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窗夜雨

    這句話是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又副冊襲人的判詞最後的脂批:

    寶玉看了,又見後面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也有幾句言詞,寫道是:

    枉自溫柔和順,

    空雲似桂如蘭。

    堪嘆優伶有福,

    誰知公子無緣。

    [甲戌雙行夾批:罵死寶玉,卻是自悔。]

    我的理解是:

  • 2 # 星火情殤

    我來試著分析一下,首先分析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是啥意思,鮮花和破席說明花襲人已不是完璧之人,作者為什麼要寫出襲人這一點,是因為那個時代貞潔很重要,烈女不嫁二夫,而襲人卻嫁給了蔣玉函,這對襲人的人格上來說,是一個汙點,但要知道襲人是個軟弱的人,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有讀者說她背信棄主,在賈寶玉落難的時候,選擇了離開賈寶玉,這絕對是錯誤的,一個丫環,她是沒有任何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襲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賈寶玉手裡,襲人嫁給蔣玉函,也必然是賈寶玉給襲人選擇的道路,也許是賈寶玉出於對襲人的一片好心,但是對襲人來說卻是一個悲哀,讓襲人背上了不貞不義的罵名,襲人是一個柔順的女人,無論她在哪裡生活,都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命運,她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的權利,她對寶玉的感情,不遜與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感情,但是,賈寶玉出於生理上的需要,每夜和襲人在一起的時候,只把她當成了林黛玉的替代品,賈寶玉從來沒有愛過襲人,這對襲人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說襲人是非常悲哀的一個角色,也是個紅顏薄命,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襲人是薛寶釵的影子,應該是薛寶釵命運的影射,所以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襲人的悲劇就是,襲人連生死相許的權利都沒有,賈寶玉是對不起襲人的,從道義的角度來說,賈寶玉這件事做的不地道,不負責任,而且蔣玉函是忠順王手裡的一個玩物,薛蟠為什麼要結交蔣玉函,薛蟠喜男風,尤伶是沒有任何地位的,大家都懂什麼意思。

    再看下判詞:

    枉自溫柔和順,

    空雲似桂如蘭。

    堪嘆優伶有福,

    誰知公子無緣。

    這四句話的重點是尤伶有福,應該是對襲人的同情,而不是讚美,尤伶在封建社會,是在社會的最底層,連家奴的身份都不如,可是,對於襲人,賈寶玉的一個準姨娘,卻被賈寶玉送給了一個尤伶,這對襲人來說是最大的悲哀,看紅樓不要以為人物死了是悲哀,事實是活著的角色才是最大的悲哀,因為紅樓夢主要是寫活著的人,例如賈寶玉,史湘雲,也包括這個襲人,而襲人被賈寶玉當做可生理需要上的替代品,又被賈寶玉送了出去,揹負著不貞不義背主求榮的罵名,還要在將來的歲月,照顧賈寶玉和薛寶釵的生活,可想而知,這個賈寶玉對襲人有多麼大的虧欠。

    甲戌雙行夾批:罵死寶玉,卻是自悔。

    都不用看胭脂齋的評語,只要用邏輯思維推理,就可以推論出賈寶玉對不起襲人,而襲人這一生,為了賈寶玉,付出了全部。

    當然,如果沒有襲人嫁給蔣玉函,賈寶玉和薛寶釵可能就是活活餓死的結局。

  • 3 # 落葉滿山

    脂硯齋的這句批語是在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看到又副冊上襲人的判詞時,脂硯齋留下的批語。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甲戌雙行夾批:罵死寶玉,卻是自悔。我們來看看脂硯齋是誰?

