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威子

    簡單理解“能動”就是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環境的反應吧。這是人與動物的顯著區別所在。動物沒有意識,只是生存的本能;而人則不然,人的主觀意識可以對客觀環境做出正確的或者錯誤的反應,進而縱使自己採取正確或者錯誤的行為。有些時候人們對那些做出的違背道德倫理的人,以“禽獸不如”的譴責,就是道出了類似人種,披著人皮沒有人的意識,而做出違揹人的道德水準的事,猶如禽獸一般。

  • 2 #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哲學上的“能動"這個詞簡單的說就是人的思想,思維,意識或判斷。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本能的認識或反應。但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每個人是不一樣的,這與文化程度和掌握的知識面與看問題的角度有一定的關係。哲學上講的“能動”在廣義上也稱為精神,客觀環境稱為物質,而精神和物質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所爭論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即先有物質後有精神,而唯心主義認為先有精神後有物質。繼而引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這個討論話題。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需要一個過程。這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與客觀環境相適宜,只有這樣才能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

  • 3 # oceansl

    能動可以分為主觀能動與客觀能動,前者是生命體有意識地控制動作,比如貓的行為,它的下一個動作不可預測。後者是非生命體無意識地控制動作,比如地球的運動,是可以精準預測的。主觀意識是客觀世界在大腦中的反映,主觀意識產生主觀能動,將客觀能動為我所用,從而改造客觀世界,往復迴圈,人類文明不斷朝前發展。

  • 4 # 現實的完美

    能動性可以理解為對真理認識並全力去實踐的真實力量!其餘的不是能功性!是逼迫性!是習氣日久行成了慣性叫習慣了!為什麼了凡能改變命運?就是他把習氣轉化為正能量的習慣!不是為做好事而作!而是很自然習慣的去作!

  • 5 # 歐陽雨晴

    1>能動的含意。

    能動,是人或動物對外界或內部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動物的能動性主要是本能,而人的能動是自覺和主動的!→故,人比動物的能動性要高階得多!

    在哲學上,把人的"能動",稱為"主觀能動性"或自覺能動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性。

    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是:人能把思維與實踐相結合,能主動的、主動的、自覺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從而改造世界或創新世界。

    →人的能動性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從量子場原理的利用引航天技術都是人創造和創新的結果→

    →但人的能動性又是自覺的,有邊界的→左要遵守自然規律,右要遵守有社會規範,上有道德情操的約束,下有法律的遵守,而不是亂動或瞎動。

    2〉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實現方式。

    以在河上修座橋為例:

    △首先要"想"修一座橋:

    →接著要調查地質結構/河床寬度/河水等資料→認識這河的特點等等。

    →這些工作<能動性>的過程,就是因想法→啟動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在哲學上叫做;人能動地認識客觀事物及其現象和本質。

    A>人的能動性實現方式之一:想→意識的能動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基本質。

    △再要作計劃

    然後就要根據A>的材料,透過各種思維→作出計劃和安排,並進行論證等等。

    透過計劃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是人之自覺能動性的特點之一,一個人最簡單的能動行動也含有計劃性→也就是目的性→人是最有目的性的高階動物。

    B>人的能動性實現方式之二:運用思維→計劃性→目的性。

    △最後實施

    在完成了A和B兩個步聚以後,再就進入的建橋的實工階段→即實踐。

    C>人的能動性實現方式之三:做→實踐→實施計劃。

    因此,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實現方式為:

    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這裡的“自覺”,同現實生活中的“自覺”的意思是一樣的,比如說,請你自覺一點7自覺就是指主動用自己的意識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的要求。顯然,其它的動物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說,主觀能動性或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

  • 6 # 思想磨坊

    這關涉到“意志自由”與“客觀規律”之間的關係。如果認為人沒有意志自由,萬事萬物包括人的一念一慮都是處在環環相扣的因果規律之中,便沒有“能動”可言。如果承認人具有意志自由,那麼,是否意味著規律就是可以被意志改變的呢?

    當然不是,意志自由的“能動性”不是體現在與規律作對上,而是體現在人能夠發現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並利用規律來服務自己的目的上。一頭撞到南牆上,頭破血流還不知悔改,這雖是意志自由的表現,卻不是“能動性”的表現。“能動性”的表現是想法繞過去、跨過去或者將其推倒。

    無論是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無不如此。古時候,智者用“天命”來表達規律,認為“天命不可違”“人力盡處知天命”。後來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其者昌,逆其者亡”,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日常工作中,人們也經常說要把握規律,目的也是為了按規律辦事,而不是找到規律把它打倒。

    這也關係到真理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之間關係,大致講的也是以上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是和真理對著幹,而是確定目的要合理,所謂合理就是不違背規律,而是自覺將目的建立在合規律性基礎上,並利用規律去實現合理的目的。孔子曰:七十而隨心所欲。前提是:不逾矩。這個“矩”就是客觀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歷史中那個人最牛,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