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樓書坊
-
2 # 萬歲1148858845
滿清貌似仁義其實一直對漢族都是敲骨吸髓的壓榨,稅負看似減去實際不過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而已,乾隆六下江南耗費異常巨大,至少數千萬兩白銀,僅僅是江南鹽商就一次孝敬數百萬兩,沿途地方官員無不大肆孝敬接待以為討好,這些錢從何而來?乾隆皇帝修園子,十大武功,其實很多都是靠議罪銀的收入,那麼官員們贖罪的銀子又從何而來?
如果不算前期征服過程中的殺戮的話,清朝在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各朝各代中還算是比較仁政的。當然,征服過程中的殺戮,在歷朝歷代開國之初都沒有例外。
之所以說仁政,並不是說清朝統治者一向把“仁孝治天下”掛嘴邊,因為這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慣用的口吻,關鍵是:是否仁政,主要取決於這個朝代的稅賦高低。
簡言之,對任何朝代的老百姓而言,稅賦低、少擾民即仁政,至於誰是統治者、滿人還是漢人當皇帝,其實並不重要。畢竟,漢人皇帝殘酷壓榨老百姓的歷史事實比比皆是吧!
相對於前朝與後代,清朝的稅賦是相對很輕的。據估算,不會超過國民收入的十分之一,即使加上各級地方上的隱形的捐稅,也不會超過五分之一。
此外,各朝對國民稅的蠲免也是判斷是否仁政的標準之一。以康雍乾三朝為例,雍正朝的蠲免都是針對災荒的、區域性的臨時性的,不過在康乾兩朝,情況略有不同。
蠲免錢糧為例是清朝之“曠典”。 據統計,在康熙朝六十一年中,蠲免錢糧“有一年蠲及數省者”,也有“一省連蠲數年者”,但全國普免只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一次。
乾隆六十年餘中,普免天下錢糧四次,普免各省漕米三次(一次米四百萬石),加上其他因遇災或因南巡而蠲免個別省或數省錢糧的,累計蠲免賦銀當在二萬萬兩之上。
據統計,乾隆分別於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及嘉慶元年五次普免全國一年錢糧。嘉慶亦於二十四年(1819年)普免過一次,數額為二千一百二十九萬兩。
嗣後至今,再無如此曠典。
清朝賦稅本就不高,而乾隆朝在屢次蠲免後,國庫存銀每年仍有六七千萬兩,這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無疑是空前絕後的,亦可稱之為難得的盛世仁政了。
當然,把康乾時期稱之為盛世仁政很可能有人不愛聽,但歷史的事實,即如是。畢竟,普免天下錢糧這種事,可不是哪朝哪代想做就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