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刀令
-
2 # 我是趙帥鍋
陳近南本人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不過當初金庸在寫《鹿鼎記》中的陳近南這個人物時,所借鑑的歷史原型,叫做陳永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陳近南的經歷,實際上就是陳永華的經歷,只不過歷史上的陳永華是一介文人,並不是武功高強的總舵主。
陳永華,字復甫,生於1634年,漳州府龍溪縣(今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石美村)人,其父親陳鼎是明朝天啟七年的舉人,後又在崇禎十七年高中進士。但可惜的是,就在陳鼎高中進士、準備走上仕途之際,明朝突然就滅亡了,於是陳鼎只好回到家鄉種田。
1648年,鄭成功大軍佔領同安,聘請陳鼎為教諭,不料清軍迅疾南下,攻克同安。鄭成功被迫撤走,陳鼎自縊身亡。當時陳永華只有十五歲,他在清軍入城後,找了個機會也逃了出去,然後輾轉來到廈門。
後來,鄭成功佔據廈門,圖謀恢復明朝江山,於是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陳永華,鄭成功與他談論時事,陳永華對鄭成功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鄭成功還稱他為“今之臥龍也!”
此後,陳永華便作為鄭成功的參軍,開始轉戰南北。等到1657年,鄭成功已經穩定了東南局勢,聲威大震。為了進一步打擊清廷,他有意舉行北伐,但他手下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對。只有陳永華力排眾議,贊成北伐。鄭成功很高興,於是安排陳永華輔佐世子鄭經留守廈門。由此,陳永華也從此成為鄭經的老師。
再後來,鄭成功的三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為擺脫困境,鄭成功只好轉而攻取臺灣,並於1661年跨海收復寶島,後對其進行大力經營。在此期間,陳永華作為鄭成功的首席參謀,幫助其制定法律、職官系統,興學校,立功極多。
1662年,鄭經與其弟弟的乳孃私通並生下兒子,導致其遭到臺灣眾多士大夫人士的聯合批判,認為他傷風敗俗,不適合在當繼承人,由此鄭成功集團內部也開始發生分裂。鄭成功因此憂憤而死,臨死之前,他留下遺言由弟弟鄭襲即位,並下令誅殺有罪的鄭經。
不過在關鍵時刻,陳永華帶頭選擇支援鄭經,於是鄭經很快控制廈門,雖然在陳永華的輔佐下,鄭經開始反攻臺灣,並最終擊敗鄭襲,成功地奪取“延平王”的位子。等到鄭經上臺後,對陳永華非常倚重,軍國大事必詢問他。此時的陳永華,開始以“國師”的身份出現在鄭氏政權。
兩年後,當年被鄭成功趕出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不甘心失敗,便與清朝建立軍事同盟,一起發兵攻打金門,並在烏沙頭重創鄭軍。此役過後,清軍順勢佔據金門、廈門,迫使鄭經退軍銅山城。次年6月,荷蘭軍隊又跨海佔據雞籠(基隆)。
在這種背景下,鄭氏政權集團一時間人心不穩,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但陳永華卻力排眾議,最終成功勸說鄭經放棄投降的念頭,轉而退往臺灣。其後,鄭經便將臺灣的治理事宜全都交給陳永華處理。
於是,陳永華便仿照中原模式,在臺灣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國子監”,下至“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育系統。同時,推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在陳永華的努力下,臺灣文教事業蒸蒸日上。陳永華也由此度過了他最志得意滿的9年時光。
公元1674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鄭經便趁此機會與耿精忠會師伐清,並命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相當於宰相)的身份,留在臺灣輔佐其子鄭克臧監國。八年後,三藩之亂被平定,鄭經的反清大業也無果而終,於是他只好無奈退回臺灣。
在鄭經率軍在廈門一帶從事反清大業的八年期間,因為陳永華大都留在臺灣,於是馮錫範、劉國軒等人趁機脫穎而出,成為鄭經身邊的親信大臣;與此同時,由於陳永華在臺灣的影響力實在太大,而他又輔佐鄭克臧監國八年,導致他和鄭克臧越走越近。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鄭經回到臺灣之後,為防止兒子勢力太大後提前搶班奪權,他便開始有意無意打擊陳永華,鑑於此,馮錫範和劉國軒開始處處排擠陳永華,最後陳永華只好辭去官職,隱退到龍湖巖(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居住。沒多久便鬱鬱而終,享年46歲。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陳近南這個人物,出現在金庸小說《鹿鼎記》裡,他武功高強、義薄雲天,是天地會的創辦人和總舵主,率領會中兄弟堅持抗清,為天下義士所欽佩,有“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的說法。
精靈古怪的韋小寶天不怕地不怕,連皇帝都敢騙,在他面前卻不願也不敢說謊話,其人格魅力可見一斑。那麼這個人物,是不是金庸先生虛構的呢?並不是,陳近南是真實存在的。
(陳近南)
他本名陳永華,字復甫,漳州角美(今福建漳州市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村)人,是清末臺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以“陳近南”這個名字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
通常真實人物進行藝術加工之後,會有一定程度的誇張。也就是,本人實際上沒那麼厲害,是作者讓他變得如此厲害。但這種情況在陳近南身上完全不存在,因為除了武功,其他方面他就是這麼厲害,不,應該說他比小說裡更出色。
小說裡他更多是做為一個江湖人物出現,而在現實中,他既是謀臣也是武將,還有治國的本事,南明兵部左侍郎王忠孝贊他有“經濟之才”,鄭成功視他為當今的諸葛亮。而那個時候,陳近南才15歲。
(陳近南和韋小寶)
陳近南和滿清有著國仇家恨,陳近南的父親陳鼎是一個讀書人,1644年高中進士,大家都知道,那一年李自成打到京城,崇禎自縊殉國,明朝滅亡。陳鼎不願事清,接受鄭成功的委派,在同安任教諭,後來清軍攻破同安,陳鼎和崇禎一樣選擇自縊。
父親如此,兒子當然也不會對清朝有好感。之後陳近南得到鄭成功的賞識,輔佐其建設臺灣教化百姓,也是在他的策劃之下,臺灣開始和日本、暹羅、安南各地通商,商業得到發展。
而陳近南並不是只擅長於文道,1657年到1659年,在鄭成功的支援下,陳近南和另一名抗清名將張煌言三次揮師北上,可惜都沒有成功。
