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蜘蛛裝飾畫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千古疑案,是中國古代四大奇案之一,眾說紛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自焚說。燕王破城,建文帝下令焚宮,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燕王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削髮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開啟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繼承了朱元璋的祖業。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焦屍是馬皇后的,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透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有的學者認為,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走了後門,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紅崖天書就是他寫下的

  • 2 # 歷史研習社

    建文帝在著名的歷史事件“靖難之役”後不知所蹤,其去向歷來說法不一。這個謎不僅成為歷史學家們孜孜探求的物件,也成為坊間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就連電視劇也拿此事做文章,80後90後們一定都記得小時候看過的第一部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劇中最後一集,朱棣攻入南京城,皇宮一片火海,朱允炆穿越到了現代,掉在了“十三陵旅遊”的遊覽車上。

    這當然是戲說,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有人說,建文帝自殺了,也有人說建文帝下海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理由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不管如何,我們至少可以先看看古代文獻都是怎麼記載的。

    《穿越時空的愛戀》中的朱允炆和小玩子1.《明太宗實錄》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引兵金陵城下,城內文物群臣悉來出迎,朱允炆覺得沒有臉面再見世人,於是“闔宮自焚”。而後,朱棣登大位,在給北韓國王的詔書中也提到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只不過原因是權奸逼迫的。但這種官方說法被很多人質疑。2.《春明夢餘錄》《春明夢餘錄》記載的是崇禎年間,有大臣上疏請以建文帝入祀典,崇禎帝回答說:建文帝沒有陵園,從何處祭呢?這種說法一方面就回應了《明太宗實錄》,因為《明太宗實錄》中說朱棣後來找到了建文帝的遺骸,且以皇帝的規格舉行了葬禮,但既然建文帝沒有陵園,又何來的遺骨呢?3.《明史·恭閔帝紀》《明史·恭閔帝紀》的說法是,朱棣派宦官從大火中搶救出“帝后屍”,但這隻能說明得到了皇后屍體。而乾隆年間補撰的《明史本紀》則稱朱棣把“帝后屍”搶救出來後卻詭稱是“帝屍”,所以說建文帝葬身火海的說法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同樣是《明史·恭閔帝紀》以及《明史·程濟傳》的說法是,建文帝化而為僧出亡,不知所及。這個說法為《明朝小史》沿襲,已經呈現出一定的故事性了。 朱允炆之像總而言之,建文帝在文獻中記載不一,或有牴牾之處,有些傳說不足憑信,比如明代南京城內宮應無秘密地道或御溝通往城外,所以諸如剃髮為僧、雲遊四海之說,應該也是傳說而已。更堅強有力的證據和考證,要賴於博學君子了,更或者,這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 3 # 胡說一段歷史

    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大興“靖難”之師,以破竹之勢,於1402年6月3日誓師渡江。登岸一戰,守軍崩潰。燕王又順手奪取鎮江等處,使南京變成了一座孤城。6月12日,被建文帝朱允炆免罪不殺的曹國公李景隆打開了金川門,迎接燕王進城。此時,守衛南京的20萬大軍,不戰而降。朱棣一舉攻下了南京城。

    是時,建文帝於宮中放起了大火,皇后馬氏帶著7歲的太子投火自盡。建文帝正欲拔刀自刎,一說為翰林編修程濟等人救護,從地道逃出;另一說朱棣進宮後,到處收捕建文帝,最後在一片灰燼中扒出一具被燒得殘缺不全、面目焦爛的屍體,有人告訴朱棣,這就是建文帝。

    問題提出來了:建文帝究竟是從地道里逃出,還是死於火中?換而言之,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呢?

    對於這個撲朔述離的謎,數百年來,史學界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建文帝確實是亡於一炬之中了。

    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朱棣確定火中有建文帝屍的話,那他為什麼還派人到海內外分途遍訪建文帝之下落,而歷時20餘年呢?二、胡來見時,朱棣已經就寢、為什麼卻急不待明日,四鼓乃出,奏對良久呢?

    就第二點,還有人認為,胡遍訪後發現建文帝之確切蹤跡,並且建文帝此時亦無意復國,而後隱匿起來了。

    近代明清史專家孟森對“焚死”說也持有疑義。盂氏認為,建文之焚死,“非真相也!”

    假如建文帝確實未“焚死”,逃匿出亡,他又能隱向何方呢?

    清代大學者錢謙益雲:“以文皇帝(指朱棣)之神聖,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錢謙益還認為,建文帝削髮即為溥洽。言下之意,建文帝逃亡後隱匿起來做了僧人,“朝於黔而夕於楚”。(《有學集。建文年譜序》)凡此種種,各持一論,那麼,建文帝到底是“焚死”、還是逃亡,或是隱匿為僧呢?他的下落到底如何呢?這確是一大懸案,孰能解之?

