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雪晨晨
-
2 # 開心鬧翻天
一、數學思維
十有八九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數量思維的過程中,只重視唱數,也就是教孩子數數,但卻忽略了計數能力以及對單位的理解,家長正確的做法是,教孩子唱數的同時教會孩子計數,比如幾根手指,幾個蘋果。
除此之外,家長還不能忽視數學單位的理解,在學前教育,家長可以透過測量方式,教會孩子,比如飯桌有多長,可以用手指長度或者木棍等,進行測量。重點是讓孩子
知道測量是用一個個單位去量,並且這個單位是統一的,讓他能在最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單位。
二、計算演算思維
一般家長都是用掰著手指頭的方式教孩子加減法的,坦白說,這並不失為一種教孩子加減法的好方法,但這樣並不夠,尤其是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加深印象,透過刷題的方式讓孩子死記硬背。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加減法,比如有五顆草莓,吃了兩顆,還剩幾顆?計算結果雖然是一種追求,但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理解加減法的內在意義。
三、分類思維
分類思維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能夠快速的把雜亂的事情有序地做安排,多數家長在培養孩子分類思維的時候,是讓孩子按照形狀、顏色、大小、輕重等單一概念進行分類,這裡強調的是,這樣做還不夠,應該等孩子熟悉單一分類後,再進行二元、多元分類,比如紅色的三角形,黃色的塑膠圓形等方式。
分類思維,尤其是多元化分類方式,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思維的清晰程度,家長在培養孩子分類思維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多元化分類的訓練。
四、集合思維
我們應該都知道,從小學開始,所有計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培養孩子的幾何思維,能很容易解決所遇到的數學問題,這也是多數家長容易忽視的地方。
比如:小明10顆糖,毛毛8顆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兩集合比較相減,就得出了小明比貓貓多幾顆糖。當孩子感知集合以後,就能分析出兩種集合之間有何相關或完全不同之處,也有助分類。
五、時間思維
在培養孩子時間思維的過程中,家長一般只重視讓孩子認識鐘錶,這是不夠的,家長應該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一分鐘是多長時間,五分鐘是多長時間,十分鐘、一小時……幫助孩子形成時間觀念。
六、空間思維
關於空間思維,多數家長做的是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裡外等方位詞,這裡建議大家要培養孩子空間建構能力,常見的方式是:拼積木、拼圖等遊戲,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在玩遊戲錢,想好拼一副什麼樣的塗畫,然後有目的性地進行平面性的空間建構。
另外告訴大家的是,空間思維好的孩子,記憶力也會好,因為空間思維好的孩子,在記憶東西的時候,會在腦海裡形成立體的圖形,自然印象更深刻。
七、對應思維
對應思維簡單的說,就是蘋果對應水果,小狗對應動物等找相同、找關係的對應方法,孩子經常玩的連線遊戲也是如此。
但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家長還忽略了空間對應,鍛鍊空間對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根據室內或住宅附近的佈置畫一個簡易地圖,或者在課堂上,根據座位表,找到自己的座位。
八、排序思維
關於排序思維,家長一般重視迴圈排序的教育,比如一說三角形、圓形、三角形、圓形,孩子能知道接下來就是三角形、圓形。這裡同樣再給大家查漏補缺,不能忽視“第幾”的排序方式,比如小朋友們排排隊,從左到右第幾,從右到左第幾,以及讓孩子把一些東西從大到小排序或從高到低排序,這些能增強孩子對序數的感知力,和以後數學學習密切相關,而且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也沒少遇到需要排序處理的問題。
九、抽象思維
孩子一般在5歲開始出現抽象思維,多數家長並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其實很簡單,比如“你看媽媽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麼不同?”孩子就要透過思考,在提取一個個資訊比較後,分析出不同在哪裡。
類似的例子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多注意即可。
十、解決問題的思維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多數家長卻只追求孩子的成績,家長應該讓孩子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並給孩子留下空間,讓孩子思考,結果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比如有6顆草莓,讓孩子平均分給大人。
回覆列表
1、歸類記憶法:就是根據識記材料的性質、特徵及其內在聯絡,進行歸納分類,以便幫助學生記憶大量的知識。比如,學完計量單位後,可以把學過的所有內容歸納為五類: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和容積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這樣歸類,能夠把紛紜複雜的事物系統化、條理化,易於記憶。
2、歌訣記憶法:就是把要記憶的數學知識編成歌謠、口訣或順口溜,從而便於記憶。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編出這樣幾句歌訣:“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對準頂點,零線對著一邊,另一邊看度數。”再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數的大小變化,“小數點請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準‘左’和‘右’;橫撇帶口是個you,擴大向you走走走;橫撇加個zuo,縮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兩步走,數位不夠找‘0’拉拉鉤。”採用這種方法來記憶,學生不僅喜歡記,而且記得牢。
3、規律記憶法:即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絡,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進行記憶。比如,識記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聯絡,即高階單位的數值×進率=低階單位的數值,低階單位的數值÷進率=高階單位的數值。掌握了這兩條規律,化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規律記憶,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對所學的有關材料進行加工和組織,因而記憶牢固。
4、列表記憶法: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識記材料列成表格,達到記憶之目的。這種方法具有明顯性、直觀性和對比性。比如,要識記質數、質因數、互質數這三個概念的區別,就可列成表來幫助學生記憶。
5、重點記憶法: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的數學知識也越來越多,學生要想全面記住,既浪費時間且記憶效果不佳。因此,要讓學生學會記憶重點內容,學生在記住了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再透過推導、聯想等方法便可記住其他內容了。比如,學習常見的數量關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這三者關係中只要記住了第一個數量關係,後面兩個數量關係就可根據乘法和除法的關係推匯出來。這樣去記,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提高了記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