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求圖55
呵呵,事實擺了眼前都過去千年了,還在執迷不悟!
有錢,宋神宗還能沒錢發紅包嗎?有錢何必啟用王安石變法?錢再多也不夠賠款的;
兵力強大,還能打敗仗嗎?不打敗仗怎麼會賠款乞和;
不弱,怎麼會滅亡!
-
3 # 吳鉤的鉤沉
這個問題的陳述部分:“北宋不是多麼弱,當時有錢,有兵。為何一旦首都被破,便滅亡了呢?”這麼說其實是存在誤導性的。所謂北宋滅亡,或者說,南北宋之分,只是後人敘述歷史時的習慣說法,但歷史上真實的兩宋是一個整體,國祚是延續的。首都東京被金兵攻破,乃至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被俘虜,金國還給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張邦昌的偽楚,但我們還是不能說宋朝滅亡了,因為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不久又在南京宣佈繼位,隨後朝廷南遷,宋祚還是延續了下來。不過出於歷史分期的習慣,我們還是將靖康年間宋徽宗與宋欽宗被俘視為北宋的滅亡,將康王趙構建立的小朝廷稱為南宋。
北宋滅亡,跟其軍力不濟、金國太強悍有關,也跟宋徽宗的聯金滅遼戰略有關。事實證明,聯金滅遼是宋王朝自毀長城。在宋金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金兵大敗遼兵,而宋軍一接觸到遼兵,則幾乎潰不成軍,兵不能戰的致命問題徹底暴露在金人眼皮底下,所以金人坦率地告訴宋人:“貴朝(宋朝)兵將與亡遼士馬優劣可見,亡遼與本朝士馬勝負明知”。
在發現了宋朝的致命弱點之後,金國便生出揮鞭南下、牧馬中原的野心,並於宣和七年(1125),尋了一個藉口,派遣大將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統率大軍,從東西兩路南下伐宋。由於遼國已亡,宋朝北境失去屏障,再不能阻擋金兵鐵騎。錢再多也沒有什麼屁用。
金兵第一次攻宋,其實並未能破宋朝京師東京,不久便班師北歸。但在靖康元年(1126),金國又再次派遣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統率大軍攻宋,來勢更為兇猛。這一次,金兵破了開封城,以要挾宋徽宗、宋欽宗至金營談判的方式,俘虜了兩帝,又立張邦昌為新君。後人認為,北宋至此覆滅。
-
4 # 朝文社
如果說好些朝代的亡國之君,都可以說是替前人背鍋,那麼北宋的滅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責任,都應該歸給一人:北宋倒數第二位皇帝,淪為俘虜的亡國之君趙佶!
他的毛病,正如元朝宰相脫脫的評價: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也就是啥都會,就是不能做皇帝。
只要設想一下,一個天馬行空的藝術大師,突然成了一家企業的老闆,宋徽宗執政的恐怖後果,基本就可以想象。在他登基以前,他接盤的是哥哥宋哲宗留下的好家業:儲備豐厚的國庫,強大的軍隊,正是大展拳腳的時候,可是他登基後,卻是不停亂出拳,無論內政外交,想起一出是一出,看似強大的北宋,也就被折騰的雞飛狗跳。
也正是以這種心態,他才做出了堪稱最為腦殘的“聯金滅遼”戰略,令北宋在西線戰爭眼看全功的好局面下,自己白白扔掉了好局,招來了金軍的大規模入侵!開封的告急聲裡,惹出大禍的宋徽宗,也狼狽交出了皇位,變成了太上皇。
如果說這個禍端,是宋徽宗的責任,那麼最後的滅亡,鍋更不止他一人,確切說,是北宋此時朝堂上,蠢材扎堆的政治環境!
