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來有學者對《道德經》的起源產生了懷疑,認為《道德經》並非老子所作?
25
回覆列表
  • 1 # 符號帝國

    老子身世之謎:活了200歲,還是歷史上有三個老子?

    有關老子的生平記載,最早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但關於生卒年月和最終的去向,都語焉不詳,沒有確切的數字,後代的說法大多是妄自猜度,眾說紛紜。

    一個單一的說法,我們是無法判斷它的真實性的,只有各種線索相互佐證才能從點到面,拼湊出一個完整的版圖。歷史上關於老子的說法,主要的有三種,有人說他享年七十餘歲,有人說活了160多歲,還有的說老子活了200多歲。到底哪一種說法可信呢?

    歷史上其實有三個“老子”?

    更有甚者,竟然說其實是大家搞錯了,老子本人只活了70多,是因為後人把老子的叔父、老子李耳和老子的遠房侄兒老聃祖孫三代三個人混在了一起,他們加起來正好是200多年。這個人叫黃保餘,是一個語文老師。

    他的根據主要有三個,一是認為史書中記載“伯陽甫”的並不是老子本人(老子字伯陽),而是老子的叔父,至於他的叔父叫什麼名字,已經不知道了。因為“甫”在古代是對男子的尊稱,黃老師斷定,這裡的“伯陽甫”相當於“老子他爸”,因為老子比他叔父出名,就冠上老子的名號。但是查遍了《說文解字》和《古代漢語辭典》其中“甫”字並沒有這種用法,難道黃老師要告訴我太史公司馬遷語文學得不好,是錯用嗎?

    黃老師的第二個根據是周朝的官制,他說周朝實行的是“官職世襲制”,因為老子的叔叔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接了他的班,故而大家以前叫他叔父“老館長”後來他上臺還是叫他“老館長”,其實是兩個人。這種說法也沒什麼根據,首先,周朝實行的是宗法制和世襲制統一的制度,並不是“官職世襲制”,這是兩個概念。宗法制和世襲制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然後天子是大宗,王子是小宗,王位繼承人是大宗,其他王子是小宗,其他的王子有了封國之後,他在封地就是大宗,境內的子民就是小宗,以此類推。

    這也叫“公卿制”,王位和爵位由嫡長子來繼承,並不是所有的官職都是世襲的。你一個圖書館館長也要世襲,這本身就有些可疑,而且史載老子的父親李乾(李敬)是國防部長,如果真要世襲,為什麼不襲父親的職位,而要接班叔父的圖書館館長呢?何況關於老子所謂的這個叔父,不知道黃老師是從哪裡查到的,連名字都沒有,也沒有生平事蹟,要怎麼考證?

    黃老師的第三個根據是,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而史書中第一次出現老子的地方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孔子出生年是公元前551年,就是說老子比孔子大了229歲,黃老師覺得這不可能,所以斷定,周幽王地震那樣預測周朝氣數將盡的老子、寫《道德經》的老子和孔子拜訪的這個老子是三個人。

    這種說法只能說是子虛烏有,你說人把叔叔和侄子當成一個人,已經很奇怪了,而且還幾次三番搞錯,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說白了,只是黃老師不相信老子能活200歲而已。況且《史記》中記載得很清楚,老子的兒子叫宗,是魏國的大將,(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卬太傅,因家於齊焉。)難道他有兒子,又要跟一個遠房的侄子糾纏不清?

    根據其子李宗的事蹟我們也可以印證老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73年魏國大將李宗與秦國將領白起大戰,結果大敗。假如此時的李宗年齡在20-40歲之間,老子比他大20-30歲,老子本人應該出生在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43年之間。假設孔子拜見老子時也是20-30歲,老子至少要活249-259年。這聽起來似乎不可能,但是卻正好與老子活了200多歲的說法吻合。

    另一個線索是,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真正繼承者,並且將道家文化發揚光大。莊子的書中就有關於“大年小年”的論述,其中提到彭祖活了800多歲,以莊子的身份和修為,我們說他老人家胡說八道是不可能的,那麼他既然相信人能活到800多歲,老子活個200多又有什麼稀奇,可能只是時代不同,古人很多神奇的地方我們無法理解而已,但是最好不要就此斷定古人欺我。

    同樣的另一部經典《黃帝內經》也說到上古之人能活到800多歲,甚至上千年,所以,老子活了200多歲是有可能的,並非迷信。相比把叔侄三個祖孫三代混成一個人的說法,反而更加可疑。

    老子是出函谷關之後隱居的嗎?

