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大夫線上

    膝蓋有響聲,可能是關節裡的“機油”不夠

    關節,就像是抱拳作揖的手;握拳的那隻手(關節頭),被包在另一隻手裡面(關節窩),為了減少這兩隻手(兩塊骨頭)的摩擦,這兩隻手之間有一定的空隙(關節腔),在空隙裡面充滿著滑液,能起到潤滑的作用。

    這些滑液不會一直存在,而是不停地更新換代著。關節活動的時候,就會擠壓滑膜,從而產生滑液,潤滑關節。

    如果缺少運動,沒有經常“擠壓”滑膜的話,關節中的滑液就會變少,缺少了潤滑的關節就會一直髮出“咔噠、咔噠”的響聲,而且這種響聲會讓你有一種膝蓋被摩擦的感覺。醫學上管這個叫“膝關節彈響”。

    年輕人下蹲有聲音,可能是膝蓋骨移動

    年輕人下蹲、上樓的時候,膝蓋咔噠、咔噠響,多數是因為膝蓋骨(屈腿的時候,膝蓋正前方凸出來的那塊骨頭,大名叫髕骨)內移或者外移造成的。

    屈膝的時候,膝蓋兩側的肌肉就像是拔河一樣,會互相較著勁,要把膝蓋骨往自己那邊拉。如果膝蓋內側的肌肉太緊,會把膝蓋骨拉向內側;外側肌肉過緊,會把膝蓋骨拉向外側。哪邊的肌肉“力氣大”,就會“領走”膝蓋骨(膝蓋骨就會往那側偏),同時還會撞擊到其他組織,發出“咔噠、咔噠”的彈響。

    怎麼才能確定彈響是不是膝蓋骨移動造成的呢?首先摸到膝蓋骨,讓雙腿放鬆、伸直,就能很輕鬆的在膝蓋上看到兩個窩,兩個窩中間的那塊骨頭,就是膝蓋骨啦。

    可以讓朋友幫幫你,把膝蓋骨往外側一直推,然後你往下蹲,看看膝蓋還有沒有彈響;如果有彈響的話,讓朋友把膝蓋骨往內側一直推,你再下蹲。兩次下蹲的時候,只要其中一次彈響消失了,就能確定彈響是由於膝蓋骨內移、外移造成的。

    關節這樣響,就沒啥事兒

    小時候班裡總有些男生喜歡掰手指,也能讓關節咔噠的響一聲,聽上去很酷炫,這些聲音其實是一個道理。

    關節腔裡面充滿著滑液,沒有間隙(就像是兩塊瓷磚之間的玻璃膠一樣,它們之間沒有空氣,裡面是負壓的狀態),這樣能讓關節的各個部分緊貼在一起,保持關節的穩定。

    但是當關節突然動起來的時候,負壓就會被破壞,這時候就會有少量氣體進入關節腔裡面(突然有人要把這兩塊瓷磚分開,玻璃膠中間就進入了空氣)。這些氣體會向關節腔各處擴散,還會和滑液一起震動,發出響聲,這種聲音叫生理性彈響,對身體沒什麼害處。

    好多人脖子轉動的時候也會有“咔噠”的響聲,大多數都是生理性彈響,但是如果在響的時候,還有疼痛、麻木、無力這些症狀的話,那麼就要提高警惕了,這可能是頸椎病的前兆。

    啥樣的響聲,是“生理性彈響”?

    響聲清脆、不連續

    關節彈響特別清脆,而且不連續,兩次彈響之間,一定會隔一段時間。

    經常出現在關節突然動起來時

    生理性彈響是關節突然被牽拉、彎曲的時候,發出的聲音。

    響過後,關節不痛

    出現這種彈響的時候,會覺得關節有一點不舒服,但是響過之後,就覺得關節輕鬆很多,也不會出現疼痛。

    膝蓋總是響,會把關節磨壞嗎?

    輕微的彈響,在短期內不會引起膝蓋的磨損,但這說明你關節腔裡的滑液不夠,以後最好能在運動之前,做一些準備活動,在充分熱身後再進行正式的運動。

    對於髕骨內移、外移的人來說,最好能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儘量避免下蹲、爬樓之類的運動。

    而普通的生理性彈響,是不會讓膝關節“磨壞”的。

    想讓聲音變小,需要鍛鍊你的大腿

    股四頭肌是大腿上最重要的肌肉群,負責髕骨和膝關節前後方向的穩定性,所以運動的時候聲音比較大的人,可以試試鍛鍊股四頭肌。

    收縮練習:

    平躺,在膝蓋下墊一個稍微厚一點的毛巾卷;用力把膝蓋伸直,保持5~8秒,之後放鬆,做5組。

    抗阻練習:

    坐在椅子上,腰背部伸直;在兩條小腿末端分別綁一個約為1kg的沙袋,把左側小腿抬高30°、60°、90°,每個位置保持5~8秒,放鬆。換右側腿再做同樣的動作,兩腿都做完為1組,做5組。

    關節又響又痛,可能是這些病!

