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是西方史學家眼中一場空前絕後的征服戰爭,意味著來自西方的文明徵服了東方包括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等曾經輝煌的古代文明,將這些古代文明統一到了一個希臘化的社會之中,對世界格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而亞歷山大的世界帝國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征到公元前323年亞歷大病逝,僅僅維持了十一年的時間,而且在這期間亞歷山大多是出於征戰之中,他真正坐在巴比倫寶座上的時間不到一年,為什麼他的帝國會在他死之後迅速崩解?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亞歷山大東征首先,眾所周知的原因出自於一個君主王朝的週期性規律,君主英年早逝,繼承人年齡過小,沒有政治威望不能服眾,這個中國王朝動亂緣由在這裡依然適用。亞歷山大的兩個兒子,庶長子海格力斯為馬其頓女子巴爾賽茵王妃之後,從小就因為亞歷山大的“亞洲戰略”而不受重視,因而沒有資格成為王位的有力爭奪者。而亞歷山大的正室——來自大夏的羅克珊娜皇后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之時仍在懷孕,嬰兒的性別仍然未知,馬其頓軍隊對繼承次序意見出現分歧,這就為而後馬其頓帝國爆發曠日持久的繼業者戰爭埋下了伏筆。 亞歷山大與羅克珊娜其次,亞歷山大帝國缺乏一個穩定忠於王室的外戚或者宗室集團,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斯具有強力的政治手腕,在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後與亞歷山大支持者們共同平息了來自內部勢力的反叛,但是由於亞歷山大由於對父母長期的婚姻糾葛留下了心裡印影,再加上奧林匹婭具有異端宗教傾向的陰暗思想,甚至被懷疑是刺殺腓力二世的主謀。種種原因,導致亞歷山大對於自己的母親心懷忌憚,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助手,而他的同父兄弟腓力三世卻因為神智問題不能作為依靠,整個王室的威望便維繫在亞歷山大一人身上,斯人一去,滅亡無日。 亞歷山大與其父母(劇照)第三,亞歷山大對於區域內的征服僅僅停留在透過民族聯姻與軍事鎮守之上,並沒有建立完整的政治架構,這一點上是完全無法與實行行省制與軍區制的波斯帝國相比的,一個基於統一的貨幣流通與基本法令的商業法律體系並沒有建立起來。民族聯姻也只是建立在亞歷山大的個人威望強制之上,並沒有形成新的民族文化認同,因而亞歷山大逝世後,許多希臘老兵受命鎮守帝國東部各地,卻並不能真正接受東方的殖民生活,進而起兵歸鄉。駐留印度河的軍隊更是在孔雀帝國創始者旃陀羅笈多一擊之下就撤出了印度。亞歷山大在新徵服地區的統治基礎薄弱可見一斑。 亞歷山大帝國的總督行政區最後,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可以說是帝國迅速崩解的最直接原因所在。亞歷山大的軍事基礎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從小共同成長的“夥伴騎兵”,第二是其父親腓力二世時期留下的元老宿將,這兩大軍事集團既促成了亞歷山大空前絕後的軍事遠征,也為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早在亞歷山大東征伊始,被他架空的政敵安提帕特(與腓力二世同輩)就逐漸掌握了馬其頓帝國在歐洲的權力,依靠自己的政治威望使馬其頓、希臘成為了獨立王國,讓奧林匹婭皇后毫無還手之力。同為腓力時期元勳的帕曼鈕駐守巴比倫,卻因為其子的反叛而被殺,增大了亞歷山大與元勳老臣的隔閡。與他從小生死相隨的夥伴騎兵們也在後期的戰爭中與亞歷山大離心離德,智者托勒密佔據了埃及,中軍重灌步兵領袖安提柯佔據了安納托利亞,喀山德甚至直接在希臘的戰爭中處死了亞歷山大的遺孀與幼子。這些軍事將領在擴張戰爭中不斷掠取自身的利益,逐漸蛻變為割據一方的獨立君王,使得亞歷山大的帝國隨著他的死去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壓力山大帝國的分裂

