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看風雲在際
-
2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中了張遼計策,身中數箭重傷不治,一代將星就此隕落。但是細看史料才知道,所謂“張遼亂箭射死太史慈”根本就不靠譜,太史慈連赤壁之戰都沒趕上,更別說在赤壁之戰後跟張遼交鋒了——張遼雖然是曹營數一數二的名將,但是要想亂箭射殺太史慈,他還真沒那個本事,即使有本事,也沒機會,即使有本事有機會,曹操也不會答應,因為太史慈可是曹孫劉爭相結納的名將。如果讓曹操拿許褚典韋、劉備拿黃忠魏延去換太史慈,曹劉願意,孫策孫權也不肯——如果太史慈在世的時候典韋還活著而劉備已經有了黃忠魏延的話。
在正史中,太史慈也是個大個子美髯公,“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考慮到關羽雖然神勇但卻不會避箭,跟太史慈交手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畢竟太史慈是可以跟小霸王孫策打得不可開交的。
像太史慈這樣品貌出眾武藝超群的名將,曹操當然不肯放過,於是專門派人給太史慈送去了一個密封的匣子,說是書信,但卻沒有一個字,裡面就放了一些中藥當歸(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沒有片言隻字,這是為了保護太史慈,即使匣子被孫策截獲,也不能說太史慈私通曹操。要知道曹操一生就給兩個人送過匣子,一次是空匣子送給了荀彧,結果荀彧自殺(一說為“以憂薨”),而另一次就是送給太史慈,但卻白送了——估計太史慈是用來燉了當歸雞,跟孫策倆人吃的滿嘴流油,而且可能還會擦擦油嘴取笑曹操:當歸送得有點少,一頓就吃沒了……
在《三國志》裡,太史慈的地位那是相當高的,《吳書四》中明確寫著:“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太史慈病逝的時候,正在荊州前線防禦劉表的侄子劉磐——“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這樣大家就看明白了:太史慈鎮守孫劉邊界(此劉為表而非備)的時候,劉表是不敢乍刺的……
-
3 # 社會生活博覽
正史上說: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他身長七尺七寸,鬍鬚蓄得很漂亮,手臂很長善於射箭,且弦不虛發。可見,太史慈不但是個一表人才的美男子了,還是一個箭無虛發的神射手,而且他還是個忠義無雙,智勇雙全之人,於是他曾被稱為“不世奇才”。
太史慈年少時努力好學,在郡裡任奏曹史。正好郡府與州府之間鬧矛盾,誰先上報者就處於有利地位。這時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擔心自己落後,便尋求可放心委派的人,這時就選上了太史慈,當時他才二十一歲。太史慈日夜兼程到達洛陽,到了至接納上奏的公車門口,看到州里派來送奏章的人正在請求通報。他就走向前去問他:“你想通報奏章?”那人答,“正是。”太史慈說,“奏章在哪裡?奏章的簽署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吧?拿來讓我看看。”那人一點也不知道他是東萊郡派來的人,於是就拿來奏章讓他看。豈知太史慈早奪過奏章,就用刀把它砍壞了。於是那人急得直跳腳大叫:“有人砍壞了我的奏章。”太史慈對他說: “你要不把奏章給我,我也無法砍壞它。現在,我們兩人吉凶禍福是同樣的了,我看你還不如與我一起逃走罷了。這樣不會一起受到死刑的處罰,還可以獲得活命呢。”那位小官說:“你為郡里弄壞我的奏章,目的已經達到,你還逃個什麼呢?”太史慈回答說:“其實,郡裡只是派我來看奏章報上去沒有。是我做得過分了,才把奏章弄壞。現在回去也同樣會被譴責遷怒,所以才想與你一起逃走。”那小官想想認太史慈的話有道理,於是就同他一起逃走了。但是,太史慈與那小官一起出城後他自己又悄悄跑轉來送上郡裡的奏章。這時州里聽說了又換一個小官去送奏章,但上級主管官員因奏章內容有矛盾而未再受理,州里就因理短而受害。
這樣,太史慈是逃出了,但是他卻被州里所痛恨,為此他擔心受害,就躲避到遼東。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就派人給太史慈的母並送去物品。當時,孔融因為黃巾軍攻州掠府出兵駐守都昌,但他很快被起義軍管亥所包圍。這時,太史慈從遼東回來他母親對他說:“你與孔北海從未見過面,但從你避走之後他對我一直體恤。現在他受到賊兵包圍,你當速去救助。”於是太史慈立即一人步行到都昌。此時包圍得還不太嚴密,太史慈就等到夜間乘人不備進去見孔融,請求孔融派兵隨他出城砍殺。但是,孔融卻不聽,想等待外面的援兵來解救。可是,一直未見救兵,城裡人沒有辦法衝出,這時太史慈主動請求派他去。孔融說:“賊兵包圍嚴密,你的決心雖然很大,恐怕實在困難。”太史慈回答:“您贍待我的老母親,對我有恩。