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水空流

    世事通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短短几幾個字倒出人情事故,情商高於智商的道理。只有歷經蒼桑者才有這等感悟。

  • 2 # 一片紅與紅樓夢

    【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

    這兩句話的意思為:男兒萬千誰能治國安邦,女子一二便可管家立業。

    金紫,原為金印紫綬的筒稱,亦代指高官。此處引申為男兒。

    裙釵,原指女子衣飾,代指女子。

    齊家,整治家庭。《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是寧國府會芳園上房內間掛的一副對聯。

    意思是:把人情事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人情世故的本領也是文章。

    洞明,透徹明白。

    人情,人情事故。

    練達,熟悉通達。【走求名利無雙地,打出樊籠第一關】

    獲取名利除了科舉別無第二個地方,衝破世俗名利的羈絆,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關。

    樊籠,鳥籠。這裡指世俗名利的羈絆。

  • 3 # 凌耶百事通

    紅樓夢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

    1.第三十二回:你放心!

    為了這個承諾,顰兒不知掉了多少眼淚,費了多少心思,為了表明心跡,寶兄亦不知費了多少周折,此 刻終於塵埃落定,無須多言,只此三字,便勝過千萬言語……

    2.第一百一十九回:走了,走了!不再胡鬧了,完了事了!

    正是:走求名利無雙地,打出樊籠第一關。紅樓夢那些姑娘們,死的死,走的走,一席盛筵,終將散場。千般繁華,萬種富貴,過往種種,於寶玉而言,不過一夢南柯!此時,此地,聞得他這般言語,彷彿剎那間孤獨一身於千山暮雪之中,只是覺得冷,冷得腸斷,冷得刺骨……

  • 4 # 阿丹151014015

    毛主席說:“《紅樓夢》裡的林黛玉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小時候真的不明白呀!林黛玉講的是“凡家庭之事,概莫如此。”,現在明白了,毛主席的意境是:世界之事,概莫如此。

    毛主席說:“《紅樓夢》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小時候也不懂,現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四十多年過去了方才感覺自己看明白了一小部分吧!

  • 5 # 最美江南岸

    《紅樓夢》二十二回中寶釵過生日,請來的戲子中有一個像林黛玉,湘雲口快竟說了出來,當時賈寶玉拼命使眼色想阻止她,免得顰兒生氣,可後來反使自己左右不是人,於是獨自回到怡紅院生悶氣,並提筆寫下一偈: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正,是立足境。

    後來黛玉又續上一句雲:“無立足境,方是乾淨。”有論者以為詩中暗含寶黛將來命運和結局,既是禪理又是讖語。筆者不擬從讖語的角度解釋,想純以禪理的意義作一番分析。

    當時寶玉是因情感受傷又聽了《山門》中的“寄生草”曲子,正好前幾日又看過《莊子》,以為“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所以襲人問時賭氣說不再“大家彼此”,自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不希望糾纏在感情糾葛之中。但又想到昔日與黛玉(包括湘雲寶釵)之間相互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然而其感情似乎並不堅固,於是產生了“失戀”後的鬱悶,決定“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這是他參禪的緣起。但是得宣告,他的參禪並非真悟,其寫偈的目的其實也是給別人看的,有申述之意,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寫給黛玉湘雲看的,否則他也不會“恐人看了不解”而再填《寄生草》作注以求他人理解。這猶如我們寫文章,總有一群潛在的讀者,包括我們寫的日記,也有一個潛在的讀者,否則就不會有寫作的動機。

    先看一下這幾句話的意義:證,在佛教用語中是領受、領悟道法之意,這裡第一句中的證可以解釋為印證。主要講的是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意謂彼此都想從對方心靈和表情達意中印證相互之間的感情;當然我們如果純以禪理的角度講可以理解為參禪的第一步。第二句“無有證”即無證,意謂無求於身外,不要證驗,才談得上參悟禪機,證得上層。第三句意謂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禪宗的境界。黛玉所續之句的意思是連禪境都放棄了才算是最徹底的。簡單地說寶玉最終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卻連精神境界也一併不要了,從而達到空無純明之境,“心體亦空,萬緣俱寂”。這正好與禪宗三境界相對應。

    禪宗常說三種境界中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指的是刻意尋禪而未得之意,猶如賈寶玉當初還糾纏在“你證我證,心證意證”之中,後來雖悟出“無證即證”,也依然不曾悟得禪機,也就是說“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是他刻意尋禪的過程;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一個似已悟道而實尚未得的階段,賈寶玉“無可雲正,是立足境”正好與此相對應;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瞬間永恆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與“無立足境,方是乾淨”相應。

    書中薛寶釵曾以他倆所悟與神秀惠能所作偈語作過一番對比,這裡我們不妨也作一番分析。五祖弘忍欲以偈語選擇衣缽傳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評之曰:“你這首偈還沒有見到心性,只到了門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夠了,但以這種見解尋求至高無上的佛理,恐怕還不行。”剛來寺中不久的惠能則作一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寶釵認為寶玉僅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說最多僅僅是到了門口,並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則已經悟到了惠能的境界。這正好與禪宗三境界的後面兩種境界相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科學家想讓恐龍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