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趣夢夢
-
2 # 說歷史的女人
他箭射凌操、黃祖,最後這一次雖沒要對方性命,但意義最大!
看過鄭伊健陳小春等人演的《古惑仔》系列那一路電影,想必各位小夥伴對於古惑仔也都很熟悉了。這些人為了地盤、兄弟、甚至愛情像梁山好漢一樣打打殺殺,上演了一出出感人的兄弟情深大戲。但是在三國時期,也有一個“古惑仔”,不過這個古惑仔可非常了不起,他的人生也非常豐富多彩,年輕的時候,也像山雞一樣打殺過,熱熱鬧鬧在燈紅酒綠中過了一段醉生夢死的生活,但在二十多歲之後,他就“金盆洗手”改邪歸正了,他開始走了一條建功立業賺功名的道路。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三國時期的“古惑仔”。
三國中能夠稱得起是“古惑仔”的僅此一人,即錦帆賊甘寧也。甘寧,字興霸,是重慶忠縣人。甘寧在年少的時候,武力過人,喜歡舞槍弄棒、彎弓射箭,再加上他的性格豪爽,好結交豪傑,所以身邊很快就聚集了一幫小兄弟們。這時候的甘寧,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說白了他還沒有人生理想,所以當這幫小兄弟們推他為大哥的時候,他就先暫時做起了大哥。
甘寧覺得既然做了大哥,就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大哥,不能讓兄弟們天天閒著沒事幹,當然更不能讓兄弟們天天生活清苦。那就只有一個辦法:搶。開始他只是搶劫過往客商的船隻,以此快活。不過甘寧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大,誰若惹他不開心,他就殺掉對方,但當地的郡守或官員對他很客氣,那麼他就把對方當做朋友,不給對方惹麻煩,當然更不會去搶奪對方的財物。就這樣,甘寧的名聲日隆,人人都知道了那個“古惑仔”。
另外,甘寧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很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以及出行的排場。所以他經常穿著十分華貴的衣服,披著綢緞做的披風,走在兄弟們中間,風吹來的時候,那披風就飄起來,滿滿都是大哥的氣派。如果是在街道上走,他就讓自己的兄弟們排成整齊的佇列,就像部隊裡的步兵一樣走路前進。當然,他也讓兄弟們穿得很氣派,用今天的話來說個個都是西裝革履皮鞋墨鏡。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被他們的威風所吸引。
除此之外,甘寧還喜歡玩奢侈,據說他的船在靠岸的時候,別人都是用繩子,而他的則用綢緞把船系在岸邊,可是離開的時候,也並不解開綢緞,而是揮刀砍斷綢緞以丟棄,以此顯示自己的闊氣,充滿了孩子氣的“古惑仔”作風。
但是這種事幹了些年,到甘寧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然覺得老這樣打打殺殺吃吃喝喝實在沒什麼意思,他覺得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去建功立業創立功名,於是他金盆洗手不再做大哥了,而是回去閉關讀書去了。
甘寧果然是個了不起的“古惑仔”,他說到做到,他讀書非常用功,諸子百家都一本本拿來啃。當然越讀書,甘寧就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他選了八百個兄弟,然後做了一番選擇,就去投奔當時的荊州牧劉表。當時劉表是南方最大的勢力,另外劉表的名聲也很大,據說在襄陽招攬天下賢才,甘寧是把自己當做人才的。但是結果很遺憾,劉表是個錦繡其外、內在空虛之人,談點不疼不癢的東西還行,談點如何爭奪天下,他就立即慫了。所以甘寧覺得劉表這人不行,但是一時又沒有好的去處,恰好此時,他聽說孫權也在招賢納士,於是他就決定去投奔孫權。