    對於脂硯齋這個人,他的身份有很多種,有說他是曹雪芹的妻子,叔父,堂兄弟,更有人覺得,脂硯齋就是史湘雲的原型。

    罵死寶玉,卻是自悔。這句批語究竟是從誰的角度來說的。

    很多人也就覺得這句批語就是從襲人的角度來說的。

    是襲人在罵寶玉,襲人為什麼要罵寶玉,自然是因為“公子無緣”了。對於後面的那句“卻是自悔”,也是襲人後悔自己做錯了事。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襲人罵死寶玉,卻是襲人自悔”。

    然而,我卻不是這麼認為的。我覺得脂硯齋在這裡的這句批語,並不是襲人罵寶玉,和襲人自悔的。

    脂硯齋在這裡批語罵死寶玉,應該是針對這首判詞的最後兩句說的。

    判詞的最後兩句是“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也就是說,襲人最後沒有和寶玉在一起,她是嫁給了蔣玉涵的。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讓襲人沒有跟著寶玉而是嫁給了蔣玉涵?要知道,在寶玉的心裡,他一直認為他會和襲人黛玉一起共度一生的。

    這裡又要說了,憑著襲人的賢良淑德,是不可能離開寶玉去嫁蔣玉涵的。

    那麼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寶玉棄了襲人。只有寶玉棄了襲人,襲人才有機會嫁給蔣玉涵。

    至於寶玉棄了襲人的原因,也有很多猜測。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寶玉都把襲人棄了。

    因為寶玉放棄了襲人,卻深深地傷害到了襲人。

    凡是看過脂硯齋版本的人應該都知道,脂硯齋是比較偏愛襲人的。

    所以在脂硯齋的批語中會寫道“罵死寶玉”,我覺得應該這就應該是脂硯齋或者作者在罵寶玉。而這個自悔,又是站在了寶玉的立場上自悔。

    為什麼要自悔,因為他放棄了襲人,傷害了襲人,所以他要自悔。

    對於賈寶玉放棄襲人的原因

    我有一個猜想,我覺得這裡很有可能和林黛玉的死有關,晴雯被攆出去之後,寶玉疑心過襲人一次,林黛玉死的時候,可能賈寶玉也疑心過襲人。

    林黛玉對賈寶玉太過重要了,所以,即使沒有證據,即使只有一點點懷疑,賈寶玉也把襲人棄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林黛玉死了,賈寶玉心灰意冷,也就把襲人等一干丫鬟全部遣散了。

  • 4 # 此箋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出現在《紅樓夢》第五回中襲人的判詞。這首判詞,是曹公站在對第三者的立場上,對襲人性格命運所做出的精準概括,起到“草蛇灰線,伏行千里”的重要作用,無所謂褒貶。

    而脂硯齋這句“罵死寶玉,卻是自悔”的評論,顯然是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對於這首判詞做出的主觀解讀。因而在理解脂硯齋此番評論的真正內涵之前,必須要明白這裡的“罵死寶玉,卻是自悔”,並不完全等同於作者曹公本人的態度與觀點。

    回到這首判詞本身來看,“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表達了曹公對襲人命運的嘆息:空有溫柔和順的性情和似桂如蘭的品性,卻對寶玉錯付了自己的這番真情。而“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則一語道破襲人與寶玉的有緣無分。

    尤其“優伶有福”,暗示了襲人與蔣玉菡最終喜結連理的命運歸宿,與小說第二十八回“蔣玉菡情贈茜香羅”相暗合。“公子無緣”,則進一步表明襲人未能得償所願,終究無法成為自己心心念唸的寶玉姨娘,而寶玉也無福消受襲人的似水柔情。

    因而脂硯齋說“罵死寶玉,卻是自悔”,在充分理解曹公對襲人與寶玉命運伏線的基礎上,表達了對寶玉未能很好地珍惜眼前人襲人的無限惋惜與悵惘之情。只不過,脂硯齋在惋惜中夾雜了自己主觀判斷的懺悔之情,認為寶玉與曹公兼有之。

    其一,它是建立在“襲乃釵副”的褒獎之語

    脂硯齋之所以認為這首判詞是對寶玉的既“罵”又“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對襲人這一人物形象的高度推崇。脂硯齋每次提及到襲人,都以“襲卿”尊稱,更有“餘謂晴有林風,襲乃釵副,真真不錯。襲卿實高諸人百倍”的高度讚譽。

