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勇校尉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長孫無垢的哥哥的,他自然肯定只會支援長孫皇后的兒子做太子

    再說做太子這事,按正常宗法順序,肯定是皇后所生的嫡子最有優先權,皇后沒有兒子了才輪得到其它妃嬪的兒子。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其它妃嬪只相當於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和丈夫一定程度具有對等地位。而相比妻子,妾的地位很低,只比奴婢高點,有些時代妾和奴婢一樣被視為財產。

    在李淵還是隋朝大臣的時候,長孫無垢就嫁給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妻子。李世民作為秦王和太子建成爭位時,長孫無垢在李淵後宮的妃嬪中為李世民爭取支援力量貢獻很大,一定程度上對李世民事業上也有很大幫助。長孫無垢的哥哥長孫無忌是李世民最親信的大臣。

    即使李世民動了想廢后的想法,恐怕也是很難實現的事情。

    李恪的母親楊妃雖然出身高貴,是隋煬帝楊廣之女。但前朝公主的身份在新朝是個很大的忌諱而不是優勢。楊妃是怎麼進入李世民後宮沒有記載,最可能的情況是李淵造反佔領長安後作為戰利品分給李世民。前朝公主的尷尬身份註定了肯定不可能做皇后。

    (李恪母親楊妃)

    同樣,母親前朝公主的身份,決定了李恪被立為太子的可能很小。況且長孫皇后的兒子還有可以選擇的。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唯一考慮過立為皇后的,是另一位身份尷尬的楊妃,以前李元吉的妻子,因為身份尷尬而作罷。

  • 2 # 一點溫度

    首先,吳王李恪是前隋血脈,太宗時期的官員有不少前隋官員留下,但新唐派系勢大,吳王當太子會使得文武不服、朝野動盪

    其次,長孫無忌大外甥李承乾貴為嫡長子,逼宮失敗被廢后還有二外甥李泰、小外甥李治(唐高宗),最後他支援高宗上位是因為彼時高宗年幼,更符合他(關中集團)的利益。這三人才是親外甥,為啥跑去支援吳王?

    最後,長孫無忌想讓誰當太子誰就能行?長點心啊老鐵!

  • 3 # 平安讀歷史

    長孫無忌肯定不會同意讓李恪當太子的,這是有諸多原因的。

    首先,李恪雖然很有才幹,但是因為不是皇后所生的兒子,是偏妃所生,這是一條硬傷。在封建社會立法中,立嫡長子是慣例,當時皇后的兒子都還在,怎麼也輪不到李恪來繼位。唐太宗李世民也明白這一點,只是提了李恪一句而已,當有人反對的時候,李世民很快就做罷了。但是這一提議不要緊,日後卻要了李恪的小命。

    其次,李恪是楊妃所生,他一旦登位做皇帝后自然會重用自己母親家族的人,弘農楊氏當時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到時候長孫無忌估計就會邊緣化,而長孫無忌肯定是絕不甘心如此的。而長孫無忌的姐姐是皇后,長孫無忌自然全力支援自己姐姐的兒子當上皇帝,因為那是自己的親外甥。李恪雖然也叫自己舅舅,但是實際上雙方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有血緣關係的外甥當時皇帝后,長孫無忌作為至親自然能夠擁有更大的權勢。

    還有,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這一條硬傷比非嫡子還要大。因為唐朝很多人都是造隋朝反上位的,和隋朝有著血海深仇。一旦有隋朝皇室血統的人當上皇帝,這些人怎麼可能安心。而且這些人在朝中有很多,李世民如果強行要立李恪為太子的話,這些人肯定都會群起反對的。

    所以,長孫無忌當然不會讓李恪當太子的。

  • 4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這裡面有公心,也有私心,更多的應該是私心吧。

    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一共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大排行是老四)和晉王李治(老九,後來的唐高宗)。這三個孩子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其他李世民的兒子,和長孫無忌沒有一點關係。