現在事情已十分迫急,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孔融於是答應他的請求。等到天明,太史慈便帶上箭囊提著弓弩上馬,令兩名騎兵跟隨在後,開啟城門出去了。外面包圍的人都很驚駭,這時步兵、騎兵錯雜衝出。但太史慈快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隨從所拿的兩個靶子,就躍出壕溝射靶,射完後就徑直進入城門。第二天早晨又是這樣,於是城外包圍的人有的站起來、有的趴臥著,都在觀看太史慈射靶。一連三天都是這樣,於是城外包圍計程車兵都大意起來,於是太史慈就用鞭猛抽馬直向包圍圈衝去。等包圍的明白過來時,他已突圍而去了,由於他箭射得好,也無人敢追趕他。太史慈於是到了平原,找到對劉備求救,他說:“我與孔北海並非骨肉至親,只是因為相互仰慕名聲志趣相投而有分災共難的情義。如今孔融被圍,危在旦夕。考慮到您仁義之名,故想仰仗於您,才讓我冒著槍林刀叢,突破重圍,將此事託付給您。希望您能救他活命。”這時,劉備嚴肅地回答說:“孔北海知道這人間還有我劉備在啊。”於是他當即派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前去救助。到了之後,包圍的人聽說救兵已到,就撤圍逃散而去,孔融得以解圍了。之後,孔融更加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而加以敬重他。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有人勸劉繇可以用太史慈為大將軍,但劉繇卻說:“如果我用太史慈,許劭不就譏笑我嗎?”於是他只派太史慈去偵察孫策的兵力如何。當時,太史慈只帶一個騎兵與孫策猝然相遇,太史慈便衝上去挑戰,正與孫策相對。孫策刺太史慈的坐騎,兩人交戰時,孫策又奪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得到了孫策的頭盔。後來,太史慈同劉繇一道逃往豫章,可是他卻悄悄藏在山中,自稱丹楊太守。這時孫策軍隊平定宣城地區,只剩下涇縣以西六縣沒有歸服。這時,太史慈又進駐涇縣,設立屯府,還招來大量的山越夷民前來歸附。不久,孫策親自率軍前來攻打,這次太史慈不敵而被擒獲。但孫策不但沒有難為他還給他鬆綁,並握住他的手說:“還記得我們第一次交手的時候,如果你當時抓住我會怎麼處置?”太史慈說:“我也不知道會怎麼處置。”孫策聽了放聲大笑,他說:“今日國家大事,我當與你共同為之。”說完就立即下令命太史慈為門下督,授給他兵馬,隨即又升為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去世,部下一萬多人無所歸屬,這時孫策就命太史慈前去安撫他們,並在昌門為太史慈餞行,去時孫策牽著他的手說:“何時能回來?”太史慈回答說:“不過六十天。”後來,果然如期而歸。劉表的侄兒劉磐,驍勇過人,他多次侵犯艾縣、西安縣等縣地方。這時,孫策分出海民曰、建昌周圍六縣,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並讓他率兵抵禦劉磐。從此,劉磐不來侵犯各縣了。不久,太史慈跟隨孫策一起征討麻保一帶的賊寇。開戰之前,有一個賊兵在軍營裡緣樓上咒罵,並且一手著樓上的柱子,這時太史慈引弓搭箭,嗖的一下,一箭穿透那人的手並釘在柱子上。這時,士兵無不拍手叫好。後來,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給他送書信,並用小匣子密封著。但開啟一看,裡面並無什麼書信,只是裝了中藥材當歸。可太史慈對此卻未予理會。後來,孫權掌權,考慮到太史慈能制服劉磐,就將管理南方的事務委託給他。到了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去世了,享年才四十一歲,他的兒子太史享,官至越騎校尉。其實,太史慈確實是個人才,但他早年錯過了劉備與曹操,得遇孫權之後,雖然受到了重用,但沒多久他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生的才能與抱負,都沒有得以充分的施展,所以
便顯得沒有大無作為。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這是太史慈臨死前說出的話,顯然太史慈志向遠大,很想創立一番事業,可惜英年早逝,太史慈去世時只有41歲。
《三國志 太史慈傳》: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這是太史慈的外貌描寫,身高七尺七寸,約合現在的一米七八,長著很漂亮的鬍鬚,手臂像猿一樣善於射箭,而且箭不虛發,百發百中,這是太史慈的射術高明,射術跟呂布有得一比。
不僅如此,太史慈還是三國中少有的有勇有謀的猛將。
太史慈曾經單騎突圍數千黃巾軍,向劉備搬援兵救孔融,但他的突圍不是硬拼,而是使用了計謀,先是連續幾天在城牆下射箭,麻痺黃巾軍,然後乘黃巾軍放鬆警惕,突然突圍,而且是一個衝過黃巾軍。