第一次惜敗於浙閩總督李率泰,第二次海上遭遇颶風,認為不祥,無功而返;第三次形勢最好,清軍主力在西南戰場平定抗清義軍,江南空虛,陳近南率領大軍在定海之戰中幾乎全殲清軍水師部隊,嚇得順治差點逃回遼東老家。
雖然正面戰場上失敗了,陳近南沒有放棄,以“玄天上帝”信仰為掩護,成立秘密組織,異姓結盟,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尊奉“萬雲龍”鄭成功為龍頭大哥,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天地會由此而來。
沒錯,《鹿鼎記》中的天地會也是真實存在的,又稱為洪門或洪幫,還有各個分支,比如小刀會,清末的革命黨,很多參與者本身就是天地會成員。
鄭成功去世後,陳近南接著輔佐鄭經。鄭經比較識時務,或者說性格懦弱,有向清朝投降的念頭,陳近南鼓勵他繼承先父遺志,才讓他堅持住了反清的立場。
而對於臺灣,陳近南更是有大功,當時的臺灣其實處於半開化狀態,陳近南認識到經營臺灣的重要性,在臺灣建立了教育系統,並大力發展經濟,使臺灣蒸蒸日上。
(瀟灑的大俠陳近南)
但到了後來,鄭氏這個小政權爭權奪利太過嚴重,陳近南遭到權臣馮錫範、劉國軒等人的排擠,解除兵權退隱龍湖巖,46歲時去世。
總之,陳近南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他的人生比小說裡還要精彩,做的事也比小說裡更多、更重要。
-
4 # 文史磚家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記》當中,主人公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被設定為一位義薄雲天、正氣凜然的大英雄形象,為完成“反清復明”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陳近南在歷史上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鄭成功讚譽為“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大謀士陳永華。
陳永華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在清軍攻閩時出逃,到廈門投奔鄭成功,並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賞識、推薦。鄭成功將陳永華招來談論時事,結果發現他謀略深遠,驚奇之餘稱讚他是當世的“臥龍先生”。這次會談後,鄭成功任命陳永華為參軍,這一年(1648年),陳永華才15歲。
十年後(1658年),鄭成功規劃北伐事宜,結果諸將大多認為此事難成,唯有陳永華力排眾議,併力挺鄭成功聯合魯王朱以海的大將張煌言,沿海路進攻江南。陳永華對時局清晰的分析令鄭成功讚歎不止,於是在出徵期間命他留守廈門,以輔佐世子鄭經,並告訴鄭經要以師禮對待陳永華。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為擺脫困境,將注意力轉向臺灣,於1661年跨海收復寶島,並對其進行大力經營。在此期間,陳永華作為他的謀主,幫助其制定法律、職官系統,立功極多(“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一》)。
1662年6月,鄭成功去世,遺言由弟弟鄭襲即位,並下令誅殺有罪的鄭經。但在陳永華等人的輔佐下,鄭經卻在同年12月擊敗鄭襲,成功地奪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鄭經上臺後不久,更大的考驗便接踵而至,而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正是諮議參軍陳永華。
原來,荷蘭殖民者雖然被鄭成功趕出臺灣,但並不甘心就此失敗,為達到奪回該島目的,便與清朝建立軍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聯軍趁鄭氏集團發生內亂、人心不穩的機會,發兵攻打金門,在烏沙頭重創鄭軍。此役過後,清軍順勢佔據金門、廈門,迫使鄭經退軍銅山城。次年6月,荷蘭軍隊又跨海佔據雞籠(基隆)。
此時,鄭經軍中降清者甚多,就連鄭經的親信也多勸其歸降。鄭經對降清一事猶豫不決,便向陳永華徵詢意見,結果後者替他分析形勢,稱若貿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話,便會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經營臺灣,以等待反攻的時機。鄭經覺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行事。
1664年12月,清荷聯軍由金門出發進攻臺灣,結果中途遭遇颱風無功而返。事後,康熙帝下令暫停進攻臺灣的計劃,轉而實行極為嚴厲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結束。5年後,因為補給困難和缺乏商機,荷蘭人被迫退出雞籠(相關情況見《鄭氏關係文書》、《清前期荷蘭遣華使團研究》)。
鄭經退居臺灣後,陳永華認為當務之急乃是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以保障島內有足夠的精英來輔政安民、反清復明(“擇地建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見《臺灣外紀·卷十三》)。鄭經認為很有道理,便命陳永華主管此事。
陳永華於是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臺設立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則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規定凡適齡子弟須入學就讀。與此同時,陳永華還推行科舉制度,並按照考試結果任職、升遷。經過數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後的臺灣島,日益變得文明開化。
鄭氏政權撤回臺灣9年後,“三藩之亂”爆發,鄭經遂趁此良機,與耿精忠會師伐清,並命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相當於宰相)的身份,輔佐其子鄭克臧監國。“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時間(1673-1681年),由於聯盟內部勾心鬥角,導致反清大業無果而終。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在大陸的據點再次被悉數拔除,無奈退回臺灣。
鄭經退回臺灣後,島內的政治傾軋日漸加劇,陳永華在同僚馮錫範、劉國軒的排擠下辭職,並在龍湖巖隱居,沒多久便鬱鬱而終,享年才46歲,時在同年七月。陳永華去世後,鄭經不僅給予他“文正”的諡號,而且還親臨弔喪。陳永華死後,葬於今臺南縣柳營鄉果毅村,在清朝統一臺灣後,又遷葬泉州。
-
5 # 折緣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天地會(洪門)的創始人兼總舵主,那麼歷史上的陳永華真的是天地會的創始人麼?
