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琅環福地
-
2 # 雁楠吃瓜客
《戰國七雄》這本書看名字就知道,顧名思義,就是寫的是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寫的是從齊、楚、燕、韓、趙、魏、秦爭霸天下到最終秦國統一中原之間幾百年的紛亂世界。本書總體上來說語言凝練有趣,生動形象。尤其是對歷史著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比如豫讓刺趙襄子、樂羊伐中山、名將吳起、西門豹治鄴、魏文侯變法、聶政姐弟同俠田氏代齊、孫臏論兵齊國等等。透過一個個故事,把歷史人物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表達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戰國時期科普式的讀物。
當然這本書也有不太完美的一些地方。一是沒有對戰國時期的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和描述,只是碎片化地對戰國時期典型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描寫。缺乏歷史發展連貫性和統一性的表達。這讓讀者難以把握戰國的總體概況。同時,描寫歷史故事和人物的同時,沒有深入分析背後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僅僅把歷史當作故事來解讀。另外對歷史的事件的描寫有些偉光正,對於歷史事件只描寫了大事,而忽略了小事,只褒揚了歷史人物,沒有對歷史人物另一面進行揭露。總體而言這本書屬於戰國曆史的入門讀物。
-
3 # 北南方007007
我個人認為,既然有了“左傳”,就沒有必要去看戰國七雄了。“左傳。無論在文學創造上(微篇文學)以及記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演變過程,宮廷之爭,軍事博弈,社會動盪。更重要的是,關於這一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思想大繁榮的闡述。最終被秦統一的歷史過程。對後來司馬遷創作的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左傳”普遍被史學界和著名文化人,公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胡適,史學泰斗顧頡剛等。同時,“左傳”是先於“戰國七雄”前的中國最早的古典作品。那麼,在講述同一個故事時,“左傳”將更加略顯它的歷史意義了。
北南方
-
4 # 稀夫文字
說到戰國,這個問題非常厚重,她關聯到幾乎所有中華人的以前、今後、將來。
《戰國七雄》這本書怎麼樣,我在最後回答我的看法,這裡請允許我先提兩個問題自答:1,你是誰?2,你怎樣思考、工作、處世?
我們在生存時間裡無論精神還是物質方面都有一個庫存以備急需。比如思想上面對一些迫在眉梢的問題要解答,比如行為上要辦一些事情,做好了或做到了,才不致影響生活,這時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到你的“庫房”,去尋找或拿出你的庫存來應世。所有中華人都有這種儲備,上至王侯五卿下至凡夫俗民無有例外。
這個“庫房”叫春秋、戰國。中華人上士治國經天緯地用它,小民過日子洗漿賣柴也用它。有人疑問了:我沒讀過書,不應該會有這樣一個庫?不,不對。你是日用而不知。
春秋戰國其實是兩個意思。春秋,是指(這裡不寫年號,免得弄糊塗一些朋友)孔子編寫的魯國史,他取名春秋。戰國則是連線到春秋的後面時期。後期七國(其實不止七國,比如衛國便沒有算進去)統一於秦,稱為戰國。
春秋戰國是指那一段幾百年的時間。由於時間跨度,一個國家傳承比如楚王、秦王等等交傳許多代,一般讀者會弄混。不如孔子一個人那麼好記,於是形成閱讀困難。這是因為史家按時間記敘史事習慣所來,讀史則要求平面(同一時間)閱讀同事件人物,便一目瞭然。史記列傳比如《淮陰侯列傳》《灌嬰列傳》就是安單人時間順序書寫,寫的是一個平面時期,所讀都是表述同一時間裡的事件與同一事件。此話離題,暫說到這裡。
接上面所說,你要問。即是春秋戰國,那時戰火頻仍哀鴻遍野水深火熱,這和今天的我有關嗎?回答是肯定的:有關。
有關主要表現在這個時期的大整合構建了華人靈魂、道德體系、理念同一基因。便是今日華人世界強大繁榮,其思想精要剝繭抽絲細細理去都能在春秋戰國精神庫中找到具體印記。
春秋戰國是中華人大黃金時期。也是中華人史上最早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誕生了孔子孟子老莊等等一大批世界級思想家,他們的學說光茫萬丈,數千年來普照大地,輝披後世,今日我們仍在享受其溫暖。春秋戰國時期,工農兵學商等等各方面都發生著深刻變革而且人才輩出;奴隸制被打破,思想學術界呈現出百花怒放形態,中華人的學術思想進入空前輝煌時代。
其產生根源我支援白揚先生見解:
“一,主要由於社會結構劇烈變動中所產生的紛亂與貧富不均和平民生活的痛苦。一些平民階層的知識分子按照各人認為正確的方向提出拯救世界消滅貧困的方法。
二,傳統的權威即世襲貴族統治的瓦解,各國新政府打擊舊權威,幫助新興力量,國君拋棄貴族政治,競相從平民奴隸中選撥人才一一(包括政治家軍事家)這對新興思潮是極大鼓勵。由於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華人思想進入無限空間活潑靈性,大黃金時代是中華人最興奮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寶庫,她奠定了中華人文明結構、人倫道德、理想精神基礎,完善了這個民族靈魂。中華民族二千年來歷經磨難而不亡,其根本就在春秋戰國時代精神已成華廈基石。今天,只要是華人,無論其處世還是面對問題,採用一定是春秋戰國方式,不出其右。春秋戰國精神己溶入了每一個華人血液之中。
我認為《七國爭雄》值得一讀。它的通俗易懂有助於幫助大家瞭解春秋戰國時期與我們個人本體的關係。
本文部分觀點採自巳故臺灣史家柏楊先生著作《華人史綱》,特此說明。並對先生致以深切懷念!
(草稿)寫作與2017.12.5日子時
-
5 # 影視隊營
戰國七雄介紹: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魏、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歷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著名諸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國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齊威王原為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魏惠王,漢族,姬姓,魏氏,名罃,全諡為魏惠成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孫。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始姓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於公元前403年參加韓趙三家分晉,始封為諸侯,尊號魏文侯。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後諡號為武靈王(“武”為褒義,而“靈”為貶義,東漢蔡邕在《獨斷》中解釋:“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燕昭王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回覆列表
講述從三家分晉到長平之戰近二百年的戰國前、中期血與火的歷史。魏霸的興衰、東方強齊的自取滅亡、南方雄楚如何被策士張儀玩弄於股掌之間,原本落後的秦國怎樣經過商鞅變法走向強盛,七雄爭霸最終演變成一雄獨大……作者運用通俗幽默的語言,將這一歷史程序講述得清清楚楚,並以犀利的筆觸,將這個大時代所昭示的豐厚的內涵揭示給讀者。
很好看,很長知識,好想重溫了一遍戰國史;不僅瞭解了歷史文化,還從中學到不少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待人接物的道理。
戰國曆史很有意思,這個胖胖的看起來挺親切的老師講得很有深度,而語言又很輕鬆詼諧,真正是寓教於樂,讓人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