但是甘寧帶著一幫兄弟途徑江夏黃祖的地盤時,被黃祖扣留了,所以甘寧就被迫跟著黃祖混。因為兄弟眾多,大家都要吃喝,他得為兄弟們考慮。當時甘寧是這樣想的:如果黃祖能夠重用他,他就打算跟著黃祖先混著。所以在公元203年,孫權領軍攻打江夏的時候,甘寧作為黃祖的部隊,他打仗非常邁力。黃祖帶領的大部隊被孫權的部隊擊敗,狼狽逃竄,部隊潰不成軍,而甘寧帶著一小股人馬斷後,但他一點也不驚慌,他想擒賊先擒王,當時孫權方面負責追擊黃祖的將領是凌操,甘寧就彎弓搭箭,朝凌操射去,一箭就讓凌操去地府報到了。也正是甘寧這一箭,嚇得孫權的軍隊不敢追擊,黃祖也因此撿了一條小命。但黃祖卻並未因甘寧立功重用他,這讓甘寧的心跟喝涼水了一樣哇涼哇涼的,這也再次堅定了甘寧離開的決心。
不久甘寧在蘇飛的幫助下,終於離開了黃祖,來到了東吳,但是甘寧能夠被重用還得多虧了兩位重要的推薦人,即周瑜和呂蒙。這二位在東吳那都是才能過人位高權重的人,他們把甘寧推薦了孫權,孫權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甘寧確實是個人才,遂特別重要,甘寧的人生也在此時真正實現了改變:從一個古惑仔到四處找工作的青年,再到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甘寧在孫權那裡立了很多功勞,但是我們今天只說他射死和射傷的人。他射死的第二個人是黃祖,即前公司老闆。孫權領兵再次攻打江夏,黃祖兵敗逃走,甘寧單騎追趕。本來甘寧想憑藉自己的武力活捉黃祖,但是忽然後面殺來一對人馬,乃是程普。新加入孫權集團,甘寧需要立一些戰功,但若被程普擒獲或斬殺,那麼就是程普之功了,所以他只好張弓搭箭射黃祖,正中後心,射死了黃祖。
甘寧射死的第三個人是蔡勳,即蔡瑁的弟弟。此時蔡瑁已經投降曹操,蔡瑁令弟弟出戰甘寧,兩隻船挨近的時候,甘寧彎弓搭箭,一箭就把蔡瑁的弟弟射死了。
但是若論甘寧射的最有了不起的一箭,當屬最後這一射。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魏和東吳的一場大戰中,樂進出戰淩統,兩人大戰到五十回合的時候,還不分勝負,曹操就讓曹休放冷箭,曹休就射了一箭,正好射中淩統的坐騎,坐騎一驚,就把淩統掀翻在地。樂進見機,則揮槍去刺,說時遲那時快,真是驚險,就在這性命攸關的時刻,甘寧一箭射去,正中樂進面門。淩統被救回,之前因甘寧射死淩統之父凌操,淩統和甘寧一直不和,甚至淩統對甘寧一直充滿了敵意,但是這一箭之後,淩統感念甘寧之情義,不再仇恨,而成為摯交。
結語:甘寧年少時是個名副其實的三國“古惑仔”,但他也是轉變最快的一個青年才俊,更是東吳的傑出良將。人生當如此,有快意放蕩時,亦有建功立業時,如此,死而無憾。
-
3 # 小史微課堂
首先說一下,甘寧和淩統為什麼有仇呢?淩統的父親凌操被甘寧殺死了,因為當年甘寧是劉表的,凌操淩統是孫權的,孫權打劉表的時候,凌操被甘寧殺掉了,後來甘寧歸順,然後他們就有了恩怨。
甘寧和淩統一起在孫權手下為將,淩統一直想殺甘寧為父報仇。甘寧也不是怕事的,淩統找來就打,孫權不知道勸解多少次,就連慶功宴上,淩統都打算殺死甘寧,幸好被孫權攔下來,說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大家已經是東吳的兄弟,自然是不能刀劍相向的,把淩統給氣的直接走了,在之後的日子裡,淩統也時刻不忘殺父之仇。
在合肥之戰的時候,當時淩統與樂進交戰,曹營中人放冷箭射中淩統戰馬,這時候甘寧拋開個人恩怨救了淩統(這時候淩統不知道是甘寧救他的),各自搶回受傷將領,淩統向孫權答謝救命之恩,孫權告知是甘寧相救,面對甘寧的救命之恩,淩統深受感動和震撼,立刻向甘寧頓首下拜:“不想公能如此垂恩”。
甘寧的角色在一瞬間又發生了根本轉變——由淩統不共戴天的殺父仇人,變成了淩統的救命恩人,並從此成為淩統的生死之交。
-
4 # 路遙lgy
孫權從哥哥孫策手裡接過東吳的大權後,統兵征討黃祖,因為黃祖手下射殺了孫權的父親孫堅。從公元200年到公元208年,孫權攻打黃祖大約五次,才將黃祖消滅。
原本在黃祖手下的甘寧,投靠了孫權,孫權得一悍將,十分高興,而且甘寧在消滅黃祖的戰鬥中立了大功,替孫權報了仇,孫權提拔甘寧為督尉。
甘寧投了東吳,有一個人不高興,他就是淩統。淩統的父親凌操,在公元203年左右,在徵黃祖的戰鬥中,被還是黃祖手下的甘寧射死。淩統一直耿耿於懷,想找甘寧報殺父之仇。