“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小刀會等。統稱“洪門”,是清代重要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廣泛傳播與閩、廣、贛、湘、川、桂、雲、貴、臺機海外的華人社會。據統計至今海內外洪門弟子達6000多萬人之多。
既然天地會是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就註定了在官方記載中很難追溯到它的起源。然而天地會內部有許多重要文獻,其中會書是天地會內部重要文獻的總稱。而陳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現在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
然而,原始的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未曾見到他的名字。從《守先閣藏天地會檔案》開始方才提到。其中的《西魯序》中說:“後來有位和尚陳近南,提及明朝一事,兄弟尊他為先生。”
《近南詩》雲:“天公降下一能人,安排八卦定乾坤。”
《分別血書詩》雲:“卻說朱洪英太子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陳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後來聞知在福建省架橋開圩,依五祖規例,就安五祖為大公,復效桃園結義,做先生,教習兄弟,在復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從這些記錄中說明陳近南在天地會中負責制定、傳授規章禮節,可能還從事文書繕寫等事務。
而《西魯傳說》的主要內容,是敘說康熙時期福建南少林僧眾在抵禦西魯入侵戰爭中立功,結果反遭清朝皇帝負義遣兵焚寺,寺僧大多慘死,僅有五人倖免於難,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或蔡德忠)、馬超興(或馬昭興)、方大成(或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或李色開),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洪門前五祖”;他們逃到廣東惠州府石城縣,遇到萬雲龍而歃血結盟,天地會由此誕生。
西魯傳說的內容比較簡單,但隨著天地會組織的不斷壯大,這個傳說的內容逐漸被擴充,各種人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同時出現了不同版本,並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這個傳說也往往被認為是天地會創立,發展的歷史記錄。
在後期的天地會會書中,陳近南是一個極為豐滿的人物,學識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復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會的實際組織者。反清武裝起義的領導者。
然而學術界對於“西魯傳說”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人認為,所謂“西魯傳說”乃是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而非歷史事實,認為:“關於天地會本身的起源,到現在沒有任何人能說得出來,不但它本身起源的真相和創始者為誰不得而知,就連它傳說中的神話背景,也是莫名其妙。”
而有的人認為西魯傳說是會內人為了即可傳之後代,又不為外人知曉,而把天地會創始的真相,巧妙地隱藏在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中。因此對於這個傳說,不能簡單地認為便是天地會起源的歷史,而是要透過這個虛構的神話故事,找到其中隱藏的歷史真相。
而這個歷史真相,至今還是一團迷霧。
陳近南究竟存不存在,以及他跟臺灣的陳永華有什麼關係,這些分歧相當大。而至於天地會的起源及創始人,那更是說不清楚........
-
6 # 薩沙
陳近南真名叫做陳永華,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陳永華是福建人,明末的鄭成功麾下著名將領。
當年清軍殺入福建,陳永華父親陳鼎是大明的舉人,不願意做亡國奴,在家自盡。
當時陳永華只有15歲,後來他果斷去廈門投靠鄭成功的明軍,對抗滿清大軍。
陳永華是個文人,卻非常勇敢,有極有智謀,是個非常優秀的謀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陳永華是讀書人,儒生,不會武功的。
陳永華很快得到重用,成為鄭成功的重要謀士。
鄭成功對陳永華非常喜愛,認為他能力很強且極為忠於大明。
所以,鄭成功將陳永華安排到自己接班人,也就是兒子鄭經身邊,成為左右手。
實際上,鄭成功是希望自己死後,陳永華能夠輔佐鄭經主持大局。
後來鄭成功病死,鄭經主持大局。他對陳永華非常信任,自己專管軍務,將國家行政大權全部交給陳永華負責。
陳永華以卓越的能力,將臺灣的經濟和文教搞得很好,治安也很出色。
鄭經對他更是信任。
當時廈門已經淪陷,鄭成功死後又有內部問題,很多官兵投降滿清。
在陳永華的堅定支援下,鄭經沒有動搖,堅持以臺灣保護大明流亡朝廷,和強敵對抗。
不過,陳永華晚年時遭到陣地馮錫範(一劍無血)和劉國軒排擠,被迫辭職回家修養,最終病死在臺灣。
康熙知道陳永華死後,非常高興: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臺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以上這些,不是讓陳近南大紅大紫的原因,關鍵在於天地會。
天地會也叫作洪門,三合會。
大家都知道,天地會是滿清時代反清復明的秘密地下組織。他們在清初建立,在滿清生存的200多年內積極參加反清的行為。
天地會發動過無數反清的武裝起義。
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臺灣陳周全起義,嘉善起義。
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起義更多。重要的有咸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
在著名的辛亥革命中,也有洪門的身影,很多革命黨就是洪門弟子。
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曾回憶: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迴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1904年,孫中山為了爭取海外實力強大的洪門,也在美國檀香山加入了洪門致公堂。
對於天地會成立的時間,還有不同說法,但一般認為是鄭成功在駐紮廈門期間,派出大量軍官潛伏在南方各地,組織反清的秘密組織天地會。
那麼,陳近南到底是不是天地會的組織者,歷史上也有不同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陳永華和鄭經長期駐紮在廈門、金門,鄭經又只負責軍務,天地會等秘密組織可能就是陳永華負責。
所以,說陳永華是洪門的領袖也沒錯,這也是鄭成功的命令。
陳永華取了個假名陳近南,成為天地會的實際領袖。
但也有種說法,陳近南時代的洪門還不存在,只是臺灣派出的地下情報網而已。
真正的天地會,是乾隆時期,由僧人鄭洪二(化名萬雲龍)在福建創立的。
那麼,陳近南就和天地會沒有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陳近南是最初組織福建、廣東等地反清地下組織的領袖,後來天地會的會員尊稱他為第一屆總舵主也是一種尊敬的表示。
那麼,問題又來了。陳近南就算很牛逼,也牛不過鄭成功。
為什麼在香港的影視劇、小說中,陳近南絕對是霸主一樣的人物呢?