    古代的宗法制度的立嫡,自然是皇后的兒子才有資格做接班人。而李世民最初把所有希望的寄託在嫡長子李承乾身上。這孩子最初也表現不錯。但儲君的位置不是那麼好做的,多少雙眼睛盯著,壓力可想而知。在種種原因下,李承乾失去了太子的位置,使儲位爭奪大戰開始上演。

    立嫡,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如果說堅持立嫡,是長孫無忌的公心,但堅持立李治就更多的是他的私心。

    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為什麼厚此薄彼呢?自然是考慮到未來皇帝是否好控制。李治仁弱,比李泰好控制。長孫無忌專權是早有預兆的。比如他妹妹長孫皇后為啥拼命阻止他哥掌握權力,就連臨死的時候都惦記著這件事?知兄莫若妹。長孫無忌在太宗時期掌握一次權力,很快就被彈劾專權而辭職。

    後來的高宗前期,高宗的朝堂完全是舅舅當家。高宗只是弱,又不傻。哪個希望皇權旁落?舅舅也不行啊!才有了高宗透過廢王立武來奪權。長孫一家也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也許,長孫皇后真的預見了可能發生的事情。

    就連親外甥李泰,有能力不好控制,長孫無忌都不支援,何況一個能力更強的外人李恪。李恪是太宗第三子,為楊妃所生。據說這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這李恪就有兩朝皇室血統。太宗曾經認為這個孩子是最像他的。有過立他的想法。被長孫無忌斷然否決。這也給李恪帶了了殺身之禍。

  • 5 # 代牧益州閻文平

    李治是唐太宗選的,又不是長孫無忌選的。只有唐太宗選了某人,長孫無忌支援某人,而不是長孫無忌在候選人裡挑一個,唐太宗再同意。何況唐太宗選了李治,長孫無忌有什麼理由拒絕?難道他應該哭著跪下磕頭:為了讓大家覺得我無私,萬萬不可以立我外甥,不然我就去死?

    資治通鑑寫得好像長孫無忌力挺李治在先,事實上力挺李治的首功是褚遂良。長孫無忌沒理由跟李泰過不去。

    欲立李恪的插曲是緣起唐太宗擔心李治年輕,跟長孫無忌提了一下罷了。這可是最不可能同意改立太子的人啊。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乃敗,何況儲位?於是欲立李恪這事就算完了。

    注意,長孫無忌一直在說李治好哦,壓根沒提李恪哪裡不好。根本不需要。誰管他李恪母親是誰外公是誰啊。李恪除了年紀大,一點優勢也沒有,連能後天掙來的資本比如政績也沒有。長孫無忌憑什麼要丟下自己外甥去支援他?他配?

  • 6 # 尚宮女史

    長孫無忌只是不願意吳王李恪做太子,但說他不讓李恪做太子則未免太抬高長孫無忌的地位和影響力了。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李世民不讓李恪做太子,而李恪從身份上來說也實在不是太子人選,有李治在,怎麼能輪到李恪來做太子?除非李治也來個謀反或者奪儲。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六子,其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楊氏。就這個血統來說,李恪倒是挺高貴的,身上有兩朝皇室血統,但這並不是李恪的加分項。實際上李恪還有另一個身份讓他與太子之位始終差了那麼一點,那就是他只是李世民的庶子。那時候沿用下來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庶子能成為太子也不是沒有可能,要麼李世民沒有嫡子可以選擇了,而這是不成立的,因為雖然李承乾意圖謀反,李泰有謀儲之心,但是還有一個仁弱的李治;要麼就是李恪能力相當強悍,能讓嫡子甘拜下風,能讓朝中大臣甘心追隨,比如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本來只是李旦的第三子,而且還是庶子,而在他之前,李旦還有嫡長子李成器和庶長子李成義。但是李隆基還是成為了太子,原因就在於李隆基在做臨淄王的時候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剷除了韋后集團,然後扶立李旦復位,可以說李隆基是睿宗朝最大的功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成器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但李隆基的成功基本是不可能複製的,至少李恪並不能。

