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瓷之辭

    哈哈,這個問題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我上小學時,每年夏天放暑假回奶奶家,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沒事做就和鄰居家的孩子抓蛐蛐來鬥。。都蛐蛐意義是什麼具體我不知道,但是我到是覺得抓蛐蛐的過程很有意思。首先,去哪抓蛐蛐?最好是晚上,由於奶奶家是平房,每家門口都會用磚頭碼一些自己家的花壇,用大量的磚頭,磚頭縫隙裡面就會有很多蛐蛐,晚上叫的很歡快,然後帶著手電筒,去抓。其次蛐蛐喜歡生活在草叢裡的大石頭下面,經常以翻開大石頭能蹦出來很多隻蛐蛐。然後,就是如何捉?捉蛐蛐需要用一個小罩籬,上面一個塑膠小網,還有一個把手,把蛐蛐罩住取出它,放在事先用硬白紙卷好的蛐蛐籠子裡。這樣就能把它們安全帶回鬥蛐蛐。最後蛐蛐不是什麼品種都能鬥,只有兩個尾巴圓頭的可以,叫聲清脆響亮的,四方頭或者三個尾巴的油葫蘆不能斗的。最後把他們養在蛐蛐罐裡,最好餵它雨水,它愛吃玉米粒粒,尤其玉米粒裡面擠出來的那個黃色的種子。玩本身就是意義,你認為她有意義就有意義!

  • 2 # 雲鶴珠寶玉石

    蛐蛐這小精靈自古以來曾得到過多少文人雅士詩文的描寫和民間歌謠的詠唱,也使無數平頭百姓在茶餘飯後享受到身心的愉悅。

    其樂無窮的鬥蟋活動,玩養蛐蛐也是人們充實精神生活的一種手段,觀看蛐蛐格鬥的激烈場面,饒有趣味。兩隻小蟲,雖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進退有據,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後變攻為守,勝者昂首長鳴,敗者落荒而逃。整個過程奇趣橫生,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 3 # 收藏發燒友

    本人認為鬥蛐蛐就是古代人們的一種休閒娛樂,同時也附帶著身份的象徵!延續至今還有不少愛好者樂此不疲!

    古代鬥蛐蛐的習俗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

    老北京鬥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個小孩抱著粗製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樹底下鬥,贏者彈輸家的腦門兒,至不濟賠上倆玻璃球仨洋畫。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鬥”,以點心、水果或一元大洋為輸贏,純屬消閒取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誰知道柯哀黨到底是不是哀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