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波營養師

    有些人一吃瓜類就拉肚子,有些人一吃荔枝就上火……這其實是犯了自然舒食“選對”、“吃對”的禁忌。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食物千千萬萬,其寒熱屬性也是不盡相同,往往我們只知道自己體質的

    寒熱性

    ,卻對食物的屬性,缺乏分辨能力,從而引發無數個“小鬧劇”,長此以往,甚至會損傷身體。根據體質選對食物

    針對自己的體質合理地選擇食物能讓食物發揮最大的功效,中醫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根據“藥食同源”的原理,此原則也同樣適用於食療中的食物:對於屬寒的病症或體質,要選擇屬於熱性的食物;對於屬熱的體質或病症,就要選擇屬於寒性的食物。

    一般說,寒性和涼性食物同屬一性,只是程度有差異,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此類食材適用於熱證和陽症,如臉色潮紅,口乾舌燥、舌黃偏厚,小便量少色黃,大便乾結的人群。

    而熱性和溫性食物,屬於陽性,有散寒、溫經、通絡、助陽等功效。適用於寒症和陰症,如臉色蒼白、唇色淡,手腳冰涼,怕冷,喜喝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洩,舌苔白潤的人群。

    6種區分法,想要吃對很簡單

    食物的寒熱屬性一般來說可從部位、味道,顏色、地理位置,生長條件上來分辨,成功率八九不離十。

    1味道:

    味辛的食物偏熱,如辣椒、胡椒、蒜姜等;而味苦的食物則偏涼,如苦瓜,苦菜、黃連、苦丁等。

    2部位:

    蔬果的果皮偏陽,果肉偏陰,所以連皮帶籽吃全食物可以平衡陰陽,很多人說喝

    精力湯

    寒涼,很可能是沒有按照全食物理念去做,只吃果肉,拋掉果皮,並不可取。

    根莖類

    偏溫,葉類偏涼,比較特殊的是,包菜生長接近根部,在葉類中偏溫,而根莖類的白蘿蔔,含有大量水分,則偏涼。

    3顏色:

    綠色食物偏涼,如綠豆,綠色蔬菜;紅色食物通常受到Sunny長期照射,性偏溫,如辣椒,山楂、櫻桃、紅棗、荔枝等。

    4地理位置:

    喜陰的食物相對偏涼,如蘑菇、木耳等菌菇類;而喜光的食物則偏溫如栗子,向日葵等。

    5生長條件:

    水生植物偏涼,如海帶、蓮藕、

    裙帶菜

    ;陸生植物則相對偏溫,如花生、土豆、山藥等。

    6生長季節:

    常見食物屬性:

    1水果類:

    性平性溫:蘋果、桃子、杏子、菠蘿、葡萄(性平)山楂、琵琶(性平)大棗、荔枝、櫻桃、桂圓肉、佛手柑、檸檬(性微溫)、金橘、橘子、橄欖、楊梅、石榴、木瓜、檳榔、松子仁、核桃仁、板栗等。

    2蔬菜類:

    性平性溫:山藥、蘿蔔(微涼)、胡蘿蔔、包菜、茼蒿、土豆、芋頭、生薑、黑、葫蘆、蔥、大蒜、韭菜、香菜、雪菜、洋蔥、南瓜、辣椒(性熱)等。

    性涼及性寒:西紅柿(微涼)、芹菜、油菜、萵筍、茭白、莧菜、茄子、菠菜、黃花菜、花菜、蓮藕、冬瓜、絲瓜、黃瓜、蘆蒿、裙帶菜、蘑菇(鮮)、木耳 (微涼)、金針菇、馬齒莧(寒)、空心菜(寒)、

    西洋菜

    (寒)、龍鬚菜、竹筍(微寒)、海帶、紫菜、草菇、苦瓜(寒)、荸薺(寒)等。

  • 2 # 少點鹽

    識別食物的寒熱屬性,首先第一點,你得知道食物寒熱性的判定是怎麼來的?

    食物的寒熱性,是古人根據多數人(例如一百個人裡面有七、八十人)吃了某樣食物後,所產生的熱性症狀或寒性症狀進行的一個經驗總結,是經過長期實踐的得出來的理論。

    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古人會更重視對身體的養護。他們會時時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再來對飲食、作息習慣進行調整。古人所說的食物寒熱,並不是根據食物本身的屬性來進行判斷的,而是觀察自己吃了食物後產生的身體反應,記錄總結出來的。

    舉兩個例子:

    古人第一次吃螃蟹,其實也不知道它到底是熱性還是寒性,但嘗試後發現,大部分人吃多了會出現腸胃不舒服、拉肚子、過敏等不良反應,便判定螃蟹是寒性的。

    古人感冒的時候,初期感覺身體發冷,想多喝熱水、靠近爐子,他便判定身體處於寒的狀態。這個時候,他會吃一些蔥,姜之類的東西,感覺一種熱量由內而外散發出去,把身體裡面寒的感覺給驅散了,古人便由此判斷姜和蔥是熱性的。

    古人把以上這些經驗總結到一起,便成了食物寒熱的依據。

    現代參考食物寒熱性,還需要注意這三點?