    史書上記載李恪有文武才,說的相當的籠統,並沒有具體的事例來佐證,反而有李恪曾因犯錯受到過處罰的記錄。有一點肯定的是,李恪並沒有為帝國立過什麼了不得的大功,能讓李世民想要立李恪為太子。當然史書上確實有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的記錄。《舊唐書》一句話帶過,就是說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固諫乃止。

    到了《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就有了兩人的一段對話,大意就是李世民覺得李治仁弱,很擔心治理不好國家,於是對長孫無忌說李恪和自己很像,可以立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固爭,李世民就問長孫無忌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他的外甥所以才不同意,但是長孫無忌以李治仁厚,易儲是大事來應對。最終李世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按理說,當時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對話應該是隻有他們兩人知道,這樣秘密的大事怎麼可能傳出去,而被記載在史書上?況且李世民如此精明強幹的一個人如果真想立李恪為太子,又豈會找長孫無忌商量?畢竟無論如何長孫無忌都會站在親外甥那一邊的。即便真找了長孫無忌詢問,也不可能只找長孫無忌一個人來商量這件事。畢竟易儲是大事,李世民想換人,就會放在朝堂上來商議或者找幾個宰相來商量,比如當初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就是拿劍逼著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幾人同意的。

    還有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一些事,李世民曾想搞封建制,但是眾多大臣都不同意,但李世民還是一意孤行,當時這件事僵持了很久,出動了很多人來勸李世民,甚至已經出嫁的李世民的嫡長女長樂公主(當時是長孫無忌的兒媳婦)也被長孫無忌搬出來進宮說服李世民,經過很長時間李世民才終於打消了封建的想法。

    我們再來看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當時李世民就只是和長孫無忌提了提,長孫無忌表示反對後,李世民就罷休了,這很不符合李世民的性格。實際上李世民壓根沒有想過讓李恪來做太子,他之所以對長孫無忌表示想立李恪為太子,不過是出於對李治的擔心,李治在李世民眼中太過仁弱,很難將帝國帶往高處,所以李世民就對長孫無忌發發牢騷,相當於一句玩笑話,所以長孫無忌一阻止,李世民立刻就不再提這件事了。

    倘若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單憑長孫無忌一人之力是勸阻不了的。當然李世民並不想讓李恪做太子,除非他不要三個嫡子的命了。所以不讓李恪做太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李世民。長孫無忌充其量只能說是不願意李恪做太子。

  • 7 # 時拾史事

    支援李治,不讓李恪當太子,首先是制度(嫡長子繼承製)使然。李治與李承乾、李泰一樣,是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是李世民的嫡子。既然嫡子健在,又沒有犯錯,當然優先立嫡子了。貞觀十七年以前,太子是李承乾,可是他謀反,被太宗廢黜;李泰和哥哥爭奪皇位,且內心險惡,亦被太宗免職幽禁。如此一來,最有資格當太子的就是李治。既然制度是這樣規定的,就不能隨意破壞,李治這個太子是當仁不讓的。李恪只是庶子,沒有繼承帝位的優先權。

    其次是政治鬥爭使然,當年李世民登基,靠的是手足相殘,他破壞了制度,後人就不可以了?如果後代子孫都效法他,皇族內部的殺戮何時能止?禍起蕭牆,易給外人可乘之機。為了杜絕儲位之爭,李世民更要堅持制度,廢掉李泰後,他說以後要是有皇子想爭儲位,就把他廢掉。而且長孫無忌不同意李恪為太子一事,發生在李治入主東宮後不久,動盪的朝廷剛剛穩定,也不適合換太子,又起波瀾。

    第三,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如果李治登基,肯定會更加倚重他、重用他。相反,如果是李恪就未必。於情於理,長孫無忌都該支援外甥李治。網上說什麼李恪母親是隋煬帝女兒,大臣們怕他復辟隋朝,所以反對吳王為太子。這種說法於史無據,只是後人的臆想。如果當時真的有這種擔心,李世民問長孫無忌該不該立李恪的時候,長孫無忌就應該把這個理由說出來,復隋滅唐,關乎社稷存亡,多好的理由,肯定能把李世民講的啞口無言,畢竟沒有統治者敢拿江山開玩笑。可事實上,長孫無忌並沒有提這個事,說明他心中根本沒有這種意識。

