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筱談天下
-
2 # 歷史神秘人
明英宗朱祁鎮總體上來說,不是一個壞人,善良,不殘忍的人,當然他的性格在他的一生中有過不同的轉變,他的一生挺傳奇的。
他年輕登位,意氣風發,總想創一番事業。年輕人嘛,我熱血,有衝勁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他聽信了太監王振的建議,去親征元朝在北方殘留的部落,結果被也先俘虜了。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了別人的囚徒,這極大打擊了他的心靈,也改變了他的性格。
在做俘虜的前期,為了生活下來,面對百般侮辱,都忍受下來,同時在做俘虜的過程中他學會如何隱忍,如何和敵人鬥爭,也懂得了如何和身邊的人相處。和他一起俘虜的,都是保護他的幾個護衛,明英宗對待他們都是以朋友般對待,也先有一次想害明英宗,都是那些侍衛拼命保護他,這不只是責任,也是對朋友般關懷。
明英宗對也先的手下和監視他的人也是以禮對待,從不擺自己皇帝的架子。在相處久了以後,大家都挺願意和他交朋友的,特別是也先的弟弟,更是對明英宗,另眼相看。當明英宗要返回明朝的時候,也先的弟弟還拉著明英宗的衣服哭著不讓他走呢。
這是朱祁鎮當俘虜明白一個道理,真心對待別人,別人也真心對待你,皇帝的架子是沒有用的。
明英宗回到了明朝的時候也是被軟禁在南宮,因為現在的皇帝,就是他的弟弟就不想他好過,怕他有什麼政治想法。從此,明英宗在南宮也過了幾年囚徒般的生活。而在這軟禁過程中,不管對看管他的人還是來看望他的人都是以心相待,親切問候,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是皇帝了。就是因為英宗這種性格,看管他的人都被他的真誠撼動了,也是因為這樣,有幾次有人想殺他的企圖,就是因為他真心對待這些人的保護,才沒有丟掉性命。
在王亨,曹吉祥等人的幫助下,英宗忽然復位了。這是他沒有想到了,在他復位做皇帝時候,他做了第二件錯事,就是把忠臣于謙給殺了,這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後來別人告訴他,于謙是無辜的,是被王亨,曹吉祥等人陷害的。他覺得殺錯了,最後王亨等人也謀反了,英宗把當初幫他復位的人都殺了,也算是對於謙的一份愧疚吧!
英宗再當了十幾年皇帝后,病倒了,在臨終的時候下了最後的聖旨,取消以前皇帝死後要活人陪葬的陋習。
明英宗一生中,做錯了兩件事,一是聽信王振的讒言,二是殺了于謙。做對了一件事,取消了活人殉葬。從中可以看出來,明英宗總體來說不是個殘忍的人,至少比歷史上很多皇帝好多了。
回覆列表
昏君 敗家子 罪人 有個人魅力的人
罪名1; 寵幸王振 (明實錄裡記載王振也有功勞和務實的一面但和所造成的壞影響,不堪一提)
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興麓川之師,西南騷動。侍講劉球因雷震上言陳得失,語刺振。振下球獄,使指揮馬順支解之。大理少卿薛瑄、祭酒李時勉素不禮振。振摭他事陷瑄幾死,時勉至荷校國子監門。御史李鐸遇振不跪,謫戍鐵嶺衛。駙馬都尉石璟詈其家閹,振惡賤己同類,下璟獄。怒霸州知州張需禁飭牧馬校卒,逮之,並坐需舉主王鐸。又械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陳瑺於長安門。所忤恨,輒加罪謫。內侍張環、顧忠、錦衣衛卒王永心不平,以匿名書暴振罪狀。事發,磔於市,不覆奏。
罪名2;害死明軍數十萬將士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群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甲午,發京師。乙未,次龍虎臺。軍中夜驚。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群臣屢請駐蹕,不許。丙午,次陽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庚戌,師還。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罪名3; 害死朝廷支柱,朝廷差不多重要官員名將
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翰林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少卿劉容、尚寶少卿淩壽、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孫**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瑭、鄭瑄、大理左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皆死焉。
張輔,字文弼,河南祥符縣人,河間忠武王玉之子。太宗皇帝靖難,玉為元動,輔從征伐有功,授蔚州衛指揮同知。東昌之戰,忠武王歿於行陣,輔襲職為都指揮同知。永樂初,封輔信安伯。又,明年進爵新城侯。五年,徵交阯,充右副將軍。時總兵官成國公朱能道卒,命輔代之,節制諸將,號令嚴明,兵鋒所向克捷。明年,俘黎季犛父子,獻京師。郡縣其地策勳,進封英國公。七年,復往交阯擒餘寇,簡定。九年,擒陳季擴。十三年,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交阯。
英國公張輔剛毅威嚴,治軍整肅,屹立如山。三次平定交趾,威名遠傳海外,這樣的朝廷棟樑就在土木堡被幾個人混招給害死
朱勇;
鳳陽懷遠人,太傅、成國公能之子。自少讀書,如韋布士。及襲爵,益恭謹。太宗嘉之,委以心腹,付以兵權。仁宗眷顧益隆。宣德初,宣宗親征漢庶人,勇贊成之,賞賚加厚。三年,以隨徵沙漠有功,加太子太保。五年,勇見南北諸軍操備漕運,遠近相乖,請以南軍漕運,北軍操備,從之。又見京軍數少,言恐非居重御輕之意,於是選天下精兵十萬益之。