    一般來說,生理性彈響就只是響響而已,關節不紅也不會腫,也不會感覺到疼痛。但是如果關節除了發出響聲,還伴隨著紅腫、疼痛的話,就得小心了!

    對於年輕人來說,運動的時候,關節經常響、疼的話,可能是運動的時候沒有注意,導致韌帶損傷造成的。

    而對於60歲以上的人來說,出現膝關節響、疼,最有可能得了骨性關節炎;如果膝蓋除了響以外,屈腿伸腿也出現困難,就像卡住了一樣,可能是半月板損傷、滑膜皺裂綜合徵、關節粘連等問題。

  • 2 # 骨科袁鋒

    膝關節彈響,有可能幾種原因,一種就是骨頭之間的撞擊,比如說髕骨的不穩。第二種就是滑膜皺襞綜合徵,或者滑膜增生。第三種就是半月板或者其他的軟組織損傷。第四種就是遊離體。如果沒有明顯疼痛,可以不管它。可能是生理性彈響。但是平時避免引起彈響的動作。

  • 3 # 華絡健康

    關節彈響原因

    關節會發出聲音,乍聽似乎是關節出了問題。以物理學觀點來看,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總會發生摩擦、震動而發出聲音。在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晰,尤其是那些久坐少動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加大了關節摩擦的損耗,更容易聽到彈響。

    關節彈響的出現有這麼幾個原因:1、氣體逸出:關節中存在著起潤滑作用的關節液,液體中有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當擠壓關節時,關節囊伸縮後,氣體快速釋放,形成氣泡,就有了響聲;2、關節、肌腱和韌帶活動:如果姿勢和位置不對,就會出現響聲;3、粗糙的表面:出現關節炎後,因為光滑的軟骨損失而出現粗糙的表面,摩擦時就會出現響聲。

    有時候發出聲響或許是職業病的表現,如像教師、編輯、秘書、電腦錄入員等這些常年伏案工作的人,時常會抱怨頸椎“彈響”。其實彈響的出現恰恰在提醒人們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而要多加鍛鍊。最好15-30分鐘稍微起來活動一下,因為久坐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會加大關節摩擦的損耗,就更容易聽到彈響。

    只要不紅不腫不熱不痛不必過於擔心

    僅僅有關節彈響,關節周圍面板表面不紅不腫不熱,也不感到疼痛、不伴活動障礙者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過於擔心,當然對於故意使關節發出聲響的動作也要有所剋制,不宜肆意為之。但是,當關節彈響伴有紅腫熱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則需要到醫院就診,尋求醫生的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當關節彈響的同時出現疼痛,或者關節彈響伴有腫大,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去看醫生,特別是膝關節。膝關節彈響的同時出現疼痛,有下列兩種可能:一是半月板撕裂,主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尤其是運動損傷;二是軟骨損傷或者磨損,磨損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最嚴重的是骨質疏鬆。

    適當鍛鍊有必要 但要避免運動損傷

    保持關節的健康也需要鍛鍊,特別是膝關節,鍛鍊使得支援膝蓋的肌肉和腿部變得強壯。不過要強調的是,有一些愛好體育運動的老年朋友,每天爬山、跑步、登臺階。這些日常鍛鍊固然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但在同時也在加速關節的磨損和老化。所以對老年人而言,應適當運動,以非負重的訓練為主,避免大運動量的、長時間的體育運動,以保護關節,延緩關節的退變。同時,對於愛好運動的年輕人群,運動也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從硬體上,儘量選擇專業一點的運動場地和運動裝備。鞋非常重要,進行哪項運動,就儘量要用專業的運動鞋,這樣會增加緩衝,減少關節受傷機率;技巧上來講,儘量按照標準、專業的動作去訓練,減少運動傷害;另外,運動前做一些熱身運動、運動後做一些拉伸和放鬆,都是很有好處的;在一些球類運動中,要儘量避免扭轉,尤其是不適當的扭轉。

    預防:4個動作強化腿部肌肉保護膝蓋

    1、靠牆靜蹲:找一平整牆面,肩胛骨緊貼牆壁,雙手伸直手掌開啟緊貼牆面,雙腿屈膝屈髖90度(注意:保持骨盆後傾,後腳掌發力)。

    2、膝關節穩定訓練:單腿站立,站立腿微屈挺胸收腹做跑步式擺臂,擺臂過程中保持身體儘量不要晃動,每組做1分鐘,換腳重複三到五組。

    3、徒手深蹲:兩手伸直前平舉,兩腳與肩同寬,做上下蹲起運動,向下時吸氣,向下大腿與地面平行並且膝關節不超過腳尖,手順勢做前平舉;向上時吐氣,向上運動到身體自然站立,手順勢放下。

