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藝術留學小師姐

    先看一下國外教授對近幾年中國學生申請的看法:

    1Individual and Unique 個性與獨特

    近幾年中國申請者增長迅猛,哈佛大學每年收到上千份中國申請者的材料,這些材料是放在一個poll裡面的,不和美國本土學生、Continental學生、南美學生等其他poll裡面的學生競爭,真正的競爭對手是不同背景和學校的中國申請者。

    近年來,大家的作品集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還沒畢業的學生提交上來的作品,就像事務所裡的成熟方案一樣,渲染出來的圖非常絢麗,但是看上去大同小異。我們喜歡看到有些不一樣的作品集,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思考在裡面,不一定圖做得非常華麗,但是要有自己對於設計的深入研究與思想,有Insight。

    剛開始我做Admissions Chair的時候,我們收到的作品集很多都是學生手工裝訂的,裡面有非常有意思的手繪和草圖,雖然沒有現在的作品看上去成熟,但是我們在裡面非常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思考過程,那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2Personal Story 寫自己的心聲

    我們看過很多學生的Statement,我經常開玩笑說幾乎三分之二的學生是以“外婆家的花園讓我對景觀設計感興趣”開始的,這樣的故事或許是真的,但是當我看到這樣的開頭時會很容易預知到接下來的內容,從而對這個申請者失去興趣。

    我建議學生能夠非常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故事,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獨特的經歷,內心的熱情是怎樣的,真實的故事和情感是能夠打動人的。

    3Solid CV 有說服力的個人簡歷

    申請研究生的簡歷要看上去很紮實,不能寥寥幾筆,甚至還把自己愛踢足球愛游泳寫上去,這會顯得很不專業。可以把申請研究生的簡歷當作求職簡歷來對待,詳細描述自己專業方面的經歷及獲得的成就。

    4Strong RL 有力的推薦信

    我發現國內大學的教授寫的推薦信很相似,幾乎都是誇讚學生並且沒有太多具體的例子。

    GSD創辦這麼多年,有非常強大的校友關係,那些優秀校友的推薦,我們通常會重點考慮,當然不是說為了申請GSD去認識校友,是要有真實的接觸或者共事的經歷。

    5TOEFL 嚴苛的考察標準

    達到最低要求的託福成績,決定著我們是不是開啟你的其他申請材料,雖然也有一些個例,比如託福差一兩分但是其他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我們也會考慮錄取,然後鼓勵他先讀兩三週的語言課。

    因為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語言能力,他能不能完成後面高強度的課程,這一點可以說有些嚴苛。

    6Experiences 鼓勵申請前的實習

    其實我們覺得有一些工作或實踐經歷的學生,會比剛畢業就進入GSD的學生普遍上更瞭解自己,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和職業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我們鼓勵學生在來讀Master之前去做實習或者正式的工作,這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7No Formula 沒有成功秘笈

    我們的錄取工作是非常嚴謹的,因為我們需要保證學生在錄取之後有出色的表現,能夠順利完成學位,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綜合Admissions Committe裡面至少六個教授的意見,才會最終決定是不是發放Offer。

    但是這個過程沒有什麼成功秘笈,我建議大家把自己的材料準備到最好,不要太功利,just be your best!

  • 2 # 緣一文案館

    留學機構的審查最好是需要實地上門考察,上試聽課,體驗一下機構的水平。

    現今藝術留學機構總體現狀

    就拿所有機構都在做的“大師行”來說,創始人們都想著透過邀請海外教授來樹立機構的國際化形象,提高機構的品牌知名度,擴大機構的品牌影響力。但是這種噱頭大於內容,營銷大於教學的大師行活動,教授與學生又產生了什麼實際的連結呢?做到現在,我還沒見過哪個機構是正兒八經的從學生的角度來安排大師行,都是從引流的目的來策劃活動的營銷內容,即辦一場大師行,能吸引多少學生,最終簽約轉化率有多少。