    現在普遍的說法認為當初關尹喜是在函谷關攔下老子,讓他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這種說法有兩點可疑:第一,老子這樣的人,是你可以脅迫的嗎,如果他要出關,你當真攔得住?寫《道德經》這麼重要的事情,說老子竟然是因為一個守關小吏逼迫才寫的,這有點說不通啊。再說,官尹喜是一個十分敬重老子的人,早在老子到來之前,他就知道這個訊息,早早灑掃庭院,等待聖人的到來,這麼一個人,他怎麼會去逼著自己心目中的大聖人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

    其實這一點歷史上是有記載的。據《史記》載:“老子出周,至關,”根據一些列的線索證明,這句話沒問題,只是後人斷句斷錯了,原文應該是“出周至關”。因為“出周,至關,”這句話無法理解,如果說這個關口就是函谷關,函谷關本在周境內,怎麼能說已經出周了,又來到了函谷關?況且歷史上還有老子在終南山停留多年的記載。因此,老子並不是在函谷關被強行扣留而寫了《道德經》,而是另有其時。

    周至關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就在今天的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應該是周至老縣城附近。而關尹喜祖籍天水,祖上一直在周至關守關。這就很容易相互印證了,老子出關並不是函谷關而是周至關。

    事情是這樣的,關尹(官職)叫喜(人名)的這個小夥子,他當時的確是在函谷關守關的,他聽說老子要來,就早早在這裡迎接,等老子來了之後,就拜他為師,這個什麼勞什子官也不要當了,咱們去終南山吧,那裡山清水秀很適合觀察天文地理對老師的修煉也有好處,我老家的人現在都在那兒,不如我們一起去。

    於是師徒兩人來到了終南山,老子在終南山修道很多年之後,才出的“周至關”,然後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不知所終”。

    《莊子·天下篇》記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這裡說的是老子和關尹喜在日常修道過程中對於同一個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可見老子並不是出了函谷關之後就跟關尹喜告別了,而是他倆後來在一起參學宇宙人間大道很多年。

    老子出關之後去了哪裡?

    至於出關之後的詳細情形沒有史料記載,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又去了甘肅的一個小村子裡住了下來。相反關於他隱居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後來還有老子去世之後的傳說。老子仙逝之後,來憑弔的人非常多,大家都悲痛欲絕,痛哭不止,只有他的好朋友秦佚因為深通老子思想的精髓,只是大哭三聲就止住了哭聲。

    秦佚正打算揚長而去,結果被攔下來質問,你好朋友去世了,你只哭了三聲,你還是人嗎?他說是在跟老子告別,按照老子的說法,人是天地所生,靈氣聚合化現出來的,所以生並沒有什麼可喜,人死就是這股氣散了,迴歸了自然,生和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可悲。之所以哭三聲,並非痛哭,一是向他的出生告別,二是向他的死作別,三是對自然大道致敬。

    這個故事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它比較符合老子的思想,《道德經》中就有“大隱隱於市”“和光同塵”這樣的說法,老子不太可能隱居,也沒有必要隱居。世間本來也無處可隱藏,處處都是人間,處處都是江湖,你要躲到哪裡去。更何況,他本來就沒打算躲,他已經達到了無人無我的境界了,人就是我,我就是人,又怎麼躲得開?又有什麼好躲?

    老子為什麼反對推行周禮?

    公元前538年,老子此時已經名聲日隆,孔子便聞名而來。他說自己想在魯國推行周禮(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也,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說,胡鬧,你說的這些都是死人的東西,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行於世,要順勢而為,虛懷若谷,而你既突兀又太過招搖了,以後還是謙虛一些收斂一些的好,我想跟你說的就這些。

    周禮是周公制定的,孔子生活的時代,周朝早已禮崩樂壞,綱紀大亂。這不正是撥亂反正的時候嗎,老子為什麼反對推行周禮呢?這裡有兩點原因。一是周朝的確已經大勢已去,非個人力量所能改變,要順應歷史的潮流,而不是逆潮流而動;二是孔子所謂的周禮跟周公旦的周禮已經是兩回事。周公的周禮是一種思想文化體系,而老子所謂周禮不過是將它形式化表面化,就像很多人覺得在泥塑的佛像前磕幾個頭就算是信佛了一樣。這一點,從後來孔子編撰的《周禮》也到得了證明。孔子的周禮,早已和真正的周禮相去甚遠,就像是有人說我想推行老子的思想,然後就是叫大家煉丹打坐,這簡直是汙衊!

