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沉澱的理性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鉅鹿之戰前夕,宋義下令軍中說:“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其中“很如羊”的“很”,歷來有多種解釋。

    學者之一曰:《中華活頁文選》注“很,同‘狠’,羊性好鬥,故云‘很’。”《兩漢文學作品選》注:“很,同‘狠’。很如羊,是說如山羊那樣好鬥。”臺灣《中文大辭典》:“羊很,與‘羊狠’同,謂羊暴戾貪慾也。”《辭源》(修訂本):羊很狼貪是說“象羊和狼那樣兇狠貪婪。”但羊性溫和,並不兇狠。舊解不僅不符合事理,而且也是對字義的誤釋。

    學者之二曰:《說文解字》雲:“很,從彳,小步也。”“很,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由此可見,“羊很”,是從羊行步這個角度,來說明羊的性格特徵的。羊平時性情溫和,但使性子時脾氣也很倔,人牽它走就硬是不肯走。宋義用的正是“很”的此義,他警告項羽:如果象羊一樣性子執拗,不聽從命令,就要砍他的頭。

    學者之三曰:《光明日報》2013年7月29日國學版有楊繼剛先生《羊很狼貪》一文,說《史記·項羽本紀》“(宋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的“羊”字,應該讀作某字,是傳說中的一種野獸,狀如獅子,食虎豹及人。“很如羊”就是兇狠如同了。這就不僅改讀了“羊”字,而且改變了“很”的本義。

    有學者之四曰:“很”字之義,《說文》說得很清楚,就是“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也。從彳聲”。這裡三個解釋,義可相足。“盭”是乖違之義,就是違拗,彆扭,犟,對著幹,和“不聽從”“行難”是互為補充的。《說文》本身有“”字,雲:“牛很,不從引也。”就是用“很”字本義之例。至於“羊很狼貪”作為成語,其義為兇殘,則我以為其中的“羊很”可能是連類而及,已經虛化了。不必去找“羊”應該作什麼理解才能有兇殘的本性。

    竊以為,要正確解釋“很如羊”的意思,必須瞭解三點:

    其一,宋義是何許人也。宋義,故楚令尹。秦二世二年,楚懷王以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三年為項王所斬。據此,我們知道了宋義長期生活在楚國,還曾在楚國為官。

    其二,宋義說那番話針對何者。宋義主要是針對項羽說的狠話,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殘忍好鬥,有強烈的復仇意識。很如羊,也應該指代項羽的性格。項羽若是不聽命令,宋義就要砍他的頭。

    其三,羊的性格溫順與否。幾乎接觸過羊的人,都認為羊的性格溫順,個別人所說的羊很拗有倔脾氣、羊齒很鋒利啃樹皮很犀利云云,都不足以改變人們對羊的性格的固有看法。俗話說,兔子惹急了也咬人。如此,就能說明兔子兇狠好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有沒有一種脾氣倔、殘忍好鬥的羊呢?《西域餘聞》有一段話給出了答案。

    在瓜州的吐蕃之戰愈演愈烈之時,張說(曾任宰相失勢後下臺)向唐玄宗上鬥羊。誰都知道羊是溫順的動物,但是也有獰猛的種類,四川省就出產這種脾性激烈的鬥羊。張說由於腿腳不便未能親自拜見皇上,他讓兒子代為上表皇上。——使羊能言,必將曰“苦鬥不解,立有死者……”這是在諷喻朝政。唐玄宗心領神會,特意下賜絲綢和雜彩(綾絹)一千匹作為還禮。

    我們再梳理一下:宋義是楚華人。楚國其疆域從今四川省東端起,有今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的東北部、江西省的北部、安徽省的北部、陝西省的東南角、河南楚省的南邊、江蘇省的淮北中部,面積約為200萬平方公里,佔戰國七國總面積的1/4。四川產鬥羊,鬥羊脾性激烈,不聽話,好鬥。正因為宋義瞭解項羽與鬥羊的脾性相似,才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主要是威懾項羽。

    結論:很如羊,就是脾性激烈,不聽話,殘忍好鬥的意思。文中之羊特指四川產的鬥羊,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較為普遍存在的溫順的羊。此羊非彼羊,若將此羊當彼羊,實在是牽強。這是也學者解釋“很如羊”之義不盡如人意之處。

  • 2 # 小娛來吃瓜

    很:違逆,不聽話。強:讀 jiàng,倔強;固執。

    這句話的意思是:兇猛如虎,違逆如羊,性貪如狼,倔強固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首!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鉅鹿之戰前夕,宋義下令軍中說:“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中“很如羊”的“很”,歷來釋為“狠”。

    如《中華活頁文選》(四)注:“很,同‘狠’,羊性好鬥,故云‘很’。”《兩漢文學作品選》注:“很,同‘狠’。很如羊,是說如山羊那樣好鬥。”

    臺灣《中文大辭典》:“羊很,與‘羊狠’同,謂羊暴戾貪慾也。”《辭源》(修訂本):羊很狼貪是說“象羊和狼那樣兇狠貪婪。”但羊性溫和,並不兇狠。

    舊解不僅不符合事理,而且也是對字義的誤釋。《說文解字》雲:“很,從彳,小步也。”“很,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

    斐胭《集解》、司馬貞《索隱》於“很”字皆無解,僅張守節《正義》有一注音:“很,何懇反。”此注音於義之理解並無幫助,因“很”的“違逆、不聽從”義和“兇暴”義皆音何懇切或胡懇切。

    《辭源》、《辭海》於“很”下俱列“違逆、不聽從”及“兇暴”義,但均未舉“很如羊”為例證。但於成語“羊狠狼貪”下均釋“狠”為“兇狠”。

    王伯祥《史記選注》:“猛如虎……皆斬之,句句暗指項羽。強不可使,倔強不聽差遣。很如羊的很字,《蜀》本作‘狠’。”等於未對“很”釋義,蓋認為當理解為“很”之常見義“兇狠”,無需訓釋。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很,今寫作狠。”朱東潤《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很,通狠。”蓋均釋很為兇狠。但羊性溫順而非“兇狠”,釋“兇狠”則有違情理,難以令人信服

    因而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釋“很”為“執拗,不聽從”,《漢語大字典》於“很”之“違逆、不聽從”義下以“很如羊”為例證。更有汪少華撰文論其“很”為“兇狠”義之不可通,認為當釋為“執拗、不聽從。”並對羊很(即執拗)之特性進行了頗具說服力的論證

    由此可見,“羊很”,是從羊行步這個角度,來說明羊的性格特徵的。羊平時性情溫和,但使性子時脾氣也很倔,人牽它走就硬是不肯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蘇啤酒為什麼叫奪命大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