    國外院校大多是靠校友的捐贈,並不是靠收取學生的學費來運營。因為學校每年要花10 - 12W美元的成本來培養一個學生。所以一個機構的權威不是在於邀請了多少教授,策劃了多少場大師行,而是在於教授對於創始人到導師的評價認可度如何,在於教授是否願意去接納機構的學生,作為他們要重點培養的物件,因為他們希望學生有一天能像他們一樣去回饋學校。

    機構的選擇,我提供3個最靠譜的思路

    看你最開始接觸的諮詢老師的專業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外院校的創始人或者系主任一定是該專業領域的榮譽畢業校友。這一點從根本上決定了學校以培養人才為主的教學理念。我們暫且先不談一些機構創始人的身份背景,但基本所有機構的前期諮詢老師都是以銷售業績為導向的簽約顧問,機構會為諮詢老師提供大量的銷售培訓,卻很少做利於學生的專業培訓。教育商業化,而不是教育價值化。

    看教學質量與學生黏性,看成功案例的錄取比例,而不是總的錄取資料

    普遍事實是,學生在拿到錄取後,要麼跟老師和機構徹底分道揚鑣,留下一句“其實老師並沒有太多輔導,大多還是靠我自己做出來的,學生數量太多了”;要麼是隻跟導師保持一定的聯絡。也就是說,學生跟機構之間是很少有所謂的使用者黏性的。因為機構關注的多是每年的招生數量、退費率以及員工的穩定性,而不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來輔導學生。所以我們在考察機構的時候,應該重點考察的是這個機構的導師、機構的總體專業實力,以及海外教授和行業資源的真實性。

    藝術留學這個圈子,或者說藝術設計行業的這個圈子,其實很小。學生樂不樂意跟一個導師和機構保持長久的社交關係,最開始源於對導師和機構的感恩之心;接下來則要看大家是否認知同步,能夠實現價值互換。所以一個機構和導師能不能從價值出發來做事情,建立與學生的超連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不然所有機構的本質都是重複性的一錘子買賣,招生再招生,而不是在做品牌的沉澱和價值投資的事業

    更何況這個行業裡,導師離職率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詳情可參考文末提及的推文《如何看待藝術留學機構導師離職這件事》。

    錄取比例這點就很好考察。舉個例子,某機構每年招生將近1000人,申請到綜合大U的總數不到20人,錄取比例為2%;另外一個機構只招收20 - 30人,申請到TOP 20綜合大U的比例為88%,也就是20人中17人,30人中24人進去了大U。大家說哪個更有說服力呢?

    所以全年1000人,也就1個被Cooper Union的建築錄取,也是實在不能跟深圳建築導師20多人中3個Cooper Union的錄取來抗衡。

    文案老師與文書申請服務

    這個環節是學生投訴和爭議最大的。一來文案老師們不專業,對學校和專業的瞭解都不及學生;二來因為承載學生數量大,工作滿負荷,而不能保證每個學生的工作進展有條不紊;三來文案老師多是經驗較淺,把握不住學生的痛點,寫不出符合學生作品集思想以及學生個人優勢的申請文書。如果大家瞭解國外院校對文書材料的稽核過程,就很明白文書這東西,不交給專業的老師來做還不如自己來寫。因為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的申請動機和優勢。

    文書申請確實是一個瑣碎、工作量龐大的工作。學生們如果英語能力OK,申請學校也就3 - 4所的話,可以選擇自己完成。如果英語能力不OK,創作作品集的時間緊張,申請院校數量也多的話,建議是交給最為專業的人士來做。

    每年3月和7月都是學生選擇機構報名的高峰期。希望大家不負自己,慎重選擇,拿到offer,養成能力,不負夢想。我也很樂意根據大家要申請的專業,為你們推薦實力最強的導師和機構。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居家隔離,家務繁雜,怎樣處理好婆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