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張建漢
-
2 # 杜象應
小成語,大道理。“狐假虎威”要不得,為什麼呢?
現代的社會,競爭太激烈了,你假借“虎威”,或許能矇混過關、胡弄一時,但終究是紙包不住火,最終會被淘汰的。
我們沒理由去學狐狸的狡猾,也不希望自己傻逼到成老虎那般的悽美,還真以為狐狸為百獸之王呢?對不對?!
既然如此怪怪的,又如何被狐狸踐行成為了事實呢?歷史上的“狐假虎威”,就是現實中的真人真事。
戰國年代,在楚國最昌盛的時候,北方的各個小國將領都懼怕楚宣王手下的一員大將昭奚恤。楚王不知原由,心生疑惑,便請問朝中大臣們。當時,有一位叫憶乙的大臣向他講了一故事:
從前在深山老林裡有一隻虎,它餓急了,正尋食遊走著。忽然發現一隻狐狸很悠閒,心想:“這下好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一定要抓住它。”
果不其然,老虎縱身撲去,抓住了那隻狐狸。而當它張開大口欲食時,略顯驚恐的狐狸睜眼說起話來:”虎子,你敢吃我?”
“為啥不能吃呀?”老虎很奇怪。於是,那狐狸又介面道:”我是天帝派使下來做百獸之王的?”
“喲呵,你大王呀,是真的麼?”老虎疑惑不信。這一下,問題來了,想不到機警的狐狸又發話了:“不信?我讓你瞧瞧。我在前面走,你在後面跟,看一看哪個獸獸見到我有不害怕的?”
聽其言,觀其行。老虎跟著狐狸走向深林裡,半道上,兔子、野豬和狼等,乍一看見狐狸很驚喜,像久違的朋友,沒什麼顧忌、也不避讓。但不多時,都臉色驚變,快速地落荒而逃,因為它們窺視到了狐狸身後的老虎。
由此可見,“狐假虎威”是狐狸太狡辯,連老虎都不明就裡地上了當,但從客觀原因上來分析的話,為保命就假借一下。這就是小華人怕楚大將昭奚恤的原因有楚宣王的兵權在他手裡。
歷史上的典故有了,那這個“狐假虎威”一詞又岀自於哪裡呢?出處原文《戰國策.楚策一》: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這個歷史記載,很明確地告訴人們:依仗著別人的威勢來欺壓或嚇唬別人的人,其實自己就真沒有什麼本事,徒具華麗的皮毛。
總之,成語“狐假虎威”一詞的內含豐富、哲理性很強,既諷刺了借別人之威勢行招搖撞騙的人,也嘲諷了那些被別人利用又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
3 # 宣墨軒
成語“狐假虎威”一詞出自哪裡?
宣墨來作答
“狐假虎威”:成語,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裡的一篇寓言故事。
原文: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之食我,是逆天地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這是戰國時期極其有名的一則寓言故事。在當時,楚國非常強盛,其相鄰各國皆懼之。楚宣王究其原因,相鄰各國皆曰,他們都懼怕楚國大將昭奚恤,楚宣王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怕的該是我楚王啊!這時一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講述了這則故事。
最後說:“他們看似害怕昭奚恤,是因為大王您的兵權掌握在他手裡,而實際上他們畏懼的是大王您的權勢呀,他這也是在狐假虎威啊!”這則寓言流傳極為廣泛,可以說是家喻戸曉,婦孺皆知,狐狸憑藉自己的小聰明,保得了小命一條,但其狡詐的手段絕不能使其改變虛弱的本質,
技倆一旦敗露,肯定會受到百獸之圍攻,弄不好還會成為老虎的一頓美食。
後來人們就用這則寓言故事,比喻那些仗勢欺人,狗仗人勢的勢力小人,幹盡壞事,其結果都是下場可悲,為人們所唾棄。也從另一個側面,嘲諷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那些個昏庸之輩。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仗勢欺人的人,雖能得勢一時,但最終都不會有好的下場。
-
4 # 文子心語
成語《狐假虎威》耳熟能詳,小成語卻蘊含著處事做人的大道理。
《狐假虎威》是一則寓言小故事。狐狸正在山林中走著,不巧碰見了老虎。
老虎伸出前爪就要撲過去,狐狸知道已經來不及逃走,立刻向老虎大喝一聲:站住!
老虎不知所以然,果真停止了進攻。
狐狸又說:現在我是大王了。因為我是奉了天帝的命令來管理眾獸的。你如果傷害我,那就是違反天帝的命令!