    據新華社上海1991年1月17日電:上海史學工作者、文匯報編輯徐作生考證,建文帝出亡後,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的監護下,建文帝隱匿穹隆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 4 # 爆笑影片系列

    個人認為建文帝最後死在南京城了。因為當時沒有明確的記錄建文帝的行蹤,所以後來很多人對於這件事有很多猜測

    一種說法是朱元璋為建文帝準備了後路,就是出家為僧,躲過朱棣的追殺。這個說法其實有很多問題。建文帝在朱棣攻城的時候,曾經找群臣商量過對策。當時在場的有五十幾個人,這些人後來被抓或投降了。一般情況下,想要五十個人同時儲存一個秘密很難,更何況這些人也不都是建文帝的死忠,很多人在朱棣手下也獲得很多權利。就算他已經逃出南京,去向也是很難保密。有一種說法是投奔了雲南沐家。因為沐家家主曾經是朱元璋義子,和建文帝父親關係很好,再加上沐家是當時雲南土皇帝。可以保護建文帝,其實也不可靠。要知道朱棣這個人心思非常狠毒,剛得到皇位可能沒有心思動你,等到皇位穩定以後,以當時錦衣衛遍佈全國的力量要想對付一個人,你根本無路可逃

    所以我的猜測就是建文帝已經死在南京城裡了。當時朱棣雖然已經攻入南京,但是建文帝還是可以指揮全國各地的軍事力量。比如山東還有鐵炫,南京城還有徐達長子的部分軍隊,並不是山窮水盡。但是這些人在朱棣進入京城以後竟然都放棄抵抗了。大概就是因為建文帝已死,再抵抗也是徒勞

  • 5 # myhome核桃樹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去世不詳)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命途多舛,在位時間不足四年,便於1402年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的“靖難之役”所推翻,從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去哪裡了呢?六百多年以來像迷一樣一直困擾著人們。根據明官方記載的文獻《明太祖實錄》來看,明成祖攻破南京時,宮中遭遇一場大火,建文帝被大火燒死了。當時成祖朱棣放聲大哭,聲言本想勤王清除文帝身邊奸佞之人,不意遭此不測之事。筆者來看不過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已。

    根據近年最新的的考古發現,福建寧德的支提寺裡發現了一件珍貴的袈裟,與普通袈裟的不同的是:袈裟的上下部與兩邊各有兩條龍形圖案,中部繡著五條龍,有“九五至尊”的寓意,有誰才能配上這種稱謂呢?在封建時代袈裟上是不允許有龍的圖案,由此可以推測穿過這種袈裟的人身份肯定不同尋常。眾所周知,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完全有可能是被建文帝出逃時帶走的。

    此外,前幾年福建寧德的上金貝村發現了一座明代的古墓,很有可能就是建文帝的陵墓。它與南京的明孝陵極其相似,完全是縮小版的明孝陵,具有皇家陵寢的特徵:1,整座墓葬南北走向,五進佈局,三層六廓,特別是墓頂端的如意雲石刻與南京的明孝陵同屬一種建築風格;2,陵墓上兩款龍形圖案,以及閉口龍和火龍珠紋飾,全部為皇家專用;3,墓葬牌位刻有:“御賜錦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我們從字面上分析,“御賜金襴”即皇上賜予的袈裟;“圓明大師”即是朱元璋本人,他功成名之後就曾經以“圓明大師”的法號回佛寺還願;“圓明大師第三代”那就是朱元璋的孫子(暗指朱允炆);“滄海珠”那就是歷經滄海,飽經憂患的朱姓王(“珠”字左右反轉,分開來唸就是“朱王”);“禪師”即出家的僧人,可以推斷建文帝已皈依佛門成為佛門弟子。

    為了佐證以上推斷,考古人員在福建寧德還發現了鍾洋村的一個余姓的明代墓葬,奇怪的是這余姓的祖譜中竟然奇怪的出現了斷層,而且斷層的四代正好是明初的幾十年時間,與建文帝出逃時間剛好吻合,有可能是追隨建文帝的臣子。我們都知道朱棣稱帝之後,追隨建文帝的22人都是朝廷的欽犯,一旦被朝廷發現一定會株連九族,為了避禍餘氏族譜沒有記載。

    與此同時,我們從也野史中瞭解到鄭和從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時間裡先後七次下西洋。但是名為友好通商,實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據說鄭和下西洋時,路過福建,建文帝曾經召見了他,希望他擁戴自己重振旗鼓意圖東山再起,鄭和左右為難痛哭流涕匍匐在建文帝的腳下,曾經的君臣無言以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開發一款地方性棋牌麻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