很簡單。
洪門也就是三合會,在香港有很強的的力量。香港的4大幫派,都自稱是洪門子弟。
香港的O記,全名就叫做“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而香港的娛樂業,尤其是電影業大部分是被黑社會控制的。陳近南自然是他們的開幫總舵主,那自然要讓他威風,要多威風有多威風!
不過,話說回來,陳近南在電影中的下場好像也很弱。
周星馳《鹿鼎記1》中,陳近南好陰險啊,還扔釘子。最後還被鰲拜打成重傷,幸虧有韋小寶救他。
《鹿鼎記2》中,陳近南乾脆被馮錫範砍掉了一隻手,又是靠韋小寶救了命。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金庸小說中,有一個光明偉岸的英雄人物,武藝高強,義薄雲天。他就是陳近南。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陳近南這個人嗎?
(陳近南劇照)
陳近南的原型是陳永華。
陳永華生於崇禎七年,福建漳州人,出身於書香人家。他的父親陳鼎滿腹才學,但時運不濟,在他高中進士那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他無處報效國家,只得回鄉隱居。
清軍入關更是讓陳鼎萬念俱灰,只把反清復明的希望,寄託在陳永華的身上。
1645年,清軍攻入福建,貪戀榮華富貴的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勸阻,毅然北上降清。鄭成功無奈,只得四處招募抗清義士,抵禦清軍。
鄭成功攻克同安後,得知陳鼎博學多才,任命他為教諭。不幸清軍反攻,很快就佔領了同安。陳鼎不願苟且偷生,自縊殉國。
當時,陳永華也才15歲,眼見父親悲壯而死,只得逃出城去,投奔了在廈門抗擊清軍的鄭成功。
陳永華雖然年少,但卓有見識,對時事更是有著獨到的見解。兵部侍郎王忠孝認為他年少有志,以後必大有可為。
正好鄭成功招賢納士,希求同謀反清復明大計。於是,王忠孝便向鄭成功舉薦了陳永華。
(鄭成功劇照)
經過一番交談,鄭成功也發現陳永華,不僅對時事有著高瞻遠矚的眼光,還很有韜略,是個能助他完成大業的良才。所以,鄭成功誇讚陳永華是“當今的臥龍先生”,並授以他參軍的職務,對他很是倚重。
陳永華的確很有遠見。當時,鄭成功經過十幾年抗清,不僅軍力大增,東南一帶也盡被他控制。於是他決定主動北伐,攻克清軍。
誰知,鄭成功的決定,受到鄭家軍中的將領們極力反對。大家都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搞不好,連廈門這個根據地也會被清軍奪走。唯有陳永華認為可行,並給大家分析北伐並非不可勝的原因,說服大家共同北伐。
陳永華的確說的沒有錯,鄭成功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佔長江沿途重鎮,很快便圍困了南京。
清廷眼看南京即將失守,朝中大臣惶恐不安,有人甚至主張先退出關外。
可惜鄭成功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放鬆警惕,允許士兵“飲酒卸甲”。結果遭到清軍火炮偷襲,一時死傷慘重,最後不得不敗走浙東,以失敗告終。
陳永華是個書生,不會武功,自然不能南征北戰。於是鄭成功便在抵抗清軍時,將陳永華留在廈門,讓他輔佐世子鄭經。並對鄭經一再叮嚀,陳永華乃名士,務必以老師之禮厚待他。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折兵損將,元氣大傷,糧草問題也出現了困難,廈門更是危在旦夕。
危急時刻,陳永華認為,海峽天險的臺灣,有海上作戰的優勢,是既能抵擋清軍又能養精蓄銳的好去處。
(鄭經劇照)
鄭成功認為有理,於是率軍攻克臺灣,將此作為新的抗清根據地。
陳永華因功被封為諮議參軍。
不久,鄭成功病逝,20歲的鄭經繼承了鄭成功的大業。
鄭經對陳永華很是倚重,處處都要徵詢他的意見。鄭經又替世子鄭克臧求娶了陳永華的女兒陳氏為妻。因此,陳永華在鄭家軍中的地位也更得鞏固。
康熙三年,清軍多次進犯鄭家軍,並對其將士許以高官厚祿進行策反。再加上接連吃了幾次敗仗,一時鄭家軍中人心浮動,不少人投降了清軍。甚至鄭經身邊的人,也勸他投降清軍。
鄭經猶豫不決,於是詢問陳永華。
陳永華力勸鄭經一定要堅定反清復明的心志,並說那些投降的人,不是奴隸就是商人,他們偽稱在鄭軍中做官,才得到清廷的賞賜。而鄭經乃王爵,萬一投降了,卻沒得到身份相應的賞賜,豈不讓天下人笑話。
鄭經認為有理,於是退走臺灣,並將國政大事都委給陳永華決定。
陳永華在治理臺灣時頗有作為,他不僅教軍屯田,儲存糧食,還利用臺灣種植甘蔗的條件,教大家熬糖。除此外,他還研製出新的曬鹽法,使大家都能吃上品質好的鹽。
那些多出來的糧食和蔗糖等,便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以換取更豐富的物資。這樣一來,百姓安居樂業,衣食俱足。
隨後,陳永華為了能培養更多的人才,大興文教。全臺自上而下建立府學、州學、縣學等,還建聖廟和設國子監等,並推行科舉考試,以選拔人才輔佐政事。
康熙十三年,由於康熙削藩造成三藩之亂,鄭經認為有利可圖,於是聯合靖南王耿精忠共同抗清。
陳永華被留在臺灣輔佐世子鄭克臧監國。
然而,三藩之亂很快就被清軍平定,鄭經也遭到沉重打壓,只得帶領殘軍退回臺灣。
鄭經自此一蹶不振,成天縱情聲色,不問國政。
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人自恃在外領軍作戰有功,再加上對陳永華妒忌有加,於是對他多有排擠。最終,陳永華不得不主動辭去職務,隱居龍湖巖,不久他便因悲憤而死,卒年46歲。