    相比較之下,曹雪芹對襲人的評價則更為客觀。除了“心地純良,克盡職任”、“賢襲人”和“花解語”等正面評價,亦有“爭榮誇耀之心”和“滅不過我的次序去”等負面呈現。尤其在晴雯被攆出大觀園這件事上,就連寶玉都懷疑襲人是告密者。

    因而脂硯齋眼裡的“罵死寶玉”,並不等同於曹公的立場,只是他個人理解的對寶玉未能珍惜眼前人的批判。這種批判,是建立在脂硯齋對襲人的充分肯定之上。表面上是在“罵死寶玉”,實則飽含了對於襲人與寶玉有緣無分的無限惋惜。

    尤其在甲戌本第二十八回總評,“琪官(蔣玉菡)雖系優人,後同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更成為“賢襲人”有始有終的佐證,加深了脂硯齋對襲人愛而不得的同情與理解,深化了襲人命運裡的悲情色彩。

    其二,它是出於“寶玉罪有萬重矣”的懺悔之情

    由此可見,脂硯齋對寶玉混跡於閨閣的紈絝子弟作派,甚為痛恨。因而縱使襲人嫁給蔣玉菡成為正妻,脂硯齋也認為她未能嫁給寶玉成為姨娘,實屬佳夢難成、憾事一樁。因而這種既“罵”又“悔”的複雜感情,是脂硯齋眼裡寶玉應該抱有的懺悔之情。

    畢竟寶玉只對黛玉與襲人兩人說過,“你死了,我去做和尚。”寶玉對襲人除了雲雨之歡,也還是存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依賴之情。後來寶姐姐搬離大觀園,寶玉並不因此難過,卻想“不如還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來還是和襲人廝混,只這兩三個人,只怕還是同死同歸的”。

    那麼,作為這部鴻篇鉅製的書寫者,曹雪芹是否有“罵死寶玉,且是自悔”的複雜情感呢?襲人的這首判詞,到底有何深意呢?

    “桃紅又是一年春”,“愛而不得”是另一種形式的“萬豔同悲”

    “桃紅又是一年春”,是襲人的花名籤。它象徵了襲人與蔣玉菡另結良緣的命運歸屬。表面上看,這是“堪羨優伶有福”的喜事一樁。實際上,這卻是襲人愛而不得的無奈之舉。畢竟,王夫人都曾默許了襲人日後的姨娘身份,誰曾想鏡花水月一場空。

    這也難怪襲人抽中桃花之後,“杏花陪一杯。坐中同庚者陪一杯,同辰者陪一杯,同姓者陪一杯”,顯然是“萬豔陪悲”。對於襲人來說,寶玉與賈府就是她的心靈歸屬,最終卻只能嫁與他人。在曹公看來,襲人的這種求而不得,與“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殊途同歸。

    “分離聚散皆前定”,“公子無緣”是另一種形式的“萬境歸空”

    襲人與寶玉的情緣,從蔣玉菡與寶玉互贈汗巾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無疾而終。陰差陽錯之中,襲人的汗巾到了蔣玉菡那裡,蔣玉菡的汗巾則被寶玉系在了襲人腰上。緣分天註定,曹公也只能為“誰知公子無緣”而暗生惋惜之情。

    對於寶玉來說,襲人作為自己生活裡最親密無間的陪伴者與照顧者最終離他而去,何嘗不是憾事一樁。最終襲人嫁與優伶,與晴雯被攆、黛玉之死和大觀園姐妹散落天涯交織在一起,成為寶玉最終選擇遁入空門的另一根稻草。最終,萬境歸空也。

    而這種“公子無緣”的懺悔之情,則基於脂硯齋對於寶玉“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這一人物形象的主觀解讀。對於曹公來說,為閨閣女子立傳是其書寫紅樓一夢的重要目的,襲人亦是這夢幻紅樓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必然對其命運裡的悲涼充滿了悲憫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實人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