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吐槽君

    79式雙100毫米艦炮是中國軍工人員十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之作,堪稱前三十年國防工業的集大成者!這門炮作為當時最新的053系列艦艇的主要武器,採用雙管設計,射程達到22.5千米,射速最高30發/分,接近西方先進水平,它當時主要是用於對空射擊的,在執行對地支援和反艦作戰時也有不錯的打擊效果,對比八十年代周邊各國裝備的艦炮來看,它在技術性能上基本持平,後期改進型甚至還有所超越。▲79式雙一百艦炮

    79式雙100艦炮是中國為數不多參與過實戰的自主設計生產海軍裝備,在1988年爆發的314海戰中,裝備了雙100艦炮的海軍531鷹潭艦和556湘潭艦僅消耗約200發炮彈,就擊沉了越南海軍HQ505號坦克登陸艦和HQ605武裝運輸船,一舉揚名天下!79式雙100毫米艦炮射速高、威力大,射程遠,曾是八九十年代中國海軍艦炮的主力裝備。雖然這款艦炮後期自動化程度提高,但是早期卻存在故障率高,自動化程度低的劣勢,目前已經被淘汰。▲凱旋而歸的314艦,雙100艦炮格外搶眼

    79式雙100毫米艦炮早期正式名稱為H/PJ33A型艦炮,由於當時中國工業電子資訊科技的限制,其火控系統相對落後,瞄準系統也是採用老式的3443型雷達光學瞄準器,並且也沒有裝備全自動供彈系統,全程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和輔助瞄準。整個79式100毫米艦炮設定編制炮班人員15人,其中炮位操作人員9人,維護和供彈系統6人。

    除了自動化水平太低之外,雙100艦炮還存在故障率較高的缺陷,在314海戰中,我軍531艦對陣越南505艦,雙100艦炮發射了54枚炮彈,其中有7枚直接命中敵艦,但是在一輪射擊過後,雙100艦炮的火控雷達發生故障,導致未能繼續擴大戰果,致使越軍50艦雖然遭受重創,但是經過搶灘逃跑,最終避免了沉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H/PJ33A型改進型

    由於自動化水平太低,我們對79式雙100艦炮進行了更新換代,其中將早期的手動光電瞄準系統改為了自動光電瞄準系統,炮塔操控由人工變成了電動,這就是H/PJ33A型艦炮。由於採用了自動光電瞄準系統,炮位上的操炮人員被取消,炮盾也被改進為圓形炮塔,正座艦炮僅留下後方控制人員,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H/PJ33B型改進型

    進入90年代後期,79式雙100艦炮又出現深度改進的H/PJ33B型,這種改款進一步將圓形炮塔改為流線隱身型的稜角形炮塔,火控系統的精度和反應速度也進一步提高,總體水平已經比基礎版本有了質的提高。不過79式100毫米艦炮底子弱,發展潛力有限,在威力、射程、射速、體積、自動化水平方面相比後來的PJ26型單管76MM艦炮、H/PJ-87 單管100mm 55倍徑艦炮和H/PJ38型單管130毫米艦炮來說仍舊差距明顯。進入21世紀以後,雙100艦炮基本被淘汰了,目前僅能在一些沒有退役的老式053型艦艇上仍然可以看見。▲H/PJ38型單管130毫米艦炮

  • 2 # 冰糕棍兒536

    我就是玩這個炮的,一般需要高低,方向,2個炮閂手,炮長,5個人。以前有彈藥轉運間手。後來改裝彈鼓了就不需要了。後來的79A就不需要這麼多人姐。自動化提高了。

  • 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主要裝備在中國的053型護衛艦(江湖級)各型號和052型驅逐艦上(全自動隱身炮塔)有所裝備,應該說是中國早期護衛艦的主力型艦炮,主要用來海上作戰以及打擊岸上目標,也可用於對空防禦作戰。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有三個主要改型,早期型號自動化成度低,對於人員的配置數量龐大。後期各改型人員的配置逐步減少,最後完全自動化,炮塔內不再需要人員,但也隨著價效比更好的艦炮入役,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逐漸退出裝備,目前的054型護衛艦以及056型護衛艦已經看不到這型艦炮了。

    七九式雙100毫米艦炮並非是專門為軍艦研製的艦炮,而是依據雙管100毫米高射炮改型而來,因此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的彈道效能是很優秀的,對空作戰效果不錯也就不奇怪了。該炮的射器達到了22.5公里,射高15公里,這個數值還是不錯的,射速為單管25~30發/分鐘。這個數值現在來說低了點,如今的76毫米單管炮可達120發/分鐘,這也是被取代的原因吧!