    4、坐姿腿屈伸:坐於器械上,背靠靠椅,兩腳與肩同寬,調節適合自己的重量做器械腿屈伸練習大腿肌肉,向上吐氣至股四頭肌充分收緊,向下吸氣還原至初始位置。

  • 4 # 廣東骨科專家團

    膝蓋有異響其實是膝蓋彈響的症狀。膝蓋彈響有生理性彈響和病理性彈響的區分,這種響而不痛的情況其實是屬於生理性彈響。如果是膝蓋有異響而且伴隨膝蓋疼痛的症狀的話,就是病理性彈響了。

    病理性彈響,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身體生病了。而生理性彈響的話對於人體並不會造成任何有害的影響,是正常的一種人體生理反應,所以不需要太過於擔心。

    生理性彈響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

    什麼是生理性彈響呢?具體我們舉一些例子,比如保持一定的坐姿或者長久的蹲在地上不動,當你想活動一下身體時,膝蓋一般就可能會發出彈響。這種彈響不會引起隨膝蓋部位的任何不適感和疼痛感,相反,它其實可以理解為人體骨骼或者關節的一種“自我放鬆”。因此,膝蓋有異響,但是不痛的話,是不會對人的健康構成威脅的,也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

    瞭解了什麼是膝蓋彈響的症狀,以後也就不會因為膝蓋偶爾的有異響而擔憂了。最後不得不說的是,雖然膝蓋出現“響而不痛”的情況不需要大驚小怪,但是事實上可以說這也是我們的身體給予我們的一種反饋。

    膝蓋彈響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長時間地讓身體保持靜止不動的狀態,既不利於血液迴圈,又會加大對骨骼或者關節的損傷。生命在於運動,就是要讓身體時不時地動起來才好。

  • 5 # 體創運動康復

    膝蓋經常彈響,是膝蓋出問題了嗎?

    好多人在第一次出現膝蓋彈響的時候,會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受傷了。

    那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是正常彈響,什麼是創傷性彈響?

    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看是否伴有疼痛以及是否連續不斷的彈響!正常膝關節彈響跟掰手指發出的響聲是一樣的。

    這是因為關節在外力的作用下,增加了關節相互間的距離,降低了關節腔的壓力。

    在內外壓力作用下,原本溶解在關節滑液中的氣體分離出來,形成小氣泡。

    這些小氣泡彼此融合成大氣泡,大氣泡破裂或與關節腔內的滑液一起發生震動,從而發出“咔”的彈響聲。

    正常彈響沒有疼痛不適感,有時反而會感到很輕鬆,這種情況我們不用擔心。而創傷性膝蓋彈響一般會伴有疼痛不適感。

    甚至會出現關節絞索感(即在走路或上下樓梯時,膝關節活動突然受限,像被卡住一樣,而且有明顯疼痛不適感)。

    如何保護膝關節,以減少創傷性膝蓋彈響的發生?

    1. 避免長期、用力、快速屈伸膝關節運動

    2. 經常主動充分的活動膝關節

    經常不運動可能使膝、肩這些關節中關節囊的滑液較少,所以需要針對性的活動來刺激各個關節面。

    這樣會使滑液增多,並且均勻滲透到軟骨組織中去,增加關節的靈活度。

    在不負重條件下進行,坐在床邊主動伸、屈膝關節。

    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鐘。

    3. 加強股四頭肌的鍛鍊

    平時多鍛鍊股四頭肌,股四頭肌收縮時能帶動髕骨上下移動,有利於軟骨的營養滲透及減輕髕股關節面的持續受壓。

    4. 避免劇烈運動,防止髕骨關節面持續受壓

    屈膝位時髕骨所受壓力較大,容易損傷關節面。

    避免持續性蹲位和劇烈的運動,可以減少對髕骨關節面的壓力,所以不要大量的爬山、爬樓梯等。

    避免突然改變鍛鍊的強度,任何運動都要循序漸進,逐漸加量。

    5. 保持合適體重

    合適體重能降低作用於膝關節上的重力,過胖則會增加膝關節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體重越大,疼痛越重。

    6. 補充軟骨營養

    多吃含維生素、蛋白質多的食物,如水果、青菜、肉類、海鮮等。

    必要時可以遵照醫囑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等藥物。

    7. 加強關節保護,注意保暖防寒

    天寒的時候,要給關節保暖。

    如果要鍛鍊應預先熱身,可戴護膝,且不要超負重,負重與速度可由小漸大,勻速省力,途中適當休息。

    最後的囑咐

    當膝蓋除了彈響,還伴有不適或疼痛時,應引起注意,膝蓋內部組織可能出現問題。

    建議及時休息,及時就醫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拳擊對戰跆拳道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