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劍波39634631
能量之聚積非一日之功。能量有正負之分,正量積累至臨界之點是故諸事順遂萬般由心反之負量累積之臨界之點所以去運去人衰倒黴相隨。人之如此,國之亦然。
觀甲午兵敗究其根尋其源是乃下私慾盈懷,精於謀己疏於謀國。手擎紙做之劍還耀武揚威於海上是自欺而非能欺人者矣!失琉球而後兵敗失臺灣;失臺灣而後威東南;東南威何以中國!是故得臺灣便可控南海、遏倭奴是乃國之根本不可不察矣!
-
3 # 理論機油王
這個問題太複雜也太簡單了,說複雜是需要歷史研究生級別的人物去做課題研究。說簡單就是,即便沒有挪用軍款,即便北洋水師軍艦和日本聯合艦隊沒有差距,輸的仍然是清廷。從這個社會環境,領導能力,官僚體制,文化結構,軍人職業素質,戰爭籌款等方面(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偌大的大清戰爭軍費居然沒有僅僅四川面積大小的日本多,但這的確是被確認的事實和史實,),全面落後日本
-
4 # 青島小曼搞事情
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鬥,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北韓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域性。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后、奕訢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
清朝末年,國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盤散沙。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不停。朝廷分成帝后兩黨,一班文臣擁戴光緒皇帝前臺執政,但並無實權。“陰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也不放鬆窩裡鬥。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的軟弱、消極,急於求和投降的態度不是封建統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釋的。還有其更深層次的特定原因,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封建政權和統治集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買辦化了。封建性加買辦化決定了對待資本主義侵略的妥協性。由於社會發展階段不同,這個因素是過去歷朝歷代,包括清朝初期不曾有過的。封建政權買辦化源於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半殖民地化。
-
5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是一場不等開戰,中國就已經輸掉的戰爭。在戰前爆發之前,中日都在進行改革,可惜中國只是進行表面的部分改革,換湯不換掉,依然是舊的王朝,日本則是全面的體系變革,已經快速成為一個現代國家。
也許在表面上,中國依然佔據巨大的優勢,可惜以一箇舊式王朝對陣一個現代國家,本事就是不對等的戰爭。現代國家不是僅僅裝備變了,而是體系與制度。
當日本建立軍校,系統的進行軍事人才培養時,中國沒有真正的現代軍校可言,當日本在建立現代軍事體制時,以標準式裝備來加以武裝,以徵兵制獲得穩定的兵源時,中國在趕什麼?沒有什麼制式標準,只能雜與亂,當兵更只是一件混飯吃的事。
如果進行對比的話,中日之間的差別太大了。許多人喜歡從海軍,從北洋艦隊談起,其實都沒有談對,避重就輕,迴避了中國最大的失敗:陸上!
中國在陸軍真正的失敗了,一敗再敗,北洋海軍也許敗了,但是起碼輸的光彩一點,可是陸軍的失敗根本就沒法提了,僅一場大戰,沒能重創日軍,卻從北韓半島撤退了,其實當時日本陸軍已經沒有彈藥,也沒有糧食了。中日在遼東半島的爭奪戰,更沒有一場可以稱為勝利的戰鬥,一敗再敗。既便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也無法圍殲日軍。
如果陸上不敗,那麼怕輸的好看一點,也不至讓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不可能接受2億兩的賠款等條件,最終卻不得不接受日本的條件,因為我們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一場全方位的失敗,而不是一點點。北洋艦隊沒了,卻也是唯一值得說一說的,因為這是唯一輸的不慘的,當然是相對而言。
-
6 # 搞哥讀史
看了許多其他答主的答案,關於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各個方面都已經提到了。不過題主提到慈禧挪用海軍款項修園子,是一個比較微觀獨立的事件,在這裡我也介紹類似的一個事件,也是導致後來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北洋水師,是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制,建立人為李鴻章,實際上是屬於李鴻章“淮系”的軍隊。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多為福州“馬尾船政學堂”畢業的學生,主要都是福建人。比如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等福建人,都是在馬尾船政學堂畢業的。
而除了這些必須的戰力之外,李鴻章在北洋水師中任人唯親,肆意安插他的老鄉安徽人。比如北洋水師的提督丁汝昌,就是李鴻章的老鄉安徽人。除此之外,軍中上下,除了安徽人和福建人之外,幾乎看不到外省人的蹤影。
如晚清的吏部主事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記載:
“李鴻章待皖(安徽)人,鄉誼最厚。晚年坐鎮北洋,凡鄉人有求無不應之。久之,聞風麋集,局所軍營,安置殆遍,外省人幾無容足之所。自謂率鄉井子弟為國家捐軀殺賊保疆土,今幸遇太平,當令積錢財、長子孫,一切小過悉寬縱勿問。”李鴻章把北洋水師看作保家衛國的軍隊了嗎?沒有。在他眼中,現在已經是太平日子,北洋水師只是他用來給老鄉送人情,自己植黨營私、安插黨羽的工具而已。
李鴻章包庇鄉人之舉,一方面導致擔任要職的人員素質低下,政令軍令難行,一方面造成軍中拉幫結派,貪汙成風。許多李鴻章的老鄉擔任高階將領,卻胡作非為。
一日,時任臺灣巡撫,李鴻章的合肥老鄉劉銘傳到天津辦事,看到這樣的人事安排,驚訝道:“如某某者,識字無多,是嘗負販於鄉,而亦委以道府要差,幾何而不敗耶?”
劉銘傳見此,謂北洋將有大亂,勸他一位在北洋水師任職的親戚及早歸家。後來一語成讖,北洋水師在黃海被日本海軍重挫,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敗局。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是一場註定的結構性失敗,腐敗的體制,混亂的政局,僵化的戰略戰術,缺乏前瞻的海軍發展規劃註定了中國必定失敗。
在甲午戰前,北洋海軍從上到下,軍紀軍風都是處於鬆散的狀態,嫖娼賭博已經是常事,“定遠”艦的官兵就在管帶劉步蟾的艙門外賭博,但卻無人過問,軍紀鬆弛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將士心態的微妙變化,前幾年公佈的北洋海軍營務處總辦羅豐祿的家書顯示戰前整個北洋海軍的上層軍官也是一片畏戰、怯戰心態,北洋海軍的這樣一個散漫、怯戰的狀態註定了失敗是必然的。
日本皇室為了支援海軍發展,連自己的私房錢都拿出來補貼軍費,而反觀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們,卻還在把享受當作第一位的事情,雖然對於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一事,還有很多爭議,但如果反過來思考,即使這筆錢不是海軍專用經費,如果慈禧太后能夠做出模範,率先拿出內帑支援海軍發展,那麼必然會起到垂範和激勵北洋海軍的作用,可惜沒有這樣做。
長期以來,我們都指責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各種政策,實際上作為北洋海軍的主要創始人,李鴻章絕對不會坐視北洋海軍走向失敗的,李鴻章很早就意識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但在發展海軍的過程中,李鴻章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翁同和在戰前管理著戶部,掌管著大清國的錢袋子,而翁與李之間因為一些往事,一直存在矛盾,翁同和又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於李鴻章責難頗多。北洋海軍自1888年後,六年未添一艦,其中的經費困難與翁、李矛盾有直接關係。
北洋海軍在戰術上一直按照德國模式進行訓練,在與注重快速打擊的日本聯合艦隊的較量中根本沒有任何優勢。
北洋海軍戰敗,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應該時刻提防日本的軍力發展,從歷史發展來看,日本過去不是我們的朋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太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