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漢上途夫

    虞人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在詩經國風召南《騶虞》中就有了記載:

    彼茁者葭,

    壹發五豝,

    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

    壹發五豵,

    于嗟乎騶虞。

    騶虞就是虞人。詩經《國風·召南·騶虞》也是一首非常有趣味的詩歌,儘管有很多解釋,眾說不一,但是在寥寥數語中比興而出的情景,充滿了生活的趣味和動感的畫面。

    《毛詩序》記述:“《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搜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箋》:“應者,應德,自遠而至”。

    騶虞也叫虞人,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天子狩獵時負責把禽獸驅趕出來以供獵殺。為什麼詩歌裡會發出“于嗟乎”的感嘆呢?是因為虞人們善於職守,天子狩獵時,把獵物都趕了出來,所以才“壹發五豝”、“壹發五豵”。

    這裡重點強調了虞人的應職和天子的應德,於是才有了“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但是在《詩三家義集疏》裡卻有了另外的解釋,魯說曰:“《騶虞》者,邵國之女所作也。古者聖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不失佳會。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及周道衰微,禮儀廢弛,強凌弱,眾暴寡,萬民騷動,百姓愁苦,男怨於外,女傷於內,內外無主,內迫情性,外逼禮儀,嘆傷所說,而不逢時,於是援琴而歌。”

    這一段的解釋很有嚼頭。中國古代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呢?在這一段的前半部分給出了答案,即古者聖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不失佳會,內無怨女,外無曠夫。聖王守道於上,君子們司其職守,各安本分,天道輪迴,應時而為,際遇佳會,共生和諧,才能讓整個社會無閒夫於各行各業、無怨忿於家家戶戶。

    按照《魯說》後半部分的解釋,及周道就衰微了,那樣的美好情景不復存在了。一個不好的社會出現了,強凌弱,眾暴寡,內迫情性,外逼禮儀,這幾句需要認真理解。

    強凌弱,是強權對於弱勢的欺凌,涉及到公民權利和人權本身。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始終面臨的一個問題,歷來就有了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同時,也要限制公權力和強權的濫用,用籠子去關住那一隻“苛政的猛虎”。

    眾暴寡,是多數人對於少數人的欺凌,涉及到民主的制度安排。人類歷史上很多次出現的“多數人暴政”,表面看來體現了多數人的意志,但是實際上也是對於生命的踩踏和人類的無妄之災。而且,眾暴寡更加隱蔽,它往往打著民主的旗號,危害更大。

    簡單六個字,道出了中國社會關於民主和民權的全部思考。

    而內迫情性、外逼禮儀就進一步說出了社會治理的方法論總結。我們可以從反面來這樣設想一下,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人們才會要迫使自己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不表露?深藏自己對萬事萬物的看法而不表達?進而還要尊重一切已有的安排、按照既有的套路和規則迫使自己認認真真地走形式還要表現出很順從的樣子?

    “內迫情性”和“外逼禮儀”是相生相伴的。

    越是不讓人真實的表達,就越需要各種規矩來禁錮人身!

    所以,第二種解釋就是周道衰微之時,人們嘆傷所說,而不逢時,於是援琴而歌。

    從全句來看,無論是在茁壯的蘆葦叢裡掩藏的“五豝”還是在蓬蒿里隱蔽的“五豵”,都是虞人們忠於職守在恰當的時刻被驅趕出來的,迫不逢時,當被獵殺。怎麼就能由此比興出“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呢?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發現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

    自古以來,上至皇權下到治權,權力跟前一直秀場不斷。

    有人打獵,就有人將獵物備足;

    有人巡視,就有人檢視吃喝;

    有人講話,就有人打磨講稿;

    總之,不能讓“有人”感覺不爽。

    秀得好,繡出盛世一片錦繡。

    也有秀得不好的,便是一片狼藉;有的秀是“一葉障目”、“盲人摸象”;有的秀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還有滑稽的秀,便是“皇帝的新衣”。

    從這個角度看,虞人這個官職就是為作秀服務的。

  • 2 # osf211314

    相傳帝堯的時候,就設了“虞人”的官位來掌管山河、苑囿、畋牧的事情。舜的時候曾封伯益為虞官,專管草木、鳥獸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密室逃脫一雙繡花鞋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