使用計謀說明太史慈有謀,一個人突圍數千黃巾軍說明太史慈有勇,但太史慈的勇猛還不僅僅與此。
太史慈投靠劉繇後擔任偵察隊長,有次帶著個小卒偶遇孫策帶著十三個人,其中有黃蓋、韓當等猛將,太史慈不但不退,而且還與孫策打成了平手,要知道孫策橫行江東無故手,太史慈能與孫策打成平手,就是與孫策能力相當。
太史慈雖有勇有謀,可是前半生未遇明主,又沒有資本獨立一方,協助孔融解北海之圍後,並沒有跟隨孔融,況且孔融也不是成大事之人,只是個文人,太史慈離開孔融就回家了。
幾年以後,太史慈南下揚州投靠同鄉揚州刺史劉繇後,憑太史慈的能力卻得不到劉繇的重用,只在劉繇手下當了個偵察小隊長。
劉繇被孫策擊敗後,太史慈曾經獨自帶著一幫人依託城池,佔山為王,只可惜勢力太小,後被孫策擊敗便投靠了孫策,這個時候太史慈已經30歲了。
太史慈投靠孫策後,被孫策安排在江東西部的建昌及海昏等地抵禦劉表的侄子劉磐,劉磐算是當時劉表部下最驍勇的將領,手下還有黃忠等將領,自此太史慈就成為孫策手下鎮守一方的大將。
為什麼之後太史慈沒什麼作為呢?
這是由東吳當時的戰略決定的。孫策是江東領導人,主要負責開疆拓土,但孫策也沒有三頭六臂,總得需要有獨當一面的大將替他鎮守各地,所以開疆拓土等出盡風頭的事,都是孫策自已做的。
所以鎮守邊疆這樣默默無聞的事就是太史慈這樣的將領來負責,鎮東邊疆能有什麼大事呢?就算偶有衝突,那級別也不高,不太被載入史冊。
別說太史慈,就連周瑜這樣的人,大多數時侯也是鎮守地方,跟太史慈類似,要不是後來的赤壁大戰,周瑜並不一定比太史慈有名。
太史慈沒有什麼作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活得太短。
太史慈公元206年就去世了,沒能活到赤壁之戰,如果太史慈多活三年,參與赤壁之戰的話,太史慈肯定就會有作為了,有可能就是太史慈與周瑜共破曹操大軍,名揚青史。
-
5 # 密探零零發
歷史上的太史慈可不是一個無名小卒,他的武力值不亞於江東小霸王孫策,更是北海救孔融,一人一騎在萬千敵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就這樣一個猛人武力值爆表,然而在他投奔孫策後,卻變得默默無聞。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太史慈,東漢末年的名將,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他不僅人長得帥,跟關羽一樣都有一個帥氣的大鬍子,而且他弓馬熟練,箭法精良,是個神射手,武力高強。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太史慈:“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太史慈本與北海的孔融沒有什麼瓜葛,只是孔融仰慕太史慈的氣節,就贈予太史慈的母親重禮。後來,在孔融被黃巾軍圍城後,無人敢出城求援,太史慈挺身而出,一人一騎在萬千敵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求助於劉備,最後在劉備的救援下,救了孔融一命。
隨後,太史慈離開了遼東,投奔了自己的同鄉揚州刺史劉繇。恰逢此時,江東小霸王孫策來攻擊劉繇。劉繇派太史慈去偵查敵情,恰恰遇到了孫策與手下大將十三人。雖然當時太史慈身邊只有一個小兵跟隨,但是他不退而進,與江東小霸王孫策大戰三百回合,最後勝負未分,在雙方大軍趕來後,各自退去。
據《三國志 太史慈》傳記載:“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根據這個記載,可知當時太史慈可是遇到孫策以及其手下韓當、黃蓋等大將,卻沒有絲毫的膽怯,並且與孫策大戰而不分勝負,可見太史慈有多猛。
後來,劉繇戰敗,太史慈護送劉繇逃跑,他自己進駐涇縣,抵禦孫策,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孫策生擒。之後,太史慈向孫策投降,兩人一起執劍走天涯。接下來,按理說像太史慈這樣的猛人必將大放異彩才對。然而,事實是他卻默默無聞。據史料記載,他投降孫策後,被任命為昌都尉,兼治海昏,令劉表的從子劉磐不敢進犯。其次,就是有一次太史慈跟隨孫策平叛,一箭將城樓上辱罵孫策的小兵的手給釘在了城樓上的柱子。不久之後,在公元206年,太史慈英年早逝,終年41歲。
關於太史慈投奔孫策後,之所以默默無聞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孫策太強悍了,根本不給別人機會。江東小霸王孫策勇猛無敵,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了江東,根本不給別人機會,即使後來大名鼎鼎的周瑜、魯肅等人也在當時表現平平。而等太史慈投降孫策後,江東已經基本平定,太史慈只能跟著孫策打一打山賊這樣的二流部隊,根本就沒有太史慈表現的機會。這真是所謂的“英雄無用武之地”呀!