(參考史料:《臺灣史》《臺灣通史》)
-
8 # 大國布衣
金庸先生的不少人物設定都有史可查,比如陳近南,就是根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寫的,陳近南的原型是清初福建漳州人陳永華。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對陳近南這一英雄化人物的刻畫是非常到位的,作為天地會的總舵主,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為此不惜傳授韋小寶畢生所學,讓他打入皇宮接近康熙,伺機謀事。根據時間、名字上的設定,明末清初抗清名將,鄭經麾下大將陳永華是最接近陳永華這一小說人物的。
陳永華是誰?陳永華,明末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生於崇禎七年(1634年)。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攻破同安縣,陳永華之父同安教諭陳鼎不屈自諡。清軍入城後陳永華出逃,當時鄭成功佔據廈門圖謀恢復明朝江山,招攬天下有識之士,陳永華得到兵部侍郎王孝忠推薦,與鄭成功談論時事,相談甚歡,鄭成功還把他比作當世之臥龍先生。陳永華被安排留守廈門,輔佐世子鄭經。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病逝於臺灣,世子鄭經承襲延平王爵位,統領檯灣軍政大事,陳永華得到鄭經重用,軍國大事都要與他商量。鄭成功對陳永華有知遇之恩,父親被清軍逼殺,家人離散,故國不在,國仇家恨使得陳永華盡全力發揮他的輔國經世才能,在鄭經抗清和經營臺灣大本營上陳永華都多所籌謀。
康熙三年(1664年),鄭經在島外重要的兩處據點金門和廈門被清軍佔領,鄭經敗逃銅山島(東山島),一時人心惶惶,多有投降清軍者,鄭經身邊亦有不少人勸說他投降清朝,只有陳永華和太傅洪旭站出來力言不能降清,陳永華更是指出那些降清的人多是商人、僕從,只是假冒明鄭官員以取得清朝優待厚賞,鄭經聽到深以為是,放棄投降的想法,整理兵馬全軍撤往臺灣,從此對陳永華更加信任和重用。
為了穩定臺灣根基以做長期對抗清朝的打算。陳永華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向鄭經提出了“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在全島大興文教,親自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陳永華依照明朝教育模式,在全臺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國子監”,下至“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育系統。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度,選拔有用之才。陳永華還對島上原住民高山族同胞實行一視同仁的教育教學。此舉大大改變了臺灣島落後的教育水平。康熙五年(1666年),陳永華主持修建了臺灣第一座孔廟,臺灣文教大興,風氣大開,得到了鄭經的肯定和褒揚。
康熙十三年(1674年)爆發了三藩之亂,東南震動,清朝全力圍剿而暫時停止對臺灣用兵。鄭經積極響應三藩反清復明,親率鄭軍與靖南王耿精忠會師伐清,命世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時任東寧總制使留守臺灣輔佐鄭克臧處理政務。
但是三藩之亂很快就遭到清軍的強力反擊,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都見風使舵投降了清朝。三藩之亂很快平息,清朝開始著手解決臺灣明鄭問題,鄭經在軍事上的失誤也使得剛剛有所起色的抗清大業再復黯淡,最後再一次退回臺灣。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鄭經返回臺灣後,陳永華遭到馮錫範、劉國軒等大將的排擠,心灰意冷辭去一切職務退閒居所,同年七月病逝。
陳永華追隨鄭成功、鄭經父子三十多年,為鄭氏集團堅決抗清、經營後方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功績堪比三國孔明輔佐劉備。金庸先生《鹿鼎記》小說原型,正是這位千古流芳的抗清名將陳永華。
-
9 # 二辻四畫生
“平生不見陳近南,變成英雄也枉然。”這句話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看《鹿鼎記》韋小寶當然是第一主角,但沒有人不對陳近南組織的天地會和他的個人抱負留下深刻印象。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一個文士打扮的中年書生,他文能治國安天下,武能興邦定乾坤,還非常仗義,對於韋小寶是亦師亦父的長輩,對於其他武林人士則是偶像一樣的存在。天地會在民間俗稱洪門,又稱小刀會、三合會、三點會,是清朝重要的民間幫派,廣泛分佈在閩、廣、川、臺等地區,據說現在海內外的洪門弟子有6000萬人之多。既然天地會是真實存在的幫派,那麼這位總舵主是否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呢?