    食物寒熱效能從幾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說明對我們的生活依然是適用的。但具體在生活中使用時,我們不要把它看做是一份絕對要遵守的醫囑,而是古人提前幫助我們做的一份食物指南。

    之所以說指南,是因為食物的寒熱性,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比如桂圓吃多了第二天會長痘,螃蟹吃多了會拉肚子,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但這份指南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絕對,而是一個大機率的事件,在參照食物寒熱的判斷時,我們還需要注意下面這三點的影響:

    第一,蔬果因時間更替,改變了生長方式。

    在古代,古人只吃時令的蔬果,除了因為當下季節的蔬果更符合身體的營養所需外,更重要的是當時並沒有發達的保鮮技術。而在現代,各類蔬果的種植方式乃至基因都發生了改變,連帶著蔬果收穫時間和屬性也改變了。

    第二,人的身體發生改變。

    現代人和古代人相比,身體素質和基因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是身高,新石器晚期,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約為156cm,而現在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約為168cm。這因為當時人們所能吃的食物有限,普遍都營養不足導致的。其次是基因,少數民族與漢族結婚,華人與外華人結婚,都讓我們的基因發生了變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古代因為沒有電,晚上很早就會休息,而現代人因為有豐富的娛樂活動,熬夜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生活方式的不同,讓我們身體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改變了,我們的身體機能自然也會不同。

    第三,生長環境的不同,人對食物寒熱感知也會變。

    古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其實很有道理。拿我朋友舉例子,她是新疆人,到成都來生活後也頓頓離不開羊肉。基本上隔三差五就會吃一頓手抓飯,燉一鍋羊肉湯來喝,一點都不會上火。但我偶爾吃一點,第二天就會長口腔潰瘍。

    這是因為對新疆人或者蒙古人來說,因為飲食習慣的原因,常常都會吃羊肉,對羊肉很適應了,所以很少上火。換句話說,羊肉對於他們已經屬於平性。

    從西醫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是因為每個地區的人,受當地環境和飲食習慣的影響,腸道菌群是不同的。我們之所以會吃羊肉“上火”,是因為體內的腸道菌群,不適應羊肉所含有的異體蛋白(異體蛋白:我們吃的食物中,所含有人體自身沒有的蛋白質),為了自我保護,身體對外來不熟悉物體產生了排異反應。

    除了上面所說的時間、身體、地域的影響外,食物的寒熱性與個體的適應性也密切相關。想想,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經歷完全不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偏好,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腸道菌群。所以不同的人,吃同樣的食物,反應都有可能不一樣。

    就像我上面說的,食物的寒熱性判斷其實更像是一份指南,古人提前幫你試過了各種食物,告訴你這個吃了會上火,另外一種食物吃了會拉肚子。但這份指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要回歸到身體本身,關注身體的自然反應。如果你吃羊肉不會上火,而且還感覺身體暖暖的,很舒服,那羊肉就是屬於適合你吃的食物。學會感知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 3 # 震言

    大家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就是“體質偏寒,要少吃寒涼食物”。可是到底如何區分食物是寒性還是熱性呢?

    一般情況下,可以從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環境、地理位置、生長季節幾個方面來判斷其寒熱

    顏色:一般來說暖色的食物多是溫熱性質,即黃色、紅色、黑色食物多為性溫食物;冷色食物多是寒涼屬性,即白色、青色食物多為寒涼食物。味道:味苦、味酸食物多偏寒,如苦瓜、梅子等;味甜、味辛食物多偏溫熱,如石榴、大蒜等。生長環境:水生植物偏寒性,如藕、海帶、紫菜等;根莖土生植物多性偏溫熱,如土豆、山藥、姜等。地理位置:背陰食物偏寒,因為吸收溼氣較多,很少見Sunny,如蘑菇、木耳等;向陽植物偏熱,接受光照充足,如向日葵、栗子等。生長季節:冬、夏季節食物性寒,冬季寒氣重,夏季雨水多所以食物偏寒性,如大白菜、白蘿蔔、西瓜、黃瓜等都屬寒性;春、秋季節成熟的食物多偏熱性,這兩個季節少雨偏旱,氣候適宜所以食物多屬熱性,如蘋果、橙子等。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汽車開久了需要去4S店保養一下,我們的身體往往被大家忽視,只有生病了才去醫院被動治療。中醫講治未病(不是胃病),其實對身體最好的保養就是根據時辰和季節對飲食和生活習慣做出相應的調整。順應自然就是王道!天人合一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都不建議做證券經紀人,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去做證券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