經過宋徽宗二十多年的荒唐執政,大宋官場上,上演的是恐怖的逆淘汰場面,真正能在朝堂裡吃的開的,除了居心叵測的奸臣,就是高分低能的忠臣,大宋王朝的國家命運,基本就掌握在這兩種人手裡。金軍入侵的大難裡,雖說宋徽宗狼狽下課,但要敢說北宋就此沒救?恐怕更是過分,此時大宋還有精銳的西軍,還有完整的朝廷建制,完全有實力扛過災難。
但是北宋低下的行政水平,卻把這個好局徹底葬送。首先是決定戰局的太原之戰,北宋在太原已經牽制住金軍,眼看就可以按照計劃殲滅敵人的情況下,遭到了樞密使許翰的瞎指揮,种師中的宋軍在補給都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就急匆匆上了戰場,以至於全軍覆沒。原本安全的開封一下到了危急時刻。而在金軍圍困開封的艱難時刻裡,北宋重臣何慄,卻輕信騙子郭京的怪力亂神,滿以為跳大神請來的神兵能拯救江山,沒想到卻被金軍一個衝鋒,開封淪陷!
北宋百年繁華,就在這群昏君爛臣的前後瞎指揮中,變成了悲慘的血海!
-
5 # 聲影蟲蟲
一個國家如何滅亡早在它建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這句話用在北宋身上是再合適也沒有了。唐朝亡於藩鎮,所以北宋在建立之初就刻意的貶抑武人、推崇文治。北宋設計的這套制度可以說是非常的成功,因為它成功的避免了武將的干政,但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北宋滅亡有三個原因:強中央弱地方的中央集權政策;先天稟賦不足;軍隊建設存在弊端
先說第一點,北宋的地方政府分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剛開始全國共有15路,後來增加到20多路。每一路有4個監司官,稱為帥、漕、憲、倉。帥是指安撫使,主管軍事;漕是指轉運使,主管財政;憲是指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倉是指提舉常平使,主管救恤。在這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轉運使,因為他負責要把地方的所有財政收入送往中央。在唐代的時候,地方收入一部分上交中央,一部分留在地方。可到了北宋,地方要把所有的財政收入都送到中央,自己是分文不留。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高度集中,財權也高度集中,這樣做可就害苦了地方政府。後來金兵南下,汴京城一失守,則全國土崩瓦解。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叛軍的軍力並不比金兵的差,即便唐朝兩京失守,可是地方郡縣財富雄厚,每一城內都存有幾年米糧,軍裝武器也都不缺,所以各地可以各自為戰,直至收復失地。可到了宋朝,中央一敗,則全國崩潰。
再說第二點,北宋開國的時候就已經是先天不足。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定都開封;無養馬之地;喪失燕雲十六州。
開封是黃河邊上的一塊平地,太行山以東又是一片草原,騎兵從北往南風馳電掣幾天之內就能到達黃河邊上,一旦渡過黃河,兵鋒可直指開封。那為什麼還要定都開封呢?因為當時中原地區連年戰亂,錢糧稅賦都要依靠南方經濟的支撐,而隋煬帝時期所挖的通濟渠只能到達開封,通往洛陽的汴渠早已損壞。如果要靠陸路運輸就更加的艱難,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宋太祖也知道定都開封的弊端,他當時說過,將來國家太平,國都還是要西遷的。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到北宋滅亡才不情不願的將都城遷到了臨安。
中國古代王朝要對抗遊牧民族,必須依靠騎兵,而要培養騎兵,又必須要有養馬地。中國的養馬地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東北的熱察一帶,一個是西北的甘涼河套一帶。但這兩處地方,一個在遼手裡,一個在西夏手中。所以這直接導致了宋朝無大規模騎兵可用的事實。
喪失養馬之地使北宋進無可用之兵,喪失燕雲十六州使北宋退無可守之險。燕雲十六州包括察哈爾、熱河、遼寧及山西河北一部分領土,是拱衛中國的北方藩籬。在北宋統一天下的程序中,有兩個國策,一是先打黃河北岸,先打服北漢和遼,那長江流域自然可以不攻自破。這個方案聽上去雖然積極進取,但風險很大。因為一旦戰敗,宋軍將面臨及其險惡的局勢,屆時北有遼軍順勢南下,南有唐軍趁機北上,而敗軍一潰千里又無險地可以防守,到時大宋的國本一定會被動搖。宋太祖採取了第二策,先打南方,把艱難的事留給了後世子孫。宋太宗即位後,先後兩次徵遼,不過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從此以後,燕雲十六州也就成了懸在北宋頭上的一柄利劍。