據說康熙初年,西魯國(應該在今俄羅斯)侵犯清朝,朝廷派兵平叛,結果連連失利。這時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武僧前來投軍,併成功的打退西魯國,之後返回寺廟,拒絕了朝廷的賞賜。有個大臣就說這些和尚立了大功又不受封賞,肯定是別有所圖,萬一要是起兵造反,朝廷必定很難平定,不如先下手為強,幹了他們。康熙便派大軍包圍了少林寺,並一把大火將寺廟燒了。
大部分的僧侶都被燒死了,只有五個武僧逃了出去。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蔡德忠)、馬超興(馬昭興)、方大洪(方大成)、胡德帝、李色開(李式開),雖然名字有多種說法,但肯定是這幾位“洪門前五祖”。這五位後來逃到了廣東惠州一個寺廟找到了一個武藝更強的和尚萬雲龍。他們幾人歃血為盟,成立了天地會。
這便是“西魯傳說”。在最原始的天地會內部文獻會書中,沒有出現陳近南的名字。但是因為會書是透過傳抄方式流傳的,所以出現過很多版本的會書,比如在《守先閣藏天地會檔案》中就提到說:
“後來有位和尚陳近南,提起明朝一事,兄弟尊他為先生。”再有《分別血書詩》說:
“卻說朱洪英太子(跟明朝朱家沒關係)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陳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後來聞知在福建省架橋開圩,依五祖規例,就安五祖為大公,復效桃園結義,做先生,教習兄弟,在復明主,定中原之江山。”關於天地會創立的背景,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自然是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明朝遺老遺少,像金庸先生寫《鹿鼎記》就是用的這個觀點;而另一種則認為這與反清復明這樣的民族矛盾沒關係,而是底層群眾互濟互助、自衛抗暴的結果。
所以關於陳近南,一種觀點說他是鄭成功派往雲南等地的抗清將領,舉著的也是反清復明的大旗。他“天生一副鋼筋鐵骨,學識又高,辦事謹慎精明”,所以很得人心。可惜要在康熙九年於四川發動起義時,遭到奸人告密,最終逃亡湖廣的白鶴洞出家。成了和尚,陳近南還不死心,他又謀劃反清之事,被天地會推選為總舵主,並先後兩次發動起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失敗不久,陳近南就病逝於白鶴洞,臨終前將大業託付給了五祖。
另一種觀點認為陳近南原為翰林院學士,後來因不滿清廷燒殺少林寺,憤而辭官回鄉到了白鶴洞,在這裡秘密聯絡反清人士。之後遇到了五祖,並歃血為盟結拜。陳近南被選為盟主,因當日夜晚東方出現紅光,所以稱為“洪門”。後來也是先後兩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
在金庸先生筆下,陳近南原名叫陳永華,這位陳永華確實有明確記載,他是鄭成功的副手,官至御史總制,他的女兒還嫁給了鄭成功的兒子,但是陳永華並沒有參加過什麼秘密活動,所以也不能確定陳永華就是陳近南。
兜兜轉轉一大圈,關於天地會是怎麼創立的,“西魯傳說”畢竟看起來就有些虛構的成分,會本畢竟是抄傳的,真實性有待考證。而陳近南雖然在會本中多次出現,但並未找到其他確切的記載。所以姑且認為陳近南此人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至於他究竟為何人,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說法。
-
10 # 棲鴻看紅樓
真的存在。
陳近南在《鹿鼎記》中,有一次告訴韋小寶,他的原名叫陳永華。在臺灣歷史上,鄭成功、鄭經身邊,的確有一位陳永華。
陳永華與馮錫範、劉國軒,是鄭經身邊的三位得力干將,並且彼此之間,多有政治聯姻。陳永華的女兒嫁給鄭經的庶長子鄭克臧,馮錫範(這人在《鹿鼎記》裡也出現了)的女兒則是鄭經次子鄭克塽的夫人。
這樣一來,在政治上,陳永華與馮錫範也自然地分為兩派,分別擁戴兩位世子。後來兩位世子內鬥,在鄭成功夫人董氏的干涉之下,鄭克臧被廢絞死。陳永華的女兒陳夫人,也絕食數日後自縊而死。
陳永華的去世,比女兒女婿早一年。他是由於受到排擠、自解兵權、抑鬱而終。
這場內鬥,大大消耗了臺灣鄭氏父子集團的實力,加速了鄭氏集團的覆滅。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加快了中國統一的程序。
-
11 # 彈指千年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這是金老先生在《鹿鼎記》中對陳近南的評價,那歷史上真的存在過陳近南嗎?其實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陳近南是金老先生以明朝歷史人物陳永華為原型,進而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因此陳近南有跡可循,但確不真實。
在小說《鹿鼎記》中,陳近南是一名功夫高超的反清義士,他創辦天地會一生以反清為大業。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可稱俠之大者。那歷史上陳近南的原型人物陳永華是怎樣的人呢?
