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度揭秘
-
2 # 龍之奮鬥990
宋特別重視儒家思想,大力推行排佛運動。而遼金利用佛教統治社會,北方百姓變得越來越愚昧無知,甚至是六親不認。
-
3 # 眾裡尋TA千百度
說一個比喻:蒙古共和國內有蒙人來華探訪他們大群已易姓的老鄉,看到大清國的遺民受了影視劇吹揍正想改回滿姓穿旗服,遂公開揚言:
《元代除了是蒙族政權這點外,它的正統性與清代和滿洲國相比到底如何?》
思路清晰的人,一看這問題,可看出題問本身已顯示著答案吧?!
-
4 # 史海尋蹤
先來看下正統一詞的出處和含義。出自《春秋》,指法統、道統、禮儀之統,意即以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
這下就明瞭清楚了,《春秋》是孔子寫的,正統的定義打周朝時就已經定下來了。
正統在思想文化的意義要遠大於在武力上“尊先王,法五帝”就已經定了正統的起源,有兩層意思,效法上古五帝,這是源頭還要尊先王,通俗些就是尊“祖制”,這裡面有一脈相傳的意思。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當然要以周朝為正,而且儒學成了後來歷代的國學。這一點雖然很多朋友對儒學意見很大,但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畢竟儒學對於穩固統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到秦時,雖有波折,但秦朝仍然是沿襲傳承下來的正統。
到了漢朝,更加明確了。所有漢朝疆域中的民眾,統一稱作“漢人”,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進一步烙刻成漢民族的符號。雖然不乏糟粕,但也具有正能量,“忠孝仁義禮智信”總不能否認吧?因此說“國學”就是“漢學”。
雖然此後的中華屢生變故,遵循漢學,以儒理國治民,獲得了由上而下的一致認同。漢民族成為中華主體民族,“行漢制”就成為衡量是否正統的標準了。
那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政權,都推行漢制,宣揚漢文化呢?歷史上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便大力推行過漢制,同時期的南朝也是如此。這就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是哪方推行的更為深刻,還有一個要素是傳承和沿襲。如果之前的西晉是代漢的正統,因亂南渡的東晉具備這個要素,而且在推行的全面性和深度上,也是高於北魏的。
遼金宋對峙時期亦同理於南北朝唐朝後經歷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繼承者是北周,而宋正是北周的衣缽傳人。
遼由947年契丹建立,隨後960年北宋建立。遼朝雖也推行漢制,但只是限於漢人地區。遼分為南院、北院分治,北方仍推行契丹制度。喬峰就曾擔任過遼國“南院大王”。而後來的金朝,在這方面遠遜遼朝。
再者,無論遼、金,對於兩宋,都不具備正統的傳承要素。因此在遼金宋時期,雖然遼金地域廣大,武力強盛,老被欺負的兩宋仍然是一脈相承的“正統”。
-
5 # 善發歷史說說說宋代傳承的正統性
如果我們從正統性的歷史追溯來說,北宋繼承了後周的正統性,而後周的正統則來源自後漢,後漢繼承後晉,後晉又繼承後唐,後唐替代後梁(也可以說後唐的正統性直接來源於唐朝,當時還是唐朝所封的晉王李克用在朱溫篡唐後,還繼續堅持延用唐朝的“天祐”年號並和後梁不斷開展對抗,他的兒子李存勖終於在923年滅梁重新建“唐”,史稱後唐),而後梁的傳承則來自於唐朝,唐朝作為大一統國家是五代所有正統性的根源。
五代和北、南宋的傳承公元907年二月,唐哀帝下詔禪位於朱溫,朱溫表面推辭,但是經過百官和藩鎮們的紛紛上表,再經過一番假惺惺的辭讓之後,朱溫在四月接受唐帝的禪讓,稱帝,建國號大梁,改年號開平,唐朝的正統性傳承到了後梁手上。
後梁建國十七年,傳承三位皇帝,於公元923年為後唐所滅。
後唐滅後梁之後,建國十四年,傳承四位皇帝,於公元936年為後晉所滅。
後晉建國十一年,傳承兩位皇帝,於公元946年被契丹所滅,期間契丹曾短暫佔領中原,中原各地紛紛起義反抗契丹,契丹被迫退出中原北返。
當契丹大軍殺入開封時,時任後晉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於公元94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後漢。契丹退出中原之後,後漢繼承了後晉的領土,繼續統治中原。後漢傳承兩位皇帝建國四年,公元951年,後漢大將郭威起兵滅後漢,稱帝建立後周。
後周建國十年,共傳三位皇帝,於公元960年為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所代,趙匡胤陳橋兵變被擁立為皇帝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五代歷經五十三年,雖然當時原唐朝版圖境內大大小小建立了近十個割據政權,都表面上臣屬於中原的五代政府,五代不管怎麼更替,都是當時中原地區的合法統治者,是具有正統性的政權。
北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代後周後,至公元1127年金兵殺入汴梁,擄走徽、欽二帝,共傳承九位皇帝,建國一百六十八年。
北宋康王趙構於公元1127年在當時的南京陪都(河南商丘)繼承帝位,由於偏安一隅,史稱南宋。由此正統性傳承到南宋手中,南宋共傳九帝,建國一百五十三年,後被蒙元所滅。
