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振龍發聵
-
2 # 壹斐說電影
望春風,看到書名就不由自主讓人想起崔護的那句千古名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什麼東西需要“望”呢?
中國古典文學系統中,遊子望鄉,思婦望夫,阿嬌長門望幸,失意臣子望闕憑欄,所“望”者,所不可得者。
我朝東邊望了望。 我朝南邊望了望。 我朝西邊望了望。 我朝北邊望了望。 只有春風在那裡吹著。人們把春風看作一年四季開始的徵兆,是一切希望的開始。政治宣傳文章裡“改革的春風迴盪大地”,政府的關懷“如春風”,暖洋洋的春風吹來,你覺得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格非為我們呈現的,是祠堂被夷為平地,村莊斷垣頹壁,人去樓荒“蕩然不存一物,惟兔葵,燕麥要動於春風。”看著他筆下的鄉村,數不清的燕子找不到做窩的地方,密集棲息於枯樹之巔,喳喳地叫著,盤旋不去,黍離之悲油然而生。
“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中國的當代作家們大多懷著一顆眷戀鄉土的心,回望過去,他們老淚縱橫,面向未來,他們迷惘沉重。格非筆下的江南村落“儒裡趙村”的興頹盛衰過往,折射的是當代中國鄉村城鎮化過程中被忽視的聲音,但是他用一種為家鄉作傳的筆調,只是淡淡地勾勒,講述,如同四平八穩的縣誌年鑑,而甚少抒情和大段議論來代替讀者自身的思考。
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審視“鄉村”這個話題呢?尤其是我們的視角關注下的鄉村,更多的集中於江南的煙雨村莊,而不是西北黃土地那樣粗獷彪悍的輪廓。格非的筆下,時光的綿綿細雨,從上世紀5,60年代的嘈雜田埂,一直落到21時間上半葉的如今,在細碎零散如豆子般的語言敘述中,我們耐下心來一一咀嚼,終於在某一刻反應過來,悲從中來。
在傳統現實作家們的筆下啊,6070年代的那場動盪浩劫是悲慘殘酷的,而在格非的筆下,一切似乎都對這個江南鄉村影響不是很大,雖然全書中政治隱喻不少,也有革委會這種時代烙印明顯的機構架設,但是政治的大潮對鄉村的影響更多隻是形式上的,趙孟舒的“遺老情懷”,妓女王曼卿的“知音”窈窕,甚至是前朝的特務,他鄉同性戀者的隱匿,算命先生的存在,一切在我們印象中,會被“破四舊”“打倒”的那些人,在那段歷史浩劫中似乎沒有多大的影響。這也構成了格非本書耐人尋味的地方。
政治大潮沒有從內部改變鄉村的結構,人性和社會道德遺風仍存,撫養失恤的孤兒,同仇敵愾外御其辱的兩次村民自治,都體現了這個村莊植根於骨子中的傳統儒家思想氛圍,尤其在趙孟舒的因為拉屎在身上而不堪受辱而自盡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人的氣節餘脈。我們不能忽視在鄉村,至少在江南的鄉村中,傳統宗族氛圍下對於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還是保留很多的。當然,人性的貪小便宜,附著於農民階級本身的一些短視淺薄等小毛病依舊不可否認,在書中的多處細節的勾勒也數見不鮮。格非的功力也在此體現,對於政治大環境的淡化處理,呈現的鄉村面容真實而有深度,不再是傳統官宣中空洞的“淳樸善良,老實巴交”,帶著生動的煙火氣。
如果說對於過去的回望和刻畫代表著格非對於“為家鄉立傳著書”的想法,那麼當他把目光轉向改開後的現實大潮後的描寫,則體現出他對於現實的獨到思考。除了千篇一律的工業化城鎮化下人性的淪喪和環境的汙染,格非對於城市化力量的思考格外精闢。政治變革僅僅格式化改變了鄉村的權力格局,傳統的儒家風氣和宗族傳承幾乎還保留了許多,於是,人性中的善保留了許多,村民們百家飯撫養的趙德正,梅芳對於孤兒“新生”的撫養,對於宿敵趙德正”通風報信“的提醒,以及對各種身份村中人的別樣寬容顯得尤為打動人。
但是政治力量沒有改變的鄉村氛圍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不堪一擊,人心迅速地紛離淪喪,成為經濟的附庸。村民逃離遠離鄉村,故鄉在一日日死去,在兩種力量對鄉村的侵襲對比下,無聲的批判力度孰輕孰重,可想而知。
望到了春風又如何,就像格非自己在書中寫的”故鄉的死亡不是突然發生的。故鄉每天都在死去。”房屋的拆遷是鄉村形體上的死亡,道德人心的淪喪是精神的死亡,即使有格非最後善念發動,給了些許烏托邦似的希望,讓春琴,“我”,還有龍英等年邁的村民再次團聚在家鄉的故土廢墟上,但是我們無法忽略,缺乏了生命力和代際傳承下的迴光返照,鄉村,文化,註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徹底死亡。所有的喘息和短暫的寧靜,只是命運和時代悲憫下微不足道的小小停頓。
