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6世紀時光之旅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句勉勵我們人生的名言再熟悉不過。然而翻開史書,最早的出處其實是在說東漢的耿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相信您對這句名言再熟悉不過,那麼您知道這個句名言是誰說的嗎?經過一番考證,作者是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蹟不詳。
但經過仔細考證,有關“有志者事竟成”這六個字最早還真不是明代人胡寄垣說的,而是東漢劉秀誇獎耿弇的一句話。
有志者事竟成 跟戰國時代沒關係
耿弇(公元3年-58年),字伯昭,漢族,挾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
這個耿弇,似乎沒有白起和常遇春那麼有名氣,但是論起功勞來卻一點也不小。光武帝劉秀在各處征戰,統一全國的時候,耿弇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東漢開國有二十八位有名的將領,並稱雲臺二十八將。而耿弇在其中排名第四,可想而知他的地位有多高了。
在耿弇幫助東漢東征的諸多戰爭中,耿弇充分顯示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在不同的戰役中,耿弇靈活運用自己的戰術方針,他將自己的必生所學運用到戰爭實踐中,把理論的戰術貫徹落實到每一位士兵,洞察戰場的每個角落,將勝利握在自己手中。
他採用心理戰,圍城打援,聲東擊西等戰術,把敵人耍的團團轉,他觀察戰局,親自制定克敵戰略,每戰必勝。耿弇是也一位難得武將,他曾經在自己中箭負傷後,絲毫不自亂陣腳,繼續指揮軍隊手下,齊心作戰,不要管自己的安危。展現出了大將風範,是一位能獨擋一面的將領必須要做到的。
終於耿弇打敗敵人。漢光武帝表揚了耿弇。並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於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漢光武帝講的“有志者事竟成也”一句,後來常被人們引用,成了成語—— “有志者事竟成。”
天生為了戰爭而活 比白起更可怕的屠夫
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殺人數量超過白起的人。
白起一戰長平之戰就殺敵四十餘萬,不過他打的可不止這一場仗。當然,這幾十萬人也不是白起親手殺的。要不然,幾十萬人排著隊站在白起面前伸著脖子,砍都砍不過來。
《資治通鑑》和《後漢書》中都有記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這裡的“屠城三百”絕不是每到一個城池就殺三百個人,而是耿弇對三百座城池進行了屠城。耿弇雖然殺人數量多,但後世評價卻不高。這是因為他殺的不僅是敵軍,還有老百姓。這句話似乎是在誇獎耿弇勇武,但仔細想想真的細思恐極。
功高不震主 比韓信活得明白
韓信被封為楚王之時,大約在30歲左右,耿弇辭去全國大將軍的職位之時34歲,論年齡二者相仿,但是耿弇更聰明,比較會來事。在獨立征伐齊魯的時候,耿弇就把自己的兄弟子侄送到劉秀身邊表示自己的忠心。在東漢建國後,耿弇掌管天下的兵馬大權,卻不留戀,毅然交出兵權,在家安養,絲毫沒有飛揚跋扈的樣子。
功高不震主,耿弇也算是個奇人了!
回覆列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
註釋
(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
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是一定會成功的!
故事
《百二秦關終屬楚》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了。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鉅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鉅鹿之野。 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百二秦關
“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崤(xi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藉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裡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藉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