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棉說事

    無論A事前留下什麼“有效”“遺囑”,都不能阻卻B的故意殺人罪嫌疑。

    這是中國刑法的明文規定。

    根據中國刑法的規定,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犯罪行為。幫助他人自殺,比如有一個親人得了重病而奄奄一息,希望你能幫助他早日解脫痛苦而為他買來劇毒農藥。你明知道他服了農藥會中毒身亡,但為了能讓他早日解脫疾病纏身的痛苦而買來劇毒農藥讓他喝下去,看著他死亡。

    在這一過程中,你主觀上沒有故意毒殺他人的“惡意”,只是善良地受他人委託,幫助他人實現和完成了自殺的願望,但他人的死是你親手造成的,你雖然不是“惡意”,但是,你明知道他喝了農藥會中毒而死,你為了追求他死亡的後果(儘管是他央求你幫助他),仍然實施了這一故意殺人的行為。

    在中國刑法中,善意殺人的行為也是殺人,同樣會被追究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只是法院在量刑時,會綜合考量刑罰,從輕判處。這種情形,不會判處死刑,也不會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重刑。

    雖然是從輕判處,但畢竟是故意犯罪而判刑,如果罪犯原來是公職人員,那麼判刑後就不再享有公職待遇了。刑滿釋放出來後,就是一個無業遊民了,檔案裡還記載有服刑記錄,終身陪伴。

    所以,如果是正要幫助他人實現自殺的,趕緊停步。

    國外,有的國家實行了安樂死法律制度。這種情形下,幫助他人自殺不認為是犯罪。中國也正在探索這種法律倫理。在目前還沒有實施安樂死法律制度的中國,對於幫助他人自殺的行為,法律仍然認為是犯罪,是故意殺人,依法應當承擔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 2 # 嘚吧嘚吧法

    這涉及到了被害人承諾的問題,要想定義B的行為,必須先了解被害人承諾的含義。

    被害人承諾

    它的基本定義是指如果被害人同意對其加害,則他人的加害行為不構成犯罪。通常而言,被害人承諾要注意以下幾點:

    1.被害人的承諾要求被害人對承諾的法益有處分的許可權。舉個例子,甲對乙說:”那個青花瓷瓶不是我的,但我同意你把他砸碎。”乙砸碎該瓶的,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2.對於身體權益的承諾僅限於輕傷以內的承諾,重傷以及死亡的承諾無效。比如甲承諾讓乙殺了自己,乙果真殺了甲,乙便構成故意殺人罪。

    3.被害人承諾在中國並不是法定的排除犯罪事由,因為其難以把握,只是在實踐中具體應用而已。

    這就回答了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如果A想自殺並告訴了B,B幫助A完成自殺的話,B是要構成犯罪的。

    以上所述也是目前中國安樂死的困境之一,當前中國在司法實踐當中並不認為安樂死無罪。而且並不能排除有時會發生有人利用安樂死實施故意殺人的行為。安樂死的情節和罪過必須具體判斷。可以根據安樂死事件的具體情節,根據當時死者的狀況、加害者的具體行為,對加害者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

    以案說法:中國第一例安樂死案件審判過程

    中國第一例安樂死的案件發生1987年6月的陝西省漢中市,病人夏某患“肝硬變腹水、肝性腦病”等絕症,痛苦不堪,因此其子王某反覆哀求醫生蒲某安樂死,從而蒲某為夏某實施了安樂死行為。

    對此,法院於1991年4月6日判決行為人醫生蒲某無罪(但是,判決書中明確表明“蒲連生、王明成兩被告的行為屬於剝奪公民生命的故意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依法宣告兩被告無罪”)

    自此之後還發生過幾起類似的安樂死案件,不過對被告人最終判處的刑罰都沒超過三年。

    結論

    安樂死仍是有罪的,但是可以對被告人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

  • 3 # 隋秀華111

    這就是最大的錯誤,也就是A本身就有陰謀,如果是A有這樣的要求,從此B就拒絕與A相見,理性躲過這場災難。這是最好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鬥劍賊多彩配龍牙之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