  • 2 # 向老子問道

    1、《道德經》的作者是誰?

    是有爭議的。

    最早最權威的說法來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篇。

    在其中,關於寫《道德經》的老子是誰的問題,司馬遷一共提供了三個版本:

    第一個是李耳,字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在豫東,與安徽交界處)人,東周典藏史官。長壽,一生飽讀經書,又處於政治中心,看遍天下大勢變動,後來看周室衰微,遂騎青牛西行隱居,到函谷關被官令尹喜強留,著述五千言而去,是為《道德經》。

    這個版本的老子,《史記》的記載算是最詳細的,而且明言,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向這位老子問禮,並且是孔子一生尊重的長者之一。【按:在<仲尼弟子列傳>,一開始就記載,孔子一生最尊重的長者名單,第一名就是老子。】

    孔子見老子,是在孔子20-35歲的時候,還是個年輕人。

    《史記》記載說,老子對孔子來問禮,主要講了兩個意思:第一,你問的禮,制禮的先王都死掉了,留下的只是他們的語言而已。第二,去掉你身上的驕氣和淫志,那些東西對你沒好處。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核心意思就是孔子後來說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孔子出來以後則對弟子說,鳥獸都有行為規律,可以捕捉,老子則無處捕捉,像龍一樣。【按:參見<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

    【按:另外,在《禮記•曾子問》一篇,也記載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內容,老子回答得很專業。】

    這個版本關於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情,看來是真的。但問題在於,這個老子是不是寫了《道德經》?如果是,則《道德經》作者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人,在春秋時代。

    第二個版本的說法,說大概和第一個版本同時代,和孔子同時,楚國還有個老萊子,也喜歡講道是個隱士,楚王曾經拜訪他,他隱而不見。傳說《道德經》或許是他寫的。如果這個版本為真,則《道德經》也是春秋時候寫的,區別只是孔子不曾向他問禮,但是召見過孔子。

    第三個版本,在孔子死後129年,也就是前357年,此時是戰國前期。【按:孔子死於前479年,-129年=前357年,此時為戰國時代(前403三國分晉-221年秦統一中國)】,

    在這個時候,也有個周太史儋向秦穆公講天下大勢,也可能這個人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如果這個版本為真,則寫《道德經》的老子是戰國前期人。

    2、後世關於老子其人和《道德經》成書年代的爭論。

    後世關於老子其人的爭論,主要涉及兩個目的:

    一個涉及到儒道兩家的面子問題,儒家不希望老子是他們鼻祖孔子的老師。再一個是為了解《道德經》創作的時代背景,這對於理解原文很重要。

    在司馬遷,就開始有不同的老子傳聞,司馬遷本人也無法確證,為了慎重其

    事,固將以上三說都呈現出來。

    到了唐代韓愈開始,對老子發生質疑,這種質疑到了宋明時代很盛行,主要是為了否定老子是孔子的老師。辦法是,要麼否認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要麼認為孔子問禮的老子,不是《道德經》作者。

    顯然,這些都是門戶之見,對當代人來說,有點無聊。

    大致有三派觀點:第一派,認為老子就是孔子問禮的李耳,是周典藏史官,《道德經》做於春秋時代。

    第二派,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代作品,作者可能是戰國時代的太史儋,也可能是戰國後期人作品委託老子所著。

    第三派,則認為《道德經》作於秦漢時代。

    三派爭論,沒有達成共識,但是到了1993年,湖北郭店楚簡的發掘,為這場爭論蓋棺定論了。郭店楚簡的墓,屬於戰國中晚期,其中的《道德經》殘卷,應該是戰國前期。由此可以推斷,《道德經》應該成書於春秋末期,也就是說,司馬遷記載的第一個老子的版本是對的。

    【按: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參見熊鐵基等著《中國老學史》第一章,和《二十世紀的中國老學》,第三章。】

    3、關於《道德經》的版本。

    後世流傳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魏晉時代王弼的《道德經》注本;還有一個是《道德經》河上公注本。在唐代還是兩本並行。

    由於早期傳說河上公是戰華人或者漢代人,所以,被認為河上公注本更原始,所以更被推崇。但後來河上公本並非如此,而也是魏晉作品。所以,王弼注本又被推崇。

    到了,1974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和1993年發掘《郭店楚簡》(其中有《道德經》殘卷),則又有個更權威更古老的本子。

    現在,一般都是以王弼注本《道德經》為幹,再用後來的帛書老子和郭店楚簡做校正。

    比如近年來最流行的陳鼓應《老子今譯今注》,就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清淨機保修期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