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早晚讀書山東

    王小波去世時,“公知”還沒有遭遇到像現在這樣的汙名。所以他是例外,當我們談論起王小波的雜文,他的針砭時弊,他的獨立思考,他的普及常識,會說他是公共知識分子。在這裡,這個詞語是正面的。

    這是大多數媒體紀念王小波的重點。畢竟這麼多年我們的公共文化生活並沒有什麼長進,王小波的文章仍未過時。

    我記得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介紹過王小波的書,他自呈自己對王小波的感情沒有大陸讀者那麼深,因為王小波的雜文所講的常識,他早就知道了,並不以為稀奇。

    可是在內地,有許多人是靠著王小波啟蒙的。批評家李靜寫過這個主題的文章,她說,“他的作品將是被後世反覆閱讀的不朽之作。”

    柴靜也深受王小波的影響。“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當成人,不是東西,這就是尊嚴。”

    我生得比較晚,但也受到影響,應該說是影響的影響,那時候看新概念作文選,裡面的作者經常動不動提到王小波,我便把王小波找來看,這和很多人看了王小波然後去找羅素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影響的影響的影響。

    王小波的地位短期內仍然是不會變動的,因為他所影響的那批年輕人,正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惟願真的能有繼續的影響。

  • 2 # aaq呀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在分析一些社會現象,表達自己的一些具有反思性的思考的散文。

    很久以前看的這本書了,很多內容都忘了,只記得當初這本書帶給我的一些對事情不同角度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反思(側面證明,我確實沒讀過多少書,所以這麼大驚小怪的)

    王小波主張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主張把人和商品區分開來,這是我最大的印象。它寫的是有一次坐車,好像是客車坐滿了,然後很多人要坐貨車,他說,在現實中,很多人確實將自己等同於貨物。這也就是“行貨論”,用學術點兒的話,叫工具理性——人被作為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

    還有一篇我記得很清楚的是,拒絕崇高。王小波是經歷過文革那一代的人,所以才會寫出《黃金時代》那麼著名的作品。拒絕崇高是他對文革的一個反思。文革時期,有一個年輕人為了撈生產隊的一根草而跳下河,被淹死了。當時引起了生產懟的討論,最終認為年輕人是崇高的,死得其所。這麼戲劇性的事情,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最後我還要說的一篇,是他講荷蘭的一對夫妻,一輩子都在弄哪塊田,那頭豬,最後自己也變成了那頭豬。埋頭滾糞的時候,偶爾也記得抬頭仰望下星空吧,不然一不小心,說不定你就只是為了那坨糞而活,自己變成那坨糞了。

    創建於2017.10.15

  • 3 # 快樂魚K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沉默的大多數》,實際上也是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作品。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今天傍晚,我和女兒在山東建築大學的咖啡館裡,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數》,立刻被王小波的幽默風趣和深刻思想所吸引。

    “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卻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王小波的這句話,真的是說到了許多人的心坎裡。沉默並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想說。是周圍的環境讓人說不出來。

    可惜這本書今天沒能看多少,咖啡館就響起了“回家”的薩克斯曲,店員小聲地提醒:“我們要下班了。”等這本書全部看完了,繼續補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割日是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