在消滅黃祖後的宴會上,淩統狠急而泣,終於有了近距離報仇的機會,他不管孫權在場,直接找甘寧發難。眾人將其兩人拉開。孫權知其兩人水火不容,就命甘寧去夏口鎮守,避開淩統。
孫權先讓兩人分開,避免”兩虎相爭“,兩人都是東吳的少年人才,孫權當然是十分喜愛和重視的。但是,兩人的矛盾不是一時能調和的。孫權將他們分開,讓他們冷靜下來,減少見面機會,不失是個好辦法。
孫權雖然年輕,卻十分有能力。對淩統的衝動沒有一絲的怪罪,而是念淩統在消滅黃祖的戰鬥中有功,讓他做了承烈督尉,並對其表示理解。孫權也是幼年喪父,後來才起兵報仇的。
孫權一再勸導淩統,“興霸(甘寧的字)射死卿父,彼此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家人,豈可復理舊仇?萬事皆看我面”。作為一個君主,給淩統這樣說話,可以說明孫權與手下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
淩統後來又一次對甘寧發難,孫權依然勸說淩統:“吾常言二人不休念舊仇,今日又何如此?”由此可見,孫權為了調和他們的關係,經常勸導淩統,耐心十足。
後來,在合肥之戰時,淩統被圍,眼看要喪命。甘寧在危機時刻,開弓放箭射殺了敵人,救出了淩統。孫權對甘寧在關鍵時刻,不計前嫌救了淩統,很是欣慰和讚賞。
於是在淩統回營中向孫權致謝時,孫權正好趁熱打鐵,抓住機會,大聲告訴淩統:放箭救你者,甘寧也!淩統面對甘寧的救命之恩,加上孫權以前多次的勸導,感動的連忙向甘寧下拜道:“不想公能如此陲恩”。
甘寧原本是淩統的殺父仇人,又成了淩統的救命恩人,之後兩人成了生死之交。這中間的轉變,與孫權的積極調和是分不開的。這也說明了孫權的執政能力,正如曹操所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
-
5 # 塵子渝
實際上也稱不上化解,淩統年僅29歲就去世了,至死甘寧和淩統到底有沒有化解仇怨是不得而知的。
孫權為化解淩統和甘寧的恩怨也不過是將兩人分開甘寧跟隨黃祖的時候射死了淩統的父親,這是甘寧和淩統仇怨的由來。孫權命令淩統不得與甘寧為敵,甘寧也儘量避免遇到淩統。但是很顯然,淩統並未輕言放棄仇恨,一次再呂蒙的聚會上,淩統借酒酣之際,舞刀助興,顯然對也在宴會上的甘寧不懷好意,甘寧當然也不是一個好脾氣的。當即也拿起雙戟和淩統共舞,眼看一場火併在所難免。
呂蒙起身說你們兩個都不如我舞的好,拿起刀盾將兩人分開,自此孫權讓甘寧領兵屯於半山和淩統隔開。
《吳書》:淩統怨寧殺其父操,寧常備統,不與相見。權亦命統不得讎之。嘗於呂蒙舍會,酒酣,統乃以刀舞。寧起曰:“寧能雙戟舞。”蒙曰:“寧雖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後權知統意,因令寧將兵,遂徙屯於半州。孫權很顯然是更器重淩統,一度有懲罰甘寧的想法並無明確記載孫權在面臨甘寧和淩統的恩怨之下,有拉偏架的嫌疑。但是孫權更喜愛淩統是顯而易見的。
淩統因為在酒會上被陳勤再三侮辱家父,怒而殺了陳勤,在作戰的時候,認為自己罪大惡極,因此身先士卒。戰後,淩統自首,卻被孫權認為作戰勇敢,而不計較淩統的過失。
張遼威震逍遙津之時,是甘寧和淩統最後的交際,兩人合力保護孫權逃脫。淩統更是親衛全部戰死,自己也帶甲墜入江中,被救起時,孫權親自為淩統擦淚,還為淩統脫衣治療,淩統這才保全性命。
淩統在合肥之戰後不久,徵募山民為軍一事做的非常好,但在事畢之後,就病逝了。孫權知道後,悲哀不能自己,連續幾天都吃不下飯,一提到淩統就流涕,命張承為淩統作銘誄。還親將淩統的兩個兒子接到宮中撫養,後來還年紀輕輕賜予爵位,掌管淩統的軍隊,可以說是東吳禮遇之最。
反觀甘寧終其一生,功勳卓著卻未封候,甚至一度孫權想呂蒙透露不待見甘寧的想法,被呂蒙勸諫這才容忍甘寧時常有不聽命令的舉動。
《三國志·呂蒙傳》: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在甘寧百騎截營之前,身為折衝將軍的甘寧自己的部曲不過是三五白人,百騎截營成功之後,孫權這才給予甘寧真正將軍的待遇,部曲達到2000多人。當然這也和甘寧脾氣和不屬於任何利益集團有關,甘寧去世之後,其部曲也未給甘寧的兒子所繼承。其子還因為犯罪被貶到會稽,不久身亡。
