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常用了
-
2 # 那個人不錯
一個讓生命黯然神傷的時代
白堊紀(Cretaceous )是中生代中的最後一個紀,代表了地球歷史上從145MaB.P.到66MaB.P.的那段時期(國際年代地層表,2018)。“白堊系”是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到六千六百萬年前的那段時期中形成的地層,它又被進一步分為下白堊統和上白堊統,這套地層前後沉積了7700多萬年,是顯生宙中持續時代最長的一個紀。
名稱由來
1822年,比利時地質學家d"Halloy將巴黎盆地一段產白堊灰巖的地層的年代命名為“白堊紀”。白堊紀簡稱“K”,是德文“Kreidezeit”的縮寫。白堊灰巖沉積不僅出現在北半球的北歐(英國 —俄羅斯)和北美(得克薩斯)地區 ,也出現在南半球的澳洲西部,尤以英國多佛白色峭壁最為著名。
多佛白色峭壁
白堊灰巖大部分是由金黃色的單細胞顆石藻組成 ,由於受海平面控制 ,這種藻類骨骼所組成的鈣質軟泥沉積的海水深度一般不超過 200m。
顆石藻電鏡掃描圖
大溫室——極地的雨林
白堊紀被視為地球歷史時期溫室氣候的最佳範例之一,白堊紀中期的時候,溫室氣候達到了頂峰,當時地球上溫度梯度平緩,兩極地區沒有永久性的極地冰蓋,年平均氣溫超過14 ℃,海平面也要比現在高出100~200m據估計,當時大氣中的CO2濃度要比工業革命前高4至10倍。
如此溫暖的環境中,在環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生長著茂盛的森林,並形成了儲量可觀的煤層。
白堊紀時期全球海陸分佈(引自百度百科)
大滅絕——恐龍時代的結束
六千五百萬年前,在經歷了超級大陸裂解帶來的一系列海陸變遷和地殼運動之後,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這是對生活在白堊紀的眾多生靈的致命一擊。
小行星撞擊地球想象圖
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使生物由2866個屬減為1502個屬, 絕滅率達48%, 死亡的屬近半數, 而死亡的種達75%左右, 只有哺乳動物和少數的爬行動物 (如蛇、龜等) 得以倖免, 稱霸於地球的恐龍、菊石、雙殼類、六射珊瑚、大型底棲有孔蟲和超微浮游生物等一同趨於滅絕。
結語
白堊紀因白堊而得名,因物種大滅絕而揚名,一個“白”字之後,是無數生命凋零後的蒼涼。
回覆列表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是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的是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共約三分之一的科屬因此滅絕.其最大的影響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 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白堊紀 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巖,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
白堊紀是在BC6500萬年至6600萬年前結束,那時全地球的岩石層都含大量的銥。一般以為,那時有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在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留下一個大型隕石坑。這個隕石造成了大量生物滅絕,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關於這次滅絕,最通常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它質量達20000億噸,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從每小時6.5萬公里增加到7.2萬公里,合每秒20公里,這麼快的速度,大氣層根本無法減速。它進入大氣層,開始燃燒,溫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陽表面的100萬倍,它飛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當時的中國東海岸也能看見它。它5秒內就穿越了近地大氣層,爆炸威力相當於1億兆噸TNT當量。它撞擊了墨西哥灣淺水區,那裡的海水被蒸發,以每小時16萬公里的速度衝擊外太空。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形成了一片溫度高7800℃的雲層,5小時內,這片熱雲便包圍了地球,但卻難以消散,小行星還引發了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大量噴發,雲層厚幾千米,以至於Sunny不能穿透, 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十年之久,植物不能從Sunny中獲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
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於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Sunny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沒有了Sunny,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飢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倖免於難,在寒冷和飢餓中絕望地死去。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餘的食物勉強為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遵循陸地生態系統的滅絕規則,那麼像上龍這樣巨大的傢伙應該是最容易遭遇滅頂之災的,但事實上,上龍安然度過了發生在侏羅紀-白堊紀交界時期的那場大滅絕。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白堊紀中期滅絕事件中,它們再次挺過危機,幾乎未受到任何可見的衝擊,當時它們的模樣跟近1億年前的祖先幾乎一模一樣。作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上龍傲視了多次主要的滅絕事件。在侏羅紀的海洋中還有一種進化得很好的海洋動物——大眼魚龍。作為整個魚龍族群中最先進的成員,大眼魚龍擁有大大的眼睛、小小的牙齒和適合快速遊弋的體型,這些都是為適應在生態金字塔底部獵食小型獵物而進化出來的。然而,在侏羅紀末期,大眼魚龍卻滅絕了。更離奇的是,一些更原始的、以食物鏈中較高階的獵物為生的魚龍,比如保留著較大的牙齒、強壯的嘴巴和較長的身體的格蘭道魚龍,它們卻存活了下來並進入白堊紀早期。不過,比起上龍來,它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仍然低了太多。所以,當白堊紀中期的滅絕浪潮來襲時,所有殘留的魚龍都死絕了,而位於食物鏈頂層的上龍等海洋巨型動物們依舊穩坐泰山。
科學家發現,每一次大滅絕都會在“種群箱”中開啟一些“生態洞”,而這些“洞”則為那些在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的動物種群提供了擴大其多樣性的機會。例如暴龍的滅絕最終為獅子、老虎和熊開闢了道路。雖然海洋動物的滅絕規則和陸地相反,但滅絕照樣會開啟“洞”。那麼,在白堊紀中期,當所有的魚龍種群都滅絕後,剩下的海怪們會作何反應呢?在它們中間是否有其他爬行動物種群能充分利用因魚龍滅絕而留下的靠近生態金字塔底部的資源。
白堊紀末期似乎沒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動物,因為其雜食性特性,在此次事件中雜食性、食蟲性、以及食腐動物反而存活了下來,哺乳動物與鳥類藉由以昆蟲、蚯蚓、蝸牛…等動物為食,而這些動物則以死亡的植物與動物的死亡而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