  • 8 # 公子皇羽

    個人認為長孫無忌不讓吳王李恪當太子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李恪不是嫡出,不是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屬庶出,古代宗法制度是“立嫡以長”,據《唐律疏議》,如果嫡妻之長子已死,則“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也就是說李恪在繼承人排序上靠後。況且《唐律疏議》是長孫無忌主持修訂,他更會堅持這一條。其次,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女兒。也就是說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子,在古代,說難聽點就是前朝餘孽,幸虧他母親被李世民納為妃子,若換成其他人,恐怕能不能活命都很難說。包括長孫無忌在內的諸多唐代開國功臣都是不願意讓李恪上位的,畢竟一個前朝皇帝的外孫登基,讓他們難以自處,更何況萬一李恪翻臉無情算舊帳那就麻煩了。第三是長孫無忌自己的皇親國戚立場。長孫無忌是國舅,長孫皇后的哥哥,他自然支援自己的外甥,這也是他支援李治的主要原因,畢竟親屬有別,再正直的人都難以避開這一點,何況長孫無忌還是一個權力慾很重的人,支援自己的外甥對他有利。更何況,我估計李世民根本沒有傳位李恪的意思,要不然江山傳承這種大事,怎麼會是一兩個人私下裡的討論就能決定呢?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9 # 凌魅邪顏

    一、嫡庶有別,李恪非長非嫡,當時天下已經大定,應該往守成方面發展,所以要儘可能的遵循禮制,不能再在皇子中選取有能力的,否則很可能影響社稷安危。

    二、親疏有別,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與李恪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人都是有私心的,長孫無忌顯然不是聖人。

    三、對隋的排斥,李恪身上流淌著一半亡隋的血液,雖然長孫無忌明知道李恪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復辟隋朝,但是作為唐的開國功臣,推翻的就是隋,讓他再去輔佐一個與隋關係匪淺的人,讓誰都會憋屈吧?

    四、自己的野心,長孫無忌本分忠臣,他雖然沒有謀反之心,但是對把持朝政,他還是蠻有興趣的,李治怯懦,恰好符合這一點,但是李恪不一樣,太宗曾親口說過“恪英果類我”,這樣一個人,上位之後,不但不會任長孫無忌擺佈,會不會重用他都不一定。彼時長孫皇后去世,長孫家族必然要沒落。

    五、順應太宗的本心,李世民雖然心血來潮,提出了費李治,立李恪的觀點,但是這句話比起議政,更像發牢騷。玄武門政變,手足相殘一事,是李世民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如果扶李恪上位,絕對又是一場血腥,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長孫無忌不能直說,但是必須勸阻。

    (個人觀點,勿噴)

  • 10 # hjh海闊天空

    首先,吳王李恪是庶出,隋煬帝之女楊妃之子,並非嫡出。在講究嫡庶有別的封建社會,李恪肯定是沒有優勢的!其次,李恪不僅庶出,母家背景還特殊,母親楊妃是前朝皇帝隋煬帝之女,隋朝是唐朝推翻的,作為前朝公主之子,身份自然敏感,即位的可能性又降低了一點。再次,吳王李恪能力較強,不方便長孫無忌掌控!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長孫無忌是太宗長孫皇后的哥哥,名義上,太宗之子都是他的外甥,可親外甥只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個。從這層關係來看,長孫無忌就更不可能支援李恪做皇帝了,畢竟沒有血緣關係!那為何長孫無忌也不支援李承乾和李泰呢?李承乾是太子,長孫無忌就算支援他也沒有多大的功勞,李泰能力強,不好掌控,只有李治性格懦弱,適合掌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現代小型護衛艦換古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全艦他們會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