  • 2 # hao33合親1斤兵

    地盤太大,政治集團人口及其符合各方利益的精英太少,集團內部網路與政治機制單一,沒有共同政治理念,統治民族眾多,政治集團記憶體在利益衝突,各派勢力因各自利益給予各自派系首領的壓力太大,因此亞歷山大一死便產生矛盾而快速解體。

  • 3 # 秋山三國

    要談亞歷山大帝國的崩解,必然要談馬其頓的崛起。馬其頓的崛起是源於亞歷山大之父菲力二世,他將一個內亂不止的希臘北部小邦國打造成了希臘的霸主,僅用了20餘年。

    亞歷山大繼承王位時20歲,意氣風發,其父為其留下的馬其頓軍團隨他南征北戰。又在10餘年的時間裡膨脹為了一個5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其領土不但包括古希臘,古埃及,古波斯等悠久王國,更是打到了古印度。

    版圖和人口膨脹何止十倍,所以亞歷山大統治帝國要想完全靠馬其頓人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畢竟馬其頓主力軍團還得陪他繼續遠征,留守後方的馬其頓力量肯定分散。

    從管理上來說,亞歷山大帝國是按照:馬其頓人,希臘城邦人,當地原統治者(如埃及、波斯等)來排序的。

    往往像是安提柯、托勒密、塞疏古這類的軍團將軍,所率領的一支馬其頓人要統治十倍甚至百倍於己的被征服區域。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統治,這些留駐軍團就需要依靠當地人,逐漸形成帝國內部的藩鎮割據勢力。

    當亞歷山大死後,皇后蘿珊娜尚在孕中。就繼承權問題馬其頓統治集團產生分歧。

    墨勒阿革洛斯及步兵團支援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哥哥腓力三世,而佩爾狄卡斯等人所代表的騎兵團則認為應該等蘿珊娜孩子誕生後決定。說實話,兩者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居心。最終達成妥協,若為男嬰則應共治。

    蘿珊娜最終產下一男嬰,得名亞歷山大四世。騎兵團發動對步兵團的政變,刺殺了墨勒阿革洛斯在內的腓力三世派。成功後的軍官們,召開了巴比倫和議,並明確分封疆域。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都在其中。

    分封制後,內亂並未停止。據說因為佩爾狄卡斯要與亞歷山大姐妹聯姻,招致塞琉古托勒密等人聯手發動針對他的戰爭,史稱,第一次繼業者戰爭。後來又因為種種利益關係爆發了第二次繼業者戰爭。

    而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兒子最終都陸續成為了內訌的犧牲品。亞歷山大帝國正式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分裂後的幾個王朝,諸如埃及托勒密王朝(豔后的家族),波斯塞琉古王朝等。

    其實亞歷山大帝國的崛起與覆滅並非沒有同類。最相似的就是蒙古帝國。

    眾所周知,在成吉思汗死後,多次發生繼承紛爭,直到成吉思汗孫子輩,帝國四分五裂,產生四大汗國。在歐洲最知名的是金帳汗國,在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是伊爾汗國,並被當地同化。諸如皈依伊斯蘭,習俗本土化等等。就算亞歷山大不死,子嗣繁盛,帝國持續擴張下去,怕是也難逃蒙古帝國的結局。

  • 4 # 歷史哨聲

    很簡單,地域太廣,眾口難調。特別是亞歷山大病死後,就沒有一個能夠鎮得住各地區的人來繼承帝國,只能由部下各自爭奪帝國的正統。就如同秦始皇時,根本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繼承人能夠鎮得住蒙毅、蒙恬、李斯等滅國大功臣,無論胡亥還是扶蘇。這是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

    雖然亞歷山大帝國快速崩潰,但泛希臘化長時間影響了印度、中亞、歐洲三大地區。這也算是亞歷山大對世界的一大貢獻吧。如果亞歷山大能夠到50多歲或60歲,帝國或許沒有那麼快崩潰,亞歷山大也許會來到東部和秦惠王一較高低。

  • 5 # 千年的銅鏡

    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只顧著征戰打地盤,卻沒有培養出能管理地方的行政人才,所謂猴子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再加上打下的地盤沒有加強管理,所以人心渙散。最後的結局只能是迅速的崩解,這是任何一個大帝國的通病,就像元朝一樣,征戰擴張的速度太快,管理的速度跟不上,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畫上的印章一般都刻些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