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圓居文化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能夠比較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3000多年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漢字形體演變相適應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書體,即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

    其實,行書是出現最晚的一種書體,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一種書體,因為使用的人多人們才將其獨立地稱為一種書體。規範的說,中國書法就四種書體,即真(楷書)、草(草書)、隸(隸書)和篆(篆書)。

    一、篆書

    篆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篆書包括秦之前通用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通行於商代。金文為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產生於商代後期,通行於周代。對文又稱大篆,是通行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字型。狹義的篆書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的標準字型,即小篆。它由箱文演變而成,字型更加簡化,寫法相對固定,筆畫勻實,線條流暢,結體瘦長,章法整齊。小篆的出現,是中國歷史上漢字的第一次大統一。

    二、隸書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演變而來。始創於秦代,漢代日趨成熟,成為通行字型。

    隸書與小篆相比有以下特點:一是基本筆畫開始形成。小篆筆畫屈曲圓轉,筆畫連續,只有直線、弧線,隸書筆畫平直方折,筆畫斷開,並形成橫、豎、撇、捺、點等筆畫,基本完成了漢字由圖形到符號的變革;二是結字趨於簡便。小篆中有的字結構複雜,比如“塵”字,寫法為三隻鹿在土上,意思是揚起塵土,隸書寫法則只取一隻鹿;三是字形由長方變為扁方。小篆的結構為長方形,隸書則是扁方形,為以後的方形楷書奠定了基礎。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三、楷書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成,也稱真書、正書。形成於漢代,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到唐代達到頂峰。唐代初期,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瑛等楷書大家。唐代中後期,相繼出現顏真卿和柳公權兩位楷書大家,號稱“顏筋柳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元代的趙孟頫,被稱為“楷書四大家”。楷書的最大特點是筆畫定型,八法具備,法度嚴謹,可作楷模。楷書把隸書的波磔改為平直,字形扁方變為正方,形成了方塊漢字,且字型簡化,便於識記。楷書的出現,以其獨到的優越性成為應用得最多的字型,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草書

    草書源於隸書的草寫,有章草和今草之分,始創於漢朝,盛行於晉、唐。章草由隸書演變而來,透過減省筆畫和互相聯屬,書寫更為簡便,但仍保留隸書波碟,字和字不相聯屬。章草流行於東漢章帝時期,相傳東漢張芝擅長章草,被譽為“草聖”。今草到晉代走向成熟,筆畫曲折,體勢連綿,書寫起來靈活流暢,王羲之、王獻之均為今草大家。到了唐代,草書達到第二個高峰,在今草中生化出狂草代表書家有張旭、懷素,書法史上號稱“顛張醉素”。草書,尤其是今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一直流傳到現在。“當代草聖”于右任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創立的標準草書,被稱為繼章草、今草、狂草之後的“第四種草書”。標準草書是中國草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受到廣泛認同和喜愛。

    五、行書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漢末,東晉時達到頂峰,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及之後的宋元明清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以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節、蔡襄)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深遠。書法史上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蘇東坡的《寒食帖》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因其實用性和藝術性較強,至今影響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麼做才能把自己變的更加優秀,更加讓看不起自己的人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