老虎將信將疑。
狐狸接著說:你不信嗎?那好。你就跟著我看看百獸見了我怎麼樣吧。
狐狸說著,就在前面大搖大擺的走著。
老虎果然看見所有的野獸一看見他們便紛紛逃避。
老虎以為狐狸真的是百獸之王了。
但他卻不知道野獸們所懼怕的其實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的出處。這個故事原載《戰國策.楚策》,《新序.雜事》篇也曾載過。
楚國,是戰國時代南方的一個大國,北方各國對楚國大將昭奚恤非常害怕。
有一天,楚宣王尋問他的大臣們:昭奚恤是否真有那麼大的威名嗎?
有一個叫江乙的大臣,他同昭奚恤不和睦,便向楚宣王講了上述的寓言故事。
江乙說:今王地方千里甲兵百萬,……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狐也。
江乙講這成語的用意,一方面貶低昭奚恤,說他借了楚宣王的百萬強兵來抬高自己的威望;一方面刺激楚宣王,要他別糊里糊塗被昭奚恤利用了還不知道呢。
後來,就有人把上述的故事概括為“虎威狐假”四個字。假,就是借的意思。
但是更多的人,卻說做“狐假虎威”,並且廣為流傳而為成語。
比喻依仗別人的威勢去嚇唬人。
“狐假虎威”有本義,也有引伸義。《狐假虎威》是一則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有這麼幾層意思:
a、說的是狐狸的智慧,狐狸相對老虎而言,是個弱者;但狐狸比豬一類要狡猾的多,它憑自己的智謀,戲弄並逃出了虎口。
b、具有諷刺意義。
既諷刺了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
也嘲諷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c、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這個比喻更接近江乙的理由。
狡猾的狐狸憑藉老虎的威風,可以在森林中嚇唬別人。
但是,狡詐的手法聲不能讓狐狸改變虛弱的本質。
d、狐狸的把戲一旦被戳穿,非但會受到群獸的圍攻,還將被受騙的老虎吞吃。
這個含義已經屬於“狐假虎威”的引申義了。
說明仗勢欺人的人,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絕不會有好的下場。
當然,現在人運用“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用於引申義的比較多,而“狐假虎威”的原義往往倒被忽略了。
古老的成語《狐假虎威》,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死職場上,“狐假虎威”中的人物和場面,會經常遇到
生活中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職場上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這種人總是喜歡吹牛皮,說謊話,藉著外力能逞雄一時。但本質卻仍是虛弱不過,不堪一擊的。
當然還有“狐假虎威”,如果你真的處在弱勢地位,狐狸的智慧也可以借鑑一下。
-
5 # 愛上讀書寫作
先秦時期的哲理小故事《狐假虎威》,曾經被收入小學課本。當年不知它的深意,如今細細品讀,才發現這個小故事蘊含著深深的人生哲理,給人無盡的啟迪。
一、威武的老虎被狡猾的狐狸給騙了,森林裡的動物們真正懼怕的是“百獸之王”——老虎,而不是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
重溫一下狐假虎威的故事:堪稱百獸之王的老虎餓了,走出山洞到森林裡捕捉獵物,它輕而易舉地抓到一隻狐狸,正準備吃掉狐狸時。狡猾的狐狸展開它的三寸不爛之舌,戲弄老虎說:天帝已經派它當“王中之王”,雖然你是“百獸之王”,但不能吃我,不然就會受到天帝的懲罰。不信的話,你跟我到森林裡走走,看看大家怕不怕我。
老虎將信將疑地和狐狸走到森林裡,動物們看到狐狸後邊的老虎,都嚇得四處奔逃。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話,使狐狸逃過一死。
當然,狐狸皆著老虎的威風長自己氣勢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欺騙的行為,這種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最終,狐狸也是老虎的飽腹之餐。
二、《狐假虎威》的故事,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是大臣江乙向楚宣王分析北方各國,都懼怕大將昭奚恤的原因而講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最為強盛的時候,北方各國家都非常懼怕楚宣王手下的大將昭奚恤,所以不敢來侵犯,大有功高蓋主的架勢。楚宣王感到非常奇怪而不解,就問朝中大臣究竟是什麼原因。
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楚宣王講了《狐假虎威》的故事,並借這個故事,告訴楚宣王:北方人民畏懼的不是昭奚恤,而是楚宣王賦予昭奚恤手裡的兵權,也就是說,他們真正畏懼的楚宣王的權勢。
三、《狐假虎威》的故事延伸為:用手中的權勢來謀求利益,損害別人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應該杜絕。而且手中握有權力的人也不用沾沾自喜、趾高氣揚,因為人們看重的是你手中的權力,一旦權力不在,那這份光環也就不復存在。
回覆列表
’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虎以為然,故逐以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狐假虎威按現在來說就是,仗勢欺人,狗仗人勢,攀高結貴。
做人還是以誠實為貴,腳踏實地的做好份內事情,決不能倚仗權勢,人多欺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