丁奉原本也是出身甘寧的麾下,後來隸屬於陸遜、潘璋等人,可見甘寧和淩統在孫權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三國無雙和三國演義中淩統最終和甘寧在並肩作戰中化敵為友三國無雙之中,淩統一直和甘寧不對付,只到在合肥之戰,甘寧拼死就了淩統之後,兩人嘴上雖然傲嬌,實際上卻已經成為肝膽相照的兄弟。在夷陵之戰中,甘寧坐在大樹下即將去世,淩統和甘寧這才正式和解,甘寧卻已經再也無法與淩統共飲。當然實際上淩統比甘寧更早去世,不過在合肥之戰,兩人的確不計前嫌,共同作戰保護孫權安全撤退。
三國演義之中,淩統和甘寧爭功,後來甘寧在樂進的槍下就了淩統,孫權告訴淩統是甘寧用箭救了淩統,自此兩人相交莫逆。
因此要說孫權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罷了。
-
6 # 匍匐的前行著
殺父之仇不是吳主孫權想化解就化解的,孫權只能從運用同殿為臣來約束他們,並不能化解他們之間的仇恨。
真要說甘寧和淩統消除仇恨,只能說是英雄惜英雄,兩人為救孫權奮不顧身,這種勇武,忠義的精神已經高於仇恨,具有共同點的人總能成為朋友。
回覆列表
孫權之所以能將東吳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父兄留下的基業,善於化解部屬之間的紛爭,使雙方冰釋前嫌,同心同德,為他誓死效力,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成功化解甘寧和淩統之間的積怨,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各為其主”時,甘寧曾一箭射殺了凌操,成為淩統的殺父仇人,二人之間的“樑子”就這麼簡單地在一瞬間結下了。儘管“冤家易結不易解”,孫權卻不畏其難,擔當起二人之間的“化解橋”,經過堅持不懈的調停,終於使二人化干戈為玉帛,“再不為惡”。由於《三國》對此著墨不多,本文就透過其中簡單的故事情節來粗線條地解讀一下孫權的調停方法。方法之一:適時分而處之,儘量緩解雙方矛盾。“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甘寧投奔東吳後,一直被喪父之痛折磨著的淩統哪會善罷甘休,可能是“老天有眼”,終於能和仇人近距離接觸了,報仇的機會也就多了。甘寧也知道淩統的復仇心思,就處處提防著淩統。衝突總是難免的。在攻滅黃祖後的慶功宴會上,淩統恨極而泣,也顧不得孫權在場,當眾向甘寧發難,引發了與甘寧的第一場衝突,如果不是被眾人及時拉開,差一點就上演“全武行”。孫權一看二人已是“勢同水火,不能相容”,就當機立斷地作出決定——將他們分開,實行“隔離”措施。所以,孫權即日就命令甘寧鎮守夏口,避開淩統。“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在當時情緒衝動、劍拔弩張的僵持情況下,孫權這一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他心裡很明白:目前,只有將他們分開,儘量減少見面的機會,使二人互相避開對方的刺激或攻擊,才能留出緩衝怨恨的空間;只有暫時放一放,逐步緩解他們激烈的對立情緒,釋放一下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紛爭愈演愈烈,然後等待時機,再作進一步的調停。
作為吳主,孫權對此深感憂慮,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看待這起紛爭的,他關心的不僅僅是對雙方紛爭的簡單化解,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徹底地“推倒”雙方心裡的“堅牆”,怎樣才能取得最佳的調停效果,怎樣才能更有效地維護好朝廷上下的團結,這才是他的目的所在。進行“隔離”,不過是拉開了調停過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