第二個原因是太史慈是個短命鬼,活得太短了。公元206年,41歲的太史慈英年早逝。如果他再活兩年,等到赤壁之戰爆發,想必像他這樣的猛人也必然像周瑜、黃蓋等人一樣在此戰中大放異彩。但終究是天命難違,他沒有熬過去,最終他錯過了這一場名垂千古的大戰。
也正是如此,太史慈在臨終前大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時也命也,最後太史慈在壯志未酬的遺憾中死去,可嘆可悲呀!
-
6 # 以史為鑑
太史慈在跟隨孫策之前,曾經於萬軍之中單騎突圍,尋找劉備來解救孔融。後來又有在神策亭單獨跟孫策大戰數百回合,甚至拿到了孫策的頭盔。
但是太史慈自從投奔孫策之後,卻很少有比較出名的戰績傳出,這是為何呢?
一、對手名氣不夠大太史慈的一生其實挺悲劇的,無論是跟著孔融還是跟著劉繇,太史慈只能凸顯個人的武勇,而不能帶領士兵顯示自己的才華。
孔融自己本身就是眼高手低,不然也不會被黃巾軍屢次圍困,第一次好在有太史慈幫助,讓劉備解圍。後面只能拋妻棄子逃亡了事。
而劉繇本身雖然是漢室宗親,面對孫策這樣的江東小霸王,手下有太史慈這樣的豪傑竟然不能用!當有人勸劉繇重用太史慈的時候,劉繇竟然說:如果我用了太史慈為將,恐怕許子將要笑話我的吧!
於是劉繇拿太史慈這樣的絕世名將當偵察兵用。但就是這樣,太史慈都幾乎活捉了孫策。
後來劉繇敗亡,孫策重用太史慈。太史慈才真正得以彰顯自己的才華。
我們看到,太史慈之前的經歷中,有劉備、孔融、劉繇、孫策這樣的英雄人物,雖然太史慈沒有權力,但是一點小事蹟都搞的人盡皆知。
但是太史慈投靠孫策後,遇到的對手不是宗賊就是山賊,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有,就算太史慈立下赫赫戰功,沒有一個有名的對手,連帶著太史慈的戰績也不為人所知。
二、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太史慈投靠孫策之後,雖然孫策立即任命太史慈為帳下都督,拜折衝中郎將。要知道跟著孫堅起兵的第一大將程普這時候也不過是蕩寇中郎將!韓當、蔣欽等人還只是個校尉。可見孫策對太史慈的重用。
而太史慈也不負眾望,先是用兩個月的時間收復劉繇舊部數萬人來投奔孫策,徹底平定了劉繇殘餘勢力。
然後因為江東未平,孫策需要自己衝鋒陷陣,開疆闢土。當時孫策的對手都是東吳各地的宗賊、山賊、越民等,雖然沒有啥名將,但是比較難纏。而荊州和東吳交接的建昌、海昏等地經常受到劉表從子劉磐的進攻。劉磐雖然不是劉表親兒子,但是三國志中記載劉磐十分驍勇,是荊州眾將中少有的以“驍勇”形容的武將。
於是孫策把自己的鐵桿親信任命為各地太守,一方面治理地方,一方面平定叛亂。
在各地太守中,孫策自己任命自己為東吳最重要的會稽太守,舅舅吳景為丹楊太守,堂哥孫賁為豫章太守;堂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基本上都是自家親戚。
而對抗荊州劉磐的重任,孫權就把他交給了太史慈。孫策任命太史慈為建昌督尉,並且全權負責管理海昏、建昌六個縣的將領和士兵抵禦劉磐。
話說太史慈果然厲害,自從太史慈去了建昌後,劉磐竟然再也沒有機會前來騷擾東吳了。三國志記載:劉磐絕跡不復為寇。
俗話說得好: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太史慈雖然不知道在建昌都做了哪些貢獻,但是從上任前劉磐屢次為禍,到太史慈上任後,劉磐壓根不敢來,可見其水平。
三、恨不能向天再借五年時光正當太史慈打算大放光彩時,孫策竟然被暗殺了。年輕的孫權繼位後,首要問題自然是鞏固孫吳根據地。於是孫權就把前來服喪的周瑜留在東吳。
