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犄角的大尾魚
-
2 # 中和通達
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朱元璋,朱棣太強勢,把蒙古打的只知道北,往北逃。後來明英宗雖然被俘,但大明王朝很快就打敗了蒙古人,再和談沒有意義。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軍隊戰鬥力,特別是在對外戰爭中還是很強的,勝多敗少。其次,蒙古曾統治國整個華夏地區,不再對華夏崇拜,不以娶天子之女為榮,沒有了和親的動力。第三,明朝科舉制度已經讓很多寒門子弟成為朝廷要員,他們沒有豪門背景,榮辱來自忠君,若提和親,肯定被人彈劾,成為罪人,禍害全家。
-
3 # 曼陀羅198
看大家都回答的很精彩,我來換個角度說個另類看法吧。
原因一:國體為重,什麼意思呢?明朝是幹蒙古起家的,跟蒙古聯姻會證明子孫不孝,誰提出來誰倒黴。
原因二:文官集團。縱觀明朝,儒家地位被推到頂峰。文官們終明一朝唯一始終沒有分歧的兩件事:削皇權,也是為了自己掙權。其次,寫詩。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寫詩怎麼了?那時候寫的詩,都是打蒙古的,蒙古人怎麼殘暴,我們沙場秋點兵,打的蒙古屁滾尿流。誰要是提出和親,會被天下人罵死。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明王朝不但沒有過與蒙古貴族的聯姻,甚至也沒有與任何一個周邊政權有過正式聯姻,這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封建王朝中比較罕見,其原因無外乎來自兩個方面:
一,朱明王朝就是脫胎於元末農民戰爭,其得以建立政權的基礎就是推翻了蒙古貴族在中國範圍內不足百年的統治。在洪武元年正式北伐大都前夕,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釋出了、由宋濂起草的《喻中原檄》,文中歷數了蒙古貴族在中原統治期間的種種暴虐之舉,斷定元朝已失天命,公開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也從根本上確立了明王朝統治者與蒙古封建主在政治上勢不兩立、毫不妥協的立場。此外,明太祖完成統一大業後,完善了對周邊政權的封貢體系,確立了一些所謂“不徵之國”,為了強調明朝作為宗主國的權威,頒下了皇室後裔一律不得外嫁番邦的訓令,這在標榜以孝治天下的明代,後世統治者是斷斷不敢輕易更改的。
二,明朝擁有相對強大的文官集團,雖然胡惟庸案發生後,明朝取消了宰相中書省制度,名義上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然畢竟不太現實,其後逐步演進為內閣大臣輔政體制,皇權與閣權的相生博弈成為明代中後期政治的主要特色。以內閣大臣為首的明代文人官僚其恪守的底線之一,就是嚴守儒家華夷之辨。儘管明代中後期發生過諸如土木堡之變、庚戍之變及後期後金政權的多次政治危機,卻沒有一名朝野人士敢於發出和親的建議,這是因為在那種政治和社會氛圍下,聯姻求和完全成了與賣國投降、棄國背祖相仿的忤逆之論,無論被採納與否,建議者本人都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是故絕不會出自任何一名讀書人之口的。
-
5 # 我心與明月
明朝第一大禍害言官,掌控著道德至高點。明朝皇帝若和蒙古聯姻,輕則被罵與蠻夷婚配,重則被罵與禽獸聯姻。皇帝也有得罪不起的人,為了面子只好死扛,就象崇禎議和的企圖曝光後,只有裝無辜,讓陳新甲背黑鍋。
-
6 # 超然視野
明帝國初期,雖然受到蒙古的威脅,但基本上都是壓著打蒙古的,不存在漢初差距太過明顯而不得不和親的基礎,除了蒙古,周邊甚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進入明朝的法眼,也就是說與周邊和親的需要沒有!
到明中後期,實力下降的不只是明帝國,同樣的長城外邊的蒙古也四分五裂,很快的就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分化瓦解了,成了清朝的附庸。
而到根上,明帝國都不認為清朝(後金)有和它平起平坐的實力,所以明朝沒有和蒙古和親的任何歷史介面和必要!
回覆列表
驅除韃虜復我中華。朱元璋起於微末雖然在剛開始創業時有過短暫的妥協也是為了後面大踏步的前進。奪得天下後以正統自居,並大面積的開發了科舉制度,從此掌握朝政的將不再是那些門閥勢力而是這些個寒門學子。古聖賢教育出的學生們滿腦子的道德正義,這就趨勢了對於野蠻異族的不妥協和強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