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蘑菇雅說
感謝邀請,在進入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亞歷山大二世(他可不是馬其頓的那個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是俄羅斯帝國近代化的先驅,而且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事蹟應該就是農奴制改革和與滿清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使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樣的一個皇帝應該來說是廣得民心的,但是又為什麼沒有被沙俄人民稱為大帝呢?
農奴制改革,裡外不是人1857年,沙俄農奴制改革首先在波羅的海沿岸推行。農奴主們宣佈解放農奴,讓這些農奴成為獨立的自由農民,此後農奴主和原來農奴的關係轉變為地主和僱農的關係,但是這項改革一經實行,立馬受到了沙俄廣大地主階級貴族的反對,他們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但是對外反對的依據則是:這樣會造成俄羅斯政局動盪,加劇克里木戰爭後的經濟困難等。此外在這一時期,沙俄國庫空虛,整個國家依靠舉債度日,甚至重新裝備軍隊這樣的頭等要務都暫時被擱置下來。因此地主貴族們把這一切都歸罪於農奴制改革。
對於以上這些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他頂住了,並且繼續大範圍的實行農奴制改革。這項改革也使本來沒有土地的自由農雖然在經濟上仍然要依附地主,但在政治卻獲得了平等的權利,成為自由人,這項改革也被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但是隨著改革深入和時間推移,被解放的農民由於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反抗鬥爭更加激烈了,1860年農民騷動126次,而1861年則增至1176次。同時由於沙皇放鬆了對大學和思想社團的管制,具有相似改革思想的人得以聚集在一起,而這些人正是來自呼籲沙皇進行改革的“西方派”。但由於在這次改革中沙俄確實得到了強大,但是對內,這是不徹底的,並且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農民階級對此都有怨言。
對外俄土戰爭消耗國家實力第十次俄土戰爭發生於1878年,是沙俄帝國與土耳其帝國關於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這場戰爭中雖然沙俄最終獲勝,兵臨土耳其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且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成功的戰爭,但是在戰爭中卻再次把整個沙俄帝國拖入了泥潭,沙俄民眾對此多有怨恨。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綽號——“遇刺之王”。有人統計過,他一生中遭遇的刺殺未遂事件接近100次,其中差一點成功的就有四次之多。在1881年3月13日,這位一輩子飽受刺殺折磨的沙皇終於在又一次襲擊中“成功”死掉了。雖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強大,他也是一位好皇帝,甚至在遇害前他正打算去簽訂君主立憲啟動的程序。而且最後一次刺殺本來他應該可以逃脫,但是他下車檢視衛兵傷勢,卻被第二顆炸彈炸斷雙腿,最終不治。
雖然亞歷山大二世的心是好的,但是這麼多次刺殺,也可以看出沙俄人民對他的態度。
回覆列表
在俄羅斯邁向近代化的程序中,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無疑扮演著關鍵角色,堪稱俄國近代化的先驅。然而,對於中國來講,亞歷山大二世的形象卻是一個貪得無厭、卑鄙無恥的侵略者,因為在他的治下,曾透過各種手段從中國搶走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堪稱中國的噩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極具爭議的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第16位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長子,亞歷山大一世的侄兒,生於1818年4月,年輕時接受良好的文化和軍事思想教育,精通4門外語以及諸多科目,包括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東正教神學、政治經濟學、法學等,在歷代沙皇中知識儲備最豐富。從1842年開始,亞歷山大便經常參與國務,並開始獲得任命部長的權力。
1855年3月,尼古拉一世因難以忍受在克里米亞戰爭完敗於英、法而帶來的羞辱,竟然服毒自殺,太子亞歷山大隨即接過皇位。新沙皇即位之初,無疑面臨著多重嚴峻挑戰: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導致沙俄的國力急劇下降,世界大國形象蕩然無存;國內要求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漸高漲,並引發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
為了解決國內矛盾,改造落後的工業和政治體制,亞歷山大二世不顧保守派貴族的阻撓,在1861年3月毅然頒佈詔書,宣佈廢除實行數百年的農奴制。農奴制廢除後,俄國工商業發展的束縛被解除,由此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使沙俄在短短十餘年時間裡,便再度躋身大國行列。與此同時,亞歷山大二世還創立國家杜馬制度,開議會選舉之先河,使沙俄逐漸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過渡。正因以上兩項偉業,亞歷山大二世經常被視為俄國近代化的先驅,深受國民的愛戴。
歷代沙皇均以擴充疆域作為天生的使命,亞歷山大二世自然概莫能外。其實,早在正式廢除農奴制之前,亞歷山大二世便圖謀透過領土擴張,重新樹立沙俄的世界大國地位。然而,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沙俄向東歐、高加索地區擴張的勢頭受到遏制,只好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中亞、遠東各國,尤其是飽受內憂外患、危機重重的中國。
1858年初,距離克里米亞戰爭結束還不到兩週年,沙俄便利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清廷被太平天國運動折磨得精疲力盡的良機,正式開啟蠶食中國東北的行動。當時,亞歷山大二世授權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打著“助華防英”的旗號,率軍直逼璦琿城下,要求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否則將以武力方式解決兩國間的“邊界爭端”。
畏懼於沙俄的武力威脅,黑龍江將軍奕山最終代表清廷跟穆拉維約夫簽署《璦琿條約》,同意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割讓給沙俄,同時將烏蘇里江以東的國土劃為“清俄共管”之地,從而為沙俄下一步併吞計劃埋下伏筆。就這樣,沙俄幾乎不費一槍一炮,便奪取相當於德、法兩國總面積的領土,以及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亞歷山大從未想過事情會如此順利,所以大喜過望的他,決定進一步擴大“戰果”。就在《璦琿條約》簽訂兩年後,亞歷山大二世又授意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命他借“調停”英法為名,脅迫清廷將烏蘇里江以東的“清俄共管”之地完全割讓給沙俄。這一次,清廷同樣“照單全收”,由恭親王奕訢跟伊格那季耶夫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在1860年11月14日。
透過這個條約,清朝正式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國土劃割讓給沙俄,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條約還對中俄西北部邊界的劃分做出原則性規定,稱兩國“未經劃定之西部疆界,今後應順山嶺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大清國現有常駐卡倫路線而行,即從沙賓達巴哈界牌起,經齋桑湖、特穆爾圖淖爾至浩罕一線為界”,從而為沙俄侵吞中國新疆部分領土埋下伏筆。
1864年10月,沙俄故技重施,以武力逼迫清廷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及與此相關的3個子約,由此奪取中國西北邊疆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還不算完,1881年2月,根據清俄簽署的《伊犁條約》,沙俄又從中國奪得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至此,透過4個野蠻的條約,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期間,沙俄總共從中國奪取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簡直是駭人聽聞。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就在《伊犁條約》簽署後不久,亞歷山大二世便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成員刺殺身亡,終年63歲,時在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死後,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孫子尼古拉二世秉承他的遺志,繼續不遺餘力地推行侵華政策,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使中國喪失又喪失175萬平方公里國土(包括外蒙古)。回首這段歷史,怎能不令人扼腕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