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有點鹽
-
2 # V行政文秘
有一個觀點是所有應試者都必須在自己參加應聘面試時提出薪資希望,俗話說談錢不傷感情,如果應聘時不談,後期入職後談錢就傷感情了。如果雙方達成一致並順利入職,我建議你短時間內不要提加薪,薪酬是與個人能力水平相關聯的,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先靜下心來,用心沉澱做事,讓你的能力得到領導的認可,那麼升職加薪自然水到渠成,
有一個觀點是所有應試者都必須在自己參加應聘面試時提出薪資希望,俗話說談錢不傷感情,如果應聘時不談,後期入職後談錢就傷感情了。如果雙方達成一致並順利入職,我建議你短時間內不要提加薪,薪酬是與個人能力水平相關聯的,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先靜下心來,用心沉澱做事,讓你的能力得到領導的認可,那麼升職加薪自然水到渠成,
這話是對的,但從一些老闆口中說出來,尤其變味。各位老闆利用員工的剩餘價值賺翻了,但卻要求員工兩袖清風、志存高遠、心懷夢想。
請問夢想能買房嗎?能抵充公積金嗎?
事實上,追逐高工資,都是職場人合理的訴求。咱又不是來做慈善的。
有些老闆會說:雖然我們這裡給錢不多,但是我們活多加班多啊……哦,不對。我們這裡磨練人啊,鍛鍊能力啊。
但是,咱提升能力,磨練性格,不還是為了多掙錢嘛。
其實我也會和我身邊的年輕朋友說,不要單單為錢跳槽。
一味地追求高薪,確實有問題。
當年一部打得天花亂墜的武俠玄幻電影裡有個沒剃度的老和尚長者——難得出演正面角色的張耀揚——曾經有一句聽起來很玄乎的至理名言:
凡事太盡,則緣分勢必早盡。
哪些追求高薪的行為,會讓緣分早盡呢?
我的看法是:短視。只顧眼前的薪資,忽視了未來的薪資前景;最終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1. 忽視行業的前景
我再分享一下自己的教訓:我畢業的時候有三個offer,一家大型醫藥公司,一家外資外貿公司,一家金融行業初創企業。
醫藥公司開出的價碼最低;
外貿公司開的最高,要高出醫藥公司50%,但要週六上半天班;
金融初創的價效比最高,外國老闆經常不在國內。
最後的結果:
醫藥公司依然過得不錯;
然而幾年後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外貿公司在國內的前景就變得岌岌可危,最後關店撤資。
金融初創公司,也是我的最終選擇,因為踹不開WTO後假裝開啟的金融業大門,也灰溜溜的撤資了。
進了好的行業,成為風口的豬;會有更多資源,取得更大成就。
這一點很多年輕小夥伴要比當年的我聰明無數倍:網際網路和金融行業始終是熱點,而醫療健康教育則是涉及民生的長盛不衰的行業;而傳統制造業,外貿卻面臨很大沖擊。
細分起來,即使是熱點網際網路行業,也有熱門冷門。VR,共享經濟,移動端支付也要比影片網站、網際網路招聘來得更熱門。
此外,對於不同崗位來說,行業的選擇也要竅門:比如在差不多的薪水情況下,想從事市場營銷的小夥伴是選擇寶潔還是麥肯錫?
當然是寶潔了,就算如今跌落神壇的寶潔,依然是營銷的黃埔軍校,對於希望從事營銷行業的小夥伴們,消費品,汽車和奢侈品行業,尤其有錢途;如果去了麥肯錫這樣的B2B公司,應該去做顧問,才有錢途。
2. 忽視崗位的錢途
這種情況更少見,偶爾也有:
舉個例子,剛畢業的你拿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offer,同樣的薪水讓你選擇做運營,還是做市場營銷。你如何選擇?
答案是運營,運營可能更苦更累,但是更接觸核心業務和一線戰場,在最初入職網際網路公司時,運營和市場營銷的薪水是差不多的,但隨著經驗的提升,產品運營的收入增幅始終高於市場營銷。
說到底,運營是能夠增加使用者、增加收入的業務部門,而純粹的市場營銷,不同於快消品和汽車行業,更像是成本部門。
之所以說這種情況少見,是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更有前途的崗位,在任何階段薪資都更高。
3. 傷害職業發展前途
再看一個例子:
入職3個月剛剛轉正,突然有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薪水比現在高5%,去還是不去?
那麼好了又過了2個月剛剛安頓下來,又有一份offer,工作內容沒變化,薪水還是高5%,去還是不去?
就這樣,折騰大半年還沒弄清楚這份工作具體該做些啥(工作兩個月還沒摸到皮毛好不好),薪水漲了10%,卻給自己的簡歷帶來了巨大的問題。未來真的有不錯的機會,HR特別是優質大型企業的HR,手裡一堆優質簡歷,他憑什麼要挑一個一年跳兩次的年輕人呢?
還有一個極端案例:
1993年出生的Sunny女孩陳某某,受“查博士”王某派遣,應聘並進入“車鑑定”臥底,將後者眾多大客戶資訊發給王某。她為此每月獲4000元報酬。
每個月多4000收入,在那個年代是超級高薪了……但是徹底毀了職業發展,這姑娘未來還能去哪家公司?除非她很有遠見,攢下工資投資了房子……
4. 忽視了培訓和職業發展空間
有些中小型初創企業開出的薪水比大型外企還要高,但我卻並不推薦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去初創公司,或者去創業。
原因無他:高風險對於年輕人來說並不一定代表高收益,我們看到太多中小初創企業裡,年輕人做牛做馬,但最後老闆既拿不出股權也拿不出高薪,只能畫大餅的案例。
而因此,也有很多年輕人失去了大公司的良好培訓機會和發展機遇。
職場成功的經歷不可複製,而失敗可以借鑑。
初創公司,開業一年半之內,公司沒死,機率有多大?
開業一年半內,四輪融資,隨後天價收購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初創公司老闆,在剛開業就願意把股份往一沒資源二沒工作經驗的實習生手裡送的機率有多大?
薪資的確很重要。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職業發展機會和培訓機會也很重要。為什麼?
因為職場人在乎的不僅是現在能拿到手的錢,更在乎未來的錢途,而職業發展和培訓機會都會為未來增加好的錢途。
當然經過多年的職場歷練,職場人都會發現:
願意現在多給錢的公司,未來理論上來說也是會願意給更多錢的; 現在小氣的公司,未來也大方不起來。
但對年輕人來說,行業、崗位和培訓機會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內容。這些都是你未來錢途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