    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用人比較多的是早期型號H/PJ33型,該型已經有了揚彈機和引信隨動系統,也具備自動高低迴轉功能,但也有手動操控功能,自動化成度低,配置人員比較多。整座炮採用了後敞開式的棚式結構,(A型採用了全封閉)後面有很大的開口。該型號的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每座炮塔配置一名炮長,負責指揮整座炮位作戰。另外,每門火炮都配置炮閂手各一名,負責關閉炮閂;配置彈藥裝填手各一名,負責裝彈;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每門炮都有一個彈鼓,因此,配置有左右彈鼓手各一名,而且還有彈藥手各一名,同時每門炮有一名電工兵。也就是一門炮需要5個人,加上炮長11人。這還沒完,七九式雙管100毫米艦炮兩個炮管是共性隨動的,不能一高一低獨立運動,而且具備自動和手動操縱功能,因此,配置了手動作業時專門負責操炮的人員,其中負責高低瞄準手、旋轉瞄準手各一人,另外還有定距定偏修定(裝定)手各一名。這樣以來總人數就達到了15人;

    而後期的H/PJ33A型就只需要炮長和炮手各操作手就夠了,到H/PJ33B型時就已經具備了隱身炮塔,全自動射擊了。只所以早期型號配置人多,除了自動化成度不高,和採用了能夠手動操控的方法有關,即然有手動控制的功能就必須配置人員,這也是七九式雙100毫米艦炮人員較多的因素之一。

  • 4 # 國平軍史

    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可謂十餘年磨一劍,其誕生非常不容易,從1970年開始研發,直到1985年才設計定型,型號為H/PJ33。

    此炮主要裝備在053H系列護衛艦上,改進型也用在052型驅逐艦112艦和113艦上,與343炮瞄雷達相配套,裝備有兩個供彈系統,儲彈52發,可實施全自動和半自動射擊。

    當然,必要時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也可實施人工射擊,因此屬於具備了三種射擊模式,主要就是考慮到了戰時的戰損,雷達等觀瞄系統失效時,可以實施人工應急操炮,讓艦載火炮射擊,提供持續的對海或對岸火力。

    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的技術引數,全炮總重量34噸,射高15公里,最大射程22.5公里,初速每秒916米,射程單管每分鐘25發,雙管共50發。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海軍就開始論證新型100毫米艦炮專案,計劃安裝在053K型防空護衛艦上,作為載艦對海對岸主要攻擊手段,同時兼具對空打擊能力,解決當時人民海軍護衛艦級別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艦艇防空火力薄弱的問題。

    由於H/PJ33型雙管100毫米艦炮,是從原100毫米單管大口徑高射炮的基礎上研發而來,因此其對空打擊能力較強,就不足為奇了,對空彈道效能優異,尤其是射高達到了15000米,對中高空來襲的戰機都有致命傷。

    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採用了全封閉結構,配備有自動供彈機,炮身長為60倍口徑,因此具有較好的彈道效能。

    艦炮全系統由供彈、發射、瞄準隨動、引信隨動、監控、總體與炮架、防護裝置、輔助裝置等八個部分組成。

    當然,早期的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自動化程度較低,整座炮採用了後敞開式的棚式結構,全炮編制人員共有15人,其中僅炮位就有9人。

    炮長、電工、閂手、裝填手、運彈手等一個都不少,顯然受當時研發時國內的工業基礎限制,導致該炮的早期的自動化程度較低,且可靠性也不是太高。

    為加強南海艦隊的實力,應對越來越錯綜複雜的南海主權糾紛之態勢,海軍唯一的一艘裝備HQ-61B防空導彈的護衛艦531號湘潭艦,由東海艦隊調之南海艦隊。

    1988年3·14海戰中,531艦和556艦兩艘護衛艦裝備的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表現尚可,擊沉了某國的武裝艦船,但在海戰中也發生了10餘次故障,實戰證明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效能並非十分出色。

    此後,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就被中國產化的法制100毫米緊湊型單管艦炮,以及引進自俄羅斯AK-176型中國產化的76毫米艦炮所取代。

    現在,中國產化的法制100毫米緊湊型單管艦炮也已停止量產,讓位於國內產新單管130毫米艦炮,形成了驅逐艦裝備新130毫米艦炮,護衛艦76毫米艦炮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透過跑步打卡的方式堅持跑步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