,肩擦肩,腳挨腳,真是熱鬧非凡。每年的端午節,家裡都要做好吃的,每家每戶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品嚐棕子。下午左舍右鄰,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的去縣城河邊看划龍舟,河兩邊人山人海,熱氣沖天。每年的中秋節,每家每戶都要做好吃的菜,而且每家每戶都要吃中秋月餅,八月十五月團圓,只要天氣睛朗,人們就要到月光下賞月,真是花好月圓,每逢佳節倍思親。最熱鬧的就是年味,鬧元宵,過新年。家家戶戶爆竹聲聲辭舊歲,歡天喜地迎新年。那個時候我才十來歲,新年的大初一就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爺爺奶奶就要給我們的壓歲錢。除夕之夜,我們一家人看電視聯歡晚會,到晚上十二點放火炮迎新年之後才睡覺。那個時候每天都有龍燈,獅子燈,牛兒燈耍戲,我和鄰居家的幾個小孩這家看到那家。走親訪友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正月十五),小時候走親戚的紅包錢只有二毛,三毛,最多五毛錢,雖然錢少,但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很開心。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每天都有好吃的,覺得傳統節曰不重視。隨著改革浪潮的發展,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有的在城市發展不錯,一家大小在城市安居樂業。有的農民工在外面利用春運期間人多做生意,不想過年回家。有的農民工廠裡放假遲,沒有多少天回家過年,加上春運不好訂車票,乾脆過年不回家。有的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沒有多少儲存錢,加上過年回家走親訪友送禮,小孩的紅包錢都需要很大一筆開支,因此,選擇不回家過年。介於諸多因素,回家過年的人少,加上城市發展變化大,經常有堵車的現象,所以覺得現在的傳統節日越來越不重視和熱鬧的原因。

  • 4 # 應作如是觀

    傳統節日並沒有得不到重視,元旦、春節、中秋節和七夕節等節日,商場也會做活動。只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選擇過洋節的多一些,顯得更熱鬧一些。商家選擇在聖誕節這一天做活動,主要也是為了迎合年輕人的精神需求,加大推廣力度,進而促進消費。

    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是否重視,並不能單純從商場是否做活動進行判斷。中國的傳統節日,更注重文化內涵,並不是從商業上進行考量。當下問題最關鍵的,是中國傳統節日如何適應現代文明的發展需要,真正抓住年輕人的興趣和重視。

    年輕人之所以喜歡過洋節,更大程度上在於他們能緊跟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形式簡單、有趣,能夠在喜歡快節奏的年輕人生活群體中引起共鳴。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很多傳統習俗已經與年輕人當下生活失去了關聯。要想讓中國傳統節日得到全民關注和重視,需要國家、社會還有個人的共同努力。

  • 5 # 和風細語言

    誰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得不到重視?我就要問什麼形式才能算重視?

    春節就要到了,各種媒體上宣傳上的買票難現象,這些人算不算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清明,當因回去因祭奠早已逝世的親人而堵車的現象,這類回去的人算不算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端午、中秋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發現大多數的年輕人,早早會買一些禮品送給他們應該送去的人,並各自用自己的形式過這些節日,你能說他們沒有重視這類傳統的中國節日!

    至於說當下的聖誕節,你認為商家只重視這個節日,我就更不以為然了。你不見所有的商家在端午、中秋、春節等也不是同樣大張旗鼓地宣傳搞活動促銷。其目的無非是利字當先,這本不為錯,我也無話可說。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觀點也可能在變化,與時俱進麼!如果用過去的老眼光去看待一些不同的變化,往往是不妥的,也是片面的。

    我說的對麼???

  • 6 # 思渡萬古

    傳統節日,顧名思義是和文化傳統相配套的。

    是一種傳承、一種文化、一種習俗、一種生活理念。之所以越來越不被重視,是社會現實決定的。現實中,人們沒有得到關於節日的文化傳承。比如過節的講究、流程、須要的物品。比方上香,祭祖時幾顆香?門外香臺幾顆香?正位幾顆香?灶臺幾顆香?……放燈時各個位置放幾盞?有什麼忌口?等等事項,幾無人知。節日也就失去了內容和魅力,變得不被重視。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生活理念變了。生活變得快節奏,時間緊張,心情緊張。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心追逐金錢、財富、名利、權勢,再難靜下心來,安穩的過節。在心裡,早就有了選擇,原來的生活方式,隨著節日,一起被忽視和拋棄。第三,就是不同程度的,對傳統文化的揚棄,不可避免的傷害了“節日”,改變了內容和形式。節日就越來越式微了!比如煙花管制,祭奠時燒紙的限制,交往時擁擠形成的距離限制……總之,

    節日已經失去了本來的內容,失去了過節的人們,失去了過節的時代。

  • 7 # 心海無比

    沒有功夫和時間。急急慌慌回家,買東買西,走東走西。不放鞭炮,不認風俗。看電視玩手機,不拜年,發信息。賺的幾個錢,一過年節就沒了。就又急慌慌的外出賺錢。一年算下來,落不了多少錢。苦啊,哪還有心情去過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子高鐵上等上廁所敲2次門,遭乘務員毆打索賠18萬。大家對這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