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飯59

    做到小事裝沒看到,或者一句話帶過,儘量減少直接說教的次數。大事及時溝通,探討,聽他說,和他聊,提出可性性建議。交集次數少了,教育的力度就大,“美”距離就拿捏的到位。教育就有好的效果。

  • 2 # 星爺76809475

    做父母的要跟兒女保持一定的距離,現在的父母常常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不好,要麼就是跟子女太親密,導致孩子不注意尊卑,缺了應有的距離與禮節;要麼就是漫不經心,關心不夠。

    不要過於親密。孩子容易拿捏不好分寸,肆意頂嘴。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時間久了,自然會溺愛,到了那個時候你怎麼管都管不住。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也很容易規避。

    說到關心。怎麼關心也是一門學問。關心不是一味的送吃送喝就完事了,而是要適度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為什麼要適度?如果像用刑般一一盤問清楚,孩子容易產生牴觸情緒。

    關心孩子,要據理力爭的和他講明道理,而不至於罵。罵,很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舉個例子吧,假如孩子成績太差,是不是他是真的笨,其實不然,有的孩子只是不想學習。適當的鼓勵,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吧。

    家長,是可以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的,一個人如果其三觀不正,可能他的父母要背很大的鍋。孩子成長的路上,多多關注,有錯的,跑偏的時候,及時給予正確關心和引導。還要讓孩子獨立,有自己的空間,一個能夠獨立的孩子,人生能過得比較順心。

    不要輕易打斷正在專注的孩子。一個孩子最忌諱父母在他玩的時候,畫畫的時候,唱歌的時候,寫作業的時候突然被打斷。為什麼?據研究,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做事情專注不了。你的一時大意,可能會毀了孩子。

    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告訴他,你必須對自己的想法負責任,並且試試看是否可行。記得之前看知乎文章的時候,有個老師講述了自己的學生打算輟學當主播,那個老師的做法讓我眼前一亮。他讓學生暑假去直播平臺試開直播,假期內能漲粉一千就允許他當,結果顯然是學生失敗了,但卻透過讓學生明白有了想法一定要敢於嘗試而不是空想。

    一句話,當發現與孩子關係過於親密,有點溺愛的苗頭時,或者,當發現不夠關心孩子,導致孩子不怎麼和家長交流時,就該做出改變,做到鬆弛有度!當能做到孩子主動找父母交流,分享學習生活狀態時,我覺得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距離美”吧!

  • 3 # 冱昀

    在子女教育過程中,我認為的與孩子保“距離美”就是不事事包辦,讓孩子有自我思考和發展的空間,不逼迫孩子事事迎合我們父母的觀念。具體操作我也是正在不斷探索改進中。

    女兒還有一個月就三週歲了,回想起來,女兒九個多月我就扔給她一雙襪子教她邊玩邊學著穿,一週歲多會走路我就讓她自己扔尿不溼,教她出門要跟人打招呼等等,但是這些我都沒有嚴格要求她在當時必須學會和做到,我希望自己更多時候是引導者,而不是她成長過程中的框架。後來漸漸懂事了,很多事情我會徵求她的意見,比如中午吃什麼,買什麼菜,比如今天想穿什麼衣服,比如挑兩樣玩具或者兩件衣服,要她自己挑選其中一樣,儘量都是給個大框架,然後讓她自己思考和選擇。

    如今,我覺得女兒已經算很懂事了,當我忍不住跟她發火時,她會撇著小嘴告訴我“媽媽你不要吵吵地說話嘛,這樣難聽死了!”當她摔痛了哪裡,只要不太嚴重一般她都不會哭鬧,還會安慰我說“媽媽我不痛,等下就會好了