最後再說第三點,宋軍的軍隊建設。宋朝的軍隊分兩類,一是禁軍,一是廂軍。禁軍也就是中央軍,廂軍是地方軍。廂軍不需要上陣打仗,只在地方當勞役,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而各地的防守還是要由禁軍來完成,但禁軍是不準在一地長久駐留的,比如今年駐留河北的明年可能就要駐留山西,但當地的將官是不換的,這就是所謂的換兵不換將,這就使得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這是宋朝害怕武將擁兵自重,但這也讓在緊急狀況下軍隊的戰力難以發揮。宋朝在開國的時候已經存在地利上的缺陷,為了應付北面的遼人,宋朝不允許裁兵復員,兵是越養越多。《水滸傳》中說林沖是八十三萬禁軍教頭,實際上宋太祖在開國時軍隊只有20萬,到宋太宗時達到了66萬,再到宋仁宗時軍隊規模達到了125萬。而宋朝規定士兵不能輕易脫離軍隊,要一直服役到60歲為止。假設一個人從20歲一直服役到30歲,這10年是他的黃金時期,要是在幹下去,可能他的精神就要疲憊了,就算繼續留在軍中也很有可能會是一個兵油子。這樣的軍隊,規模再嚇人,也派不上用場。
像宋朝這樣國防條件如此惡劣的國家,守是守不住的,如果不積極進取,以攻代守,覆亡是意料之中的事。
回覆列表
北宋為何輕易滅亡?
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是歷史是較為繁盛的時期之一,無論從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有著輝煌一時的成效,尤其是文化,用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則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稱為為文化昌隆之世,絲毫不為過。那麼,這樣一個經濟上並不落後,文化上又如此繁榮的王朝,為何被金人數萬之眾、數年之間,就輕易滅亡了呢?
一、外交政策的多變。北宋的外交政策,實在是變化多端,不能有始有終。當時,環伺於中原的外族勢力主要有西北党項族建立的夏國、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和後來在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與西夏的交往,一直處於被動地被党項族左右的局面,西夏邊事一起,便打打和和,隨機而動,打則有勝有敗,和則輸錢送帛,被動的局面持續百年,被西夏牽著鼻子走,賠了夫人又折兵。與遼國也是,先是主動出擊,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常常落敗,本來在澶州之戰後,雙方締結“澶淵之盟”,邊境友好,互通商貿,但金國一強大,進攻遼國之時,卻落井下石,與金簽訂“海上之盟”,聯金滅遼,最後唇亡齒寒,引狼入室,自取其禍。
二、地方政策的弱化。北宋的軍事政策,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因害怕武夫亂國,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的兵權,又透過收精兵,將地方精銳收歸中央,中央再派通判到地方,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指揮權。同時,還收掉了地方的財政權。唐代以來,地方節度使不僅掌握著兵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所有賦稅收入全歸節度使掌控,偶爾向中央政府繳納部分,也不過是意思意思,稍事進貢而已。宋太祖時,朝廷開始將各州每年所收民租,除日常開支外,其他徵收的錢糧、布帛,全部收歸中央,後來的轉運使,就是專門負責此項工作。透過這三個手段,地方上就沒有了主動權。
三、軍事政策的僵化。在軍事上,北宋建立了樞密院三衙統兵制。三衙分別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樞官院相當於現在的總參機構。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的建立,將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中央任命將領領兵出征,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這樣安排,便將兵權收歸了中央即皇帝的手中。前線的行軍佈陣,往往要向樞密院和皇帝報告後,才能實施,但前線打仗,千里之遙,卻得聽從安坐於京城的皇帝的指揮,貽誤戰機肯定會成為常態。所以,北宋很多動輒調動數萬、十數萬軍隊的大規模戰爭,常常被遼軍或金軍一擊即潰,便是這個僵化的指揮體系的問題所致。
所以,北宋輕易被外族滅亡,不是沒有道理的,哪怕有楊家將、岳家將這樣強悍的軍事集團,哪怕有狄青、楊業、岳飛這樣的軍事天才和猛將,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