回覆列表
還是乾隆的看法比較周全:要麼你就佔了整個中國(這裡中國做地理名詞解釋),無論什麼出身,你都是正統,比如元朝;要麼你就從擁有正統的前朝搶過來正統,無論你多麼偏安,你還是正統,比如南宋。遼金西夏尷尬就尷尬在這裡了,它們既不夠強到真的佔領整個中國,也沒有前朝的正統授權。
首先正統的定義是什麼?是誰的拳頭大,就是正統嗎?或者是誰佔了中原誰是正統嗎?如果答案是的話,那可以得出很荒謬的結論,日本侵略軍是正統,因為他們在抗戰時是武力最強,還佔有了北京,上海,中原等地。那什麼是正統,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正統,日本有日本的正統,中國有中國的正統。中國的正統是自周、春秋,戰國,秦漢以來的血緣,文化文明以及對這個文明和血緣的認同。簡單點說是不是認可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不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
金在中國的歷史只有短短的89年,金最後是被宋滅掉了。金是漁獵民族女真人為主體的猛安謀剋制為根本,核心的團隊來自北韓半島的,半奴隸制的殖民中原的國家。不同於漢語,殖民帝國金有自己的文字。從血緣文明哪個方面都和華夏相去甚遠。更何況,在這個殖民帝國,不僅從遷入非中華系大量女真人口入中原,更是把大多數中原漢人當作奴隸置於女真人之下。在金滅亡的時候,金女真人被蒙元大量XX了,作為民族已經不存在了。而宋,則是華夏文明的巔峰,不僅在文學在有宋詞有資治通鑑,有三蘇、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有岳飛、楊繼業、文天祥這樣的民族之魂,宋的主體民族是華夏民族,血脈延續至今,文化影響流傳至今,在中國語文教科書上,宋的文學都是古文中最重要的篇章。
中國的正統需要別國的人來說?古人的視野本來就是管中窺豹,雖然搓宋很垃圾,但從文化傳承來說傳承的還是由宋流傳的,唐宋元明清才是一脈相承。外華人不瞭解也就罷了,對於華人來說這已經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了,我們又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一樣,只能從別國的史料發現自家歷史。
我覺得兩宋時期中亞,西亞的國家一直把北方政權(遼金)當場東方代表。不同於漢唐,挫宋沒有西域的疆土,貌似沒有控制過河西走廊(可能記錯),以至於陸上貿易過不去,只能透過海運,或者交易給北方政權的商人,然後由他們帶到西邊,所以中亞以及其西邊的政權和文明基本只能接觸到這幾個北方政權,以至於有些至今還把中國叫契丹。
明代制度初期受蒙元影響大,但自洪武時期開始就逐步向兩宋靠攏,明代一省制、行省制,在朱元璋時代就已廢除。一省制連同宰相制度一併廢除,皇帝直領六部。行省制廢除,改設三司制,所謂的“省”只是承宣布政使司的俗稱。明成祖時期內遷邊塞藩王並解除藩王兵權,使得效仿元朝宗王出鎮制的藩王制度也名存實亡。明初衛所軍制初期效仿唐初府兵制,但自永樂起,就逐步向唐朝中後期及兩宋的募兵制轉型。明朝的以科舉為主要選官方式的人才選拔機制則完全繼承自兩宋,甚至比兩宋更進一步。兩宋科舉官員是朝堂中堅力量,但以恩蔭入仕的官員從人數上看要比科舉入仕的官員多,而明代科舉入仕的官員無論是重要性,還是人數都占主導地位。
明朝的經濟管理方式獨具一格,既不是蒙元的包稅制,也沒有像兩宋一樣無所不用其極的與民爭利。明朝的思想文化則絕對繼承兩宋,以兩宋程朱理學為官方意識形態。後期王陽明的心學,則承自南宋陸九淵,一般習慣稱之為“陸王心學”。明朝效仿蒙元的按職業劃分的戶籍管理制度歷來飽受詬病,但明朝的戶籍制度同樣獨具特色——各種戶籍均可參加科舉考試。民戶、匠戶、軍戶這三大類戶籍如果按照戶均比例計算,所出進士匠戶第一、軍戶第二、民戶第三。總的來說,明朝政治軍事制度在建立初期受蒙元影響較大,但實踐過程中迅速向唐中後期到兩宋的軍政制度(唐初受鮮卑影響較大,府兵制即來源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轉型。根本原因在於唐宋明具為漢族王朝,少數民族王朝所採用的很多制度在漢族王朝會水土不服。
兩宋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只有西夏建國前的幾十年控制對西域的通道,影響力是遠遠不夠的。並且西方並不知道中原的的概念,只知道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政權都是”東方政權”,所以誰跟他們交流多肯定認誰做自己心目中的“東方代表”。關於契丹的問題,他們不止控制過中國華北和東北,金時期一支契丹逃到如今新疆和旁邊幾個斯坦那邊建立西遼,壓著當地中亞國家打了幾十年肯定給他們樹立了“東方來的征服者”的印象。最後關於中亞人到中原。我覺得很少,畢竟沒什麼人願意走水路。走陸路的估計聽完遼夏金吹完牛逼就回去,根本不會給宋朝好印象。
任何東西一旦涉及到民族團結,那就有的好做文章了。就跟現在美國把華盛頓重新定義成奴隸主一樣,岳飛也可以不是民族英雄,這種對史學的推倒和再定義,意味著浩大的工程,意味著大把的課題和經費,是很受人歡迎的。更何況,作為一名遼金夏史的學者,當然要對宋朝正統論大加批評,不然自己的課題意義在哪裡?說前人獨尊漢族王朝是不客觀,當下某些學者,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那一批學者,又何嘗不是獨尊“民族團結”?只要體現了團結,涉及到了少數民族,就是好的;如果只涉及漢族,就是沒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