陳永華,明朝崇禎年間生於福建漳州龍海。陳永華自幼喜讀史書,對英雄人物頗為嚮往,他10歲之時,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這對原本準備進京趕考的陳永華是個巨大的打擊。1648年明朝舊將鄭成功反清之時,路過龍海暫居陳家。15歲的陳永華跟鄭成功有了一席長談,陳永華對鄭成功崇拜至極,而鄭成功對陳永華的才華也極為欣賞。陳永華就開始跟隨鄭成功成為軍師。這與小說當中的武藝高強的陳近南是有區別的,陳永華只是個書生!
1662年鄭成功反去世,臨去前他將兒子鄭經託付給陳永華,讓鄭經以師傅之禮待之。此時陳永華也終於有機會一展拳腳。當時臺灣地處邊陲,文化和經濟都非常落後。正是因為陳永華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臺灣有所發展。特別是在教育方面,他制定了一整套極為完整的教育制度,為臺灣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而關於小說中提到的天地會,其實正史上並不存在。只不過出於劇情的需要,金老先生便根據民間傳說,虛構了這麼一個情節。
歷史上陳永華死於1680年,僅46歲。據說是鄭經親自主持的葬禮,並諡號文正。總所周知以“文正”為諡號,這是極為崇高的榮譽,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者才能獲得!陳永華被諡號“文正”,是對他最高的褒獎和肯定。
-
12 # 音樂小妖
記得小時候偷看金老爺子的《鹿鼎記》當中,這句話是記憶最為深刻的,“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不論你是天下間如何出名的英雄好漢,只要沒有見過陳近南,就算不上所謂的英雄好漢。哪麼在武俠小說當中出現過的陳近南在歷史上當真存在嗎?
其實陳近南在歷史當中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跟歷史上有所出入而已,本名陳永華。
我們所理解的陳近南,幾乎屬於武林高手當中的一員,不說天下無敵吧,最起碼鮮有敵手。
可真實的陳永華卻是一名書生,跟所謂的武林高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在滿清入關後,陳永華在鄭成功的幫助下,成立了所謂的“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口號。
天地會在陳永華的帶領下,從事著種種對抗清朝的活動,可以算得上大清最頭疼的對手之一。
因為陳永華就像電影上面所演的一樣,只是進行著各種暗中刺殺活動,從來不會在明面上跟大清進行對抗,所以其隱蔽性比較高。
同樣也因為自才華出眾,受到了決錫範、劉國軒等人的排擠,最終在康熙十九年的時候,自行將自己的兵權解除,退居幕後,次年病逝。
跟鹿鼎記當中武功高強的陳近南,雖然在形象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可是其忠義等方面卻絲毫不差。
其實我們也可以將陳近南理解為專挖人牆角的獵頭,可以說陳近南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挖大清的牆角。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陳近南才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天下的所有英雄好漢。
認識的人多了,相互之間捧的人也就多了,大家可以理解為商業互吹,花花轎子眾人抬,多個朋友多條路。
再加上又是因為陳近南的原因,才讓中原出現大量的反清復明的勢力,所以在某種方面,陳近南相當於大家的領路人。
可以說之後的所有反抗大清的勢力幾乎都跟陳近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所以陳近南才會如此的出名,正是因為其出名,所以認不認識陳近南又成了江湖上好漢們的一個標杆。
只要你得到了陳近南的認可,就說明你在江湖人屬於有名號的人物之一,不然的話就不要拿自己當英雄了,因為連陳近南你都不認識,說你一句狗熊也不為過。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所有反清勢力當中,誰也不服誰,畢竟想要在天下幹出一番事業的人,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你想當天子,我還想當太上皇呢。
而陳近南就成了大家的標準,想要成為這些勢力當中的領頭人,就一定要比陳近南強,只有比他強,你才有機會成為反清的領導人,不然的話就只能一邊涼快去吧。
如果說陳永華的名聲本來就高的話,到了鹿鼎記當中,幾乎就成了神一般存在的男人。
本身有名聲,還有地位,更有武功,並且武功還是江湖當中數一數二的,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問題,也許自立為王更合適一些。
可就算如此,陳近南依然還是為鄭家效力,哪怕因此被鄭家的子孫給打死,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
從這一刻起直接得到了精神上面的昇華,也因此成為天下人心中的楷模,於是江在傳言:“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其實就是另類的主角而已,只要跟陳近南走到一塊的都是英雄,只要跟他做對的都是狗熊,說白了就是想引起天下人的共鳴。
-
13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在陳近南的這個問題上,我想應該將陳近南和天地會分開來看了。
從正史上的記載來看,《鹿鼎記》中描寫的陳近南和歷史人物最相近的無疑是鄭成功的軍事陳永華。根據《清史稿》記載,“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闢草萊,興屯聚,令諸將移家實之。水土惡,皆憚行,又以令嚴不敢請,銅山守將郭義、蔡祿入漳州降。”
可見,陳永華此人還是很有才能的,作為鄭成功的首席謀士,他“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所幹的這些事情竟然上了正史的記載,這當然不是一個小人物了。但是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天地會和陳永華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清史稿》記載的天地會的活動時期是從乾隆五十年以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嘉慶十幾年,當然,也不能說在乾隆五十年之前天地會就是不存在的,也有可能是陳永華建立的天地會,但是從正史上來說,天地會在乾隆五十年以前是沒有記載的。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人林爽文起兵作亂,打的就是天地會的旗號。林爽文此次作亂,影響甚廣,從乾隆五十一年持續到了乾隆五十三年,而且從福建打到了臺灣,佔據了臺灣不少地方,在這兩三年中,朝廷對於林爽文的作亂沒有什麼太大的辦法。