正統初,上命勇教習勳臣子孫,多至成立。四年,加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九年,率兵征剿虜寇,以功加太保。至是,死於難。
薛綬;
驍勇善戰。永樂二十二年,襲父斌爵,為永順伯。
至是,與虜戰,絃斷矢盡,猶以空弓擊虜。虜怒,支解之。既而知綬本山後人,曰:“此與吾同類,故勇如此也。”相與哭之。
吳克忠;
涼州人,恭順伯允誠之次子。永樂十六年,襲父爵,還鎮涼州。尋奏留京師。洪熙元年,以徵迤北功,進封恭順侯,授誥券,子孫世襲。
正統九年,剿平虜寇,加太子太保。克忠驍勇善戰,至是,與其弟都督克勤、其子瑾極力御虜。虜據山顛,矢石交下,官軍死傷潰亡殆盡。克忠猶下馬跪射,矢盡,賊圍之,克忠以槍殺數十人而死。克勤亦死,惟瑾得脫歸。
以上出自《明英宗實錄》
實在太多了,以上的將領死的悲壯,但死因可悲 !可憐!可笑!可恨!
罪名4;若無于謙於少保 就造成明朝的靖康恥
帝北狩。甲子,京師聞敗,群臣聚器於朝,侍講徐珵請南遷,兵部侍郎于謙不可。
郕王方攝朝,廷臣請族誅王振。而振黨馬順者,輒叱言官。於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卒聲洶洶。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退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執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謙入對,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駕,勢必輕中國,長驅而南。請飭諸邊守臣協力防遏。京營兵械且盡,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繕器甲。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分兵守九門要地,列營郭外。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積糧,令官軍自詣關支,以贏米為之直,毋棄以資敵。文臣如軒輗者,宜用為巡撫。武臣如石亨、楊洪、柳溥者,宜用為將帥。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帝深納之。
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硃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範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卻敵彰義門北,擒其長一人。帝喜,令謙選精兵屯教場以便呼叫,覆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謙理軍務。
上皇既歸,瓦剌復請朝貢。先是,貢使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至三千餘,賞賚不饜,遂入寇。及是又遣使三千來朝,謙請列兵居庸關備不虞。京師盛陳兵,宴之。因言和議難恃,條上安邊三策。請敕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備禦。京兵分隸五軍、神機、三千諸營,雖各有總兵,不相統一,請擇精銳十五萬,分十營團操。團營之制自此始。具《兵志》中。瓦剌入貢,每攜故所掠人口至。謙必奏酬其使,前後贖還累數百人。
罪名5;薄情寡義聽從石亨誣告賜死於謙於少保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並應誅。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
罪名6;復辟後寵幸石亨,曹吉祥(石亨,曹吉祥也是略有功績,但依然罪惡之及,尤其是害死於少保)
石、曹二家,專權恣肆,無復畏忌,生死予奪,皆在其手。士皆重足而立,莫敢仰視,君子患焉。
朝士亦有依附希進者,權勢與石亨埒,時並稱曹、石。二人惡言官有言,共譖於帝,命吏部尚書王翱察核年三十五以上者留,不及者呼叫。於是給事何等十三人改州判官,御史吳禎等二十三人改知縣。會有風雷雨雹之變,帝乃悟,悉還其職。未幾,二人爭寵有隙,御史楊瑄、張鵬劾之,吉祥乃復與亨合,乘間醞帝。帝為下瑄等詔獄,而逮治閣臣徐有貞、李賢等。事具賢傳。承天門災,帝命閣臣嶽正草罪己詔,詔語激切。吉祥、亨復醞正謗訕,帝又謫正。焰益張,朝野仄目。主
久之久之,帝覺其奸,意稍稍疑。及李賢力言奪門非是,始大悟,疏吉祥。無何,石亨敗,吉祥不自安,漸蓄異謀,日犒諸達官,金錢、穀帛恣所取。諸達官恐吉祥敗而己隨黜退也,皆願盡力效死。欽問客馮益曰:“自古有宦官子弟為天子者乎?
有哈銘者,蒙古人。幼從其父為通事,至是亦侍帝。帝宣諭也先及其部下,嘗使銘。也先輩有所陳請,亦銘為轉達。帝獨居氈廬,南望悒鬱。二人時進諧語慰帝,帝亦為解顏。
在瓦刺部落,憑藉個人魅力收復兩個小弟
廢除殉制
《明史·后妃傳》,“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皇太子祐樘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宜即皇帝位,中外文武群臣其協心輔理,凡內外事一依祖宗舊制行用副予志,喪禮遵皇考遺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音樂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