因為除了太史慈,沒幾個人能抵擋劉磐,於是孫權就把對付劉磐以及荊州的軍政大權都給了太史慈。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但是可惜的是,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的時候竟然病逝了。據吳書記載,太史慈在臨死前嘆息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啊!太史慈死後,孫權也是非常痛惜悼念。
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覺得太史慈去世太早,這樣一員好漢竟然沒能趕得上赤壁之戰。於是大筆一揮,給太史慈加上幾年壽命。
讓太史慈趕上了赤壁大戰,甚至還趕上了合肥大戰。
《三國演義》中,在赤壁之戰前,太史慈還在群英會上為周瑜擔任監酒官,於赤壁戰中則負責繞到曹軍背後,斷絕來自合肥的曹軍援兵。在合肥之戰一役中,太史慈還大戰魏將張遼,最後死於亂箭之下。
可以說羅貫中對於早早去世,沒有趕上後面大戰的太史慈也是極為偏愛的了,乾脆就在小說裡讓太史慈大顯威風,最後馬革裹屍,也算是順了太史慈臨終前的嘆息之意。
但是太史慈真的要是活到赤壁之戰時,其地位肯定和周瑜比肩,而不會是周瑜的一個監酒官。
要知道太史慈投降孫策時,孫策是明確承諾:“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這是很明顯是把太史慈當做合作伙伴來看待的,而不是普通的下屬。
三國志的排名也說明了這一點。太史慈、劉繇、士燮三人的傳記在一起,並且排名吳書第四。僅次於孫堅孫策、孫權、三嗣主等東吳領袖的傳記。
而劉繇、士燮則都是一方諸侯,後來雖然或敗或降,但是遠比其他人地位要高,而太史慈和他二人並列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要知道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傳記才是吳書第九;而所謂的江東十二虎臣程普、黃蓋等人的傳記則是十二個人擠在一個傳記裡排名第十。看出差距來了吧。
回覆列表
太史慈身居高位卻沒有作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因為他所投奔的人沒有重用,第二就是因為他死得太早了。
太史慈在投靠孫策之前聲名遠揚是因為他當時所投奔的人並沒有重用他,根本就不給他可以上戰場的機會,所以太史慈只能夠被迫以一個人的勇猛聞名天下。像他自己一個人突圍救孔融還有神亭嶺大戰孫策的事蹟,其實都是因為不被劉繇重視的結果。
當時有部下勸說劉繇重用太史慈,結果劉繇說他根本就是草根人物,重用他的話要被別人笑話。就這樣不會重用賢才的首領,當然會很快就滅亡了。
當太史慈投靠孫策之後,被孫策重用了,他有著比常人高出許多的地位,用現在的話說,完全就是孫策的合夥人了。但是非常的不幸,太史慈和孫策一樣都死得太早了。當時孫策是非常有能力的英雄,在還沒有做出一番成績的時候,忽略了自身的安全問題,被刺客暗殺了。孫策死後孫權看重太史慈的潛能,所以他把財政大權都交給了太史慈。但是還沒有大幹幾年,就病逝了。
所以說太史慈的一生也是非常可惜的,有才能卻不被重用,好不容易遇到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結果因為身體的原因沒有一番大作為,實在是令人可惜。假如說他遇到不一樣的歷史局勢,或者說可以提早遇見那個欣賞他能力的人,那麼以他的才能必定可以有一番作為,在歷史上也會出現一位有名的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