又根據《清史稿 柴大紀傳》的記載,“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里杙。時奸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根據這段記載,林爽文在乾隆五十一年的時候,在彰化大里杙村,一天地會為號召,聯合莊煙等人起兵造反。
還有,嘉慶十七年,在廣東廣西一帶,“天地會匪結黨構亂,脅有貲者入其中”。嘉慶六年,浙江“龍泉天地會匪滋事。”
除了正史,在其他野史小說中,也有天地會的記載,但是和正史出入不大,反而和金庸小說裡寫的有很大區別,比如蔡東藩寫的《清史演義》,當中說到:“臺灣土豪林爽文亂起,這林爽文字沒有什麼勢力,只因臺民半是土著,半是客籍,彼此不睦,時常械鬥,地方官不去彈壓,爽文假和解為名,結了幾個黨羽,設起一個天地會來,起初入會的人,不過數十名,後來越結越多,連官署的差役,也都入會。官吏雖有些風聞,終究得過且過,不願查究,因循坐誤,是官吏老手段。因此天地會竟橫行了數十年。”這裡的描述和正史是吻合的,及天地會緣起乾隆晚年,持續影響了東南沿海有幾十年。
------------------------------------------------------------
以上,便是歷史上真實的陳近南和天地會的故事。
回覆列表
陳近南這個人物我們都很熟悉。我相信凡讀過金庸先生武俠小說《鹿鼎記》的人,莫不對陳近南組織的幫會,和他的政治抱負、統領才能、個人權威留下深刻印象,“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可謂是廣為傳頌、家喻戶曉。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天地會,民間為稱洪門的創始人兼總舵主。而且臺灣洪門已尊陳近南為始祖。他們認為,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陳近南就是他們洪門的始祖,而且就是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那麼,陳近南究竟何許人也?金庸先生的說法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呢?
陳近南與西魯傳說陳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現在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
“西魯傳說”裡主要的內容,就是敘說康熙年間福建少林寺僧眾,在抵禦西魯入侵戰爭中立功,但結果卻反遭清朝皇帝負義遣兵焚寺,寺僧大多都慘死了,僅僅只有五人倖免於難;
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馬超興、方大成、胡德帝、李式開,這五個人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稱的“洪門前五祖”; 他們後來逃到廣東惠州府石城縣,遇萬雲龍而歃血結盟,天地會就由此誕生了。隨著天地會組織的不斷壯大,這個傳說的內容逐漸被擴充,各種人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並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這個傳說也往往被認為是天地會創立、發展的歷史記錄。
第一種觀點:陳近南是天地會的實際組織者在後期的天地會會書中,陳近南可以說是一個極為豐滿的人物,他學識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復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會的實際組織者。
明末時期,陳近南為鄭成功派往雲、貴、川一帶發展洪門組織的抗清將領。他“天生一副鋼筋鐵骨、學識又高,辦事謹慎精明”,深得包括士大夫階層在內的廣大民眾的信任,於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十五日,在四川雅洲開精忠山,準備時機成熟時發動武裝起義。但由於奸人告密,精忠山會眾遭清兵圍剿,陳近南被迫逃往湖廣的白鶴洞出家,自號為白鶴道人。
困境中的陳近南仍然不忘反清復明大業,積極聯絡各地抗清義士,並經常在白鶴洞後面一個山洞裡的紅花亭,商議反清機密大事。各地反清義士公推陳近南為洪門的主持人,陳近南遂於康熙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三十七年兩次發動反清起義。後來由於力量相差懸殊,起義失敗了。
陳近南也在第二次起義失敗後,不久病逝在白鶴洞,他臨終前把洪門事務託給五祖吳天成等人,闔眼時還以一生努力未能克服一寸土地為憾!陳近南的確是一個反清復明的鬥士!
第二種觀點:天地會的創始人是鄭成功,陳近南是輔佐者在較早的天地會會書,《守先閣藏天地會檔案》這樣記載道:
“陳近南做先生,教習兄弟… …吾想是萬雲龍大哥,在此起義之時,想他恩深義重,依此例規,後來兄弟做而行。”
從這裡不難看出,陳近南在這些記載中充當的是天地會的“軍師”或“謀士”角色,也就是輔佐者,萬雲龍顯然成為了天地會的創立者。那麼,萬雲龍又是誰呢?據史書記載,正是延平郡王鄭成功。
而鄭成功創立天地會說最早來自哥老會內部傳說。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陶成章在江浙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積極聯絡秘密會黨,其中就有屬於哥老會系統的終南會,及其分支白布會等。
從而瞭解到哥老會內部關於鄭成功在臺灣開金臺山的傳說,便使用“革命排滿”的思想加以改造,提出了鄭成功創立天地會、陳近南則為輔佐者的說法。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陳近南這個人物,其實現在也還不好說;但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裡面的陳近南,的確是一條實實在在的漢子,武功高強,著實讓人佩服!最後在深深的懷念我們已經回不去的回憶,金庸先生一路走好,俠者風範,俠義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