格非的家鄉,他用一本書去記述它的盛衰與死去,但是更多的鄉村,江南的村落,卻在時代車輪的快速碾壓中悄無聲息地湮滅,無人問津,也沒有那麼多的幸運有人寫下一曲悲傷的輓歌。
我突然想起古龍《白玉老虎》裡的那段話:
夕陽最美時,也總是將近黃昏。世上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子的,尤其是一些特別輝煌美好的事。所以你不必傷感,也不用惋惜,縱然到江湖去趕上了春,也不必留住它。因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事你留也留不住。你一定要先學會忍受它的無情,才會懂得享受它的溫柔。我們追到了細雨綿綿的江南,追到了記憶盡頭和深處,我們也留不住它。鄉村在不可逆轉地死去,衰亡。我們望盡春風,四下荒蕪,人面早已不知何處去。
-
3 # 記憶中的照片
《望春風》是我讀得最慢的一本小說,就怕丟了哪一個細節,自己沒看到,說怎麼評價,自己拙劣的文筆來談談。
在外漂流久了,鄉愁是很多人淺藏在大腦記憶,那鄉村也成了很多作家筆下的主題,而在《望春風》這本小說中,依託時代的發展,依託父親和母親的主線,引導讀者對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好奇心,讓讀者跟著章節的發展不斷梳理和猜測,直到小說文末,村莊復甦的描繪讓大家都覺得煥然一新。
小說人物飽滿。《望春風》並不是以情節取勝的小說,書中人物樸實,是我們身邊如螻蟻般的小人物,對身為讀者的我們充滿了親切感和真實感,構成了一個鄉村變遷史,小說作者用敘事交流的方式刻畫出各式各樣的人物,例如爭權奪利的梅芳、儒裡趙村有份量的高定國、高定幫兩兄弟,以及在人倫道德面前倖存的我與春琴。
結構亂中有序。大多鄉村小說有個通病,多為文藝小說,可看看《望春風》,作者用一個個的小人物牽起了小說故事主線。用前200頁去講述一個個瑣脆的鄰里故事,似乎這一切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後200頁用抽絲剝繭的方式讓一個個秘密暴露出來,似乎沒有聯絡,似乎又有聯絡,讓故事對應完整。
我是個在異鄉漂流了三年的人,也生活在農村,讀到這本小說,似乎在追著自己的青春記憶,願一切都好!
回覆列表
《望春風》
是一部由格非所著微的縮五十年時代變遷的小說,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望春風》是格非獲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長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學創作精華的成熟之作。
《望春風》具有微縮中國鄉村當代史的意義,在創作過程中備受文壇、媒體和讀者矚目。
儒裡趙村,江南一座簡樸而風景如畫的鄉村,號稱祖先是世代簪纓的高門望族。在這裡,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歲月中維持完整,時代變遷中悄然離析。小說刻寫家鄉的村莊逐漸衍變的複雜過程,透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並展現它可能的未來。1958—2007,微縮五十年時代變遷,演繹幽微處世情人性。“中國最美的書”設計者陸智昌傾情擔綱設計。
對於每一個華人來說,鄉村是無可迴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風》完成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返鄉之旅,以回到“過去”來看“當下”的觀念,餘韻悠長、值得咀嚼的歷史片段,置於時代長河背景的“桃花源”氣象,如“清明上河圖”般娓娓道來的手卷寫法,描繪鄉土中國的活色生香,發見普通人的高貴品質,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間永恆。
“江南三部曲”寫江南,《望春風》則是對江南故事最為專注、集中和徹底的表達。相對於“江南三部曲”,《望春風》更接地氣,更加沉穩,更有溫度,更多地關注時代洪流下鄉村的人情之美。在對歷史的沉思中,用宏闊又精緻的結構,以及極為老辣純熟的文字,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鄉村作了告別。同時,為讀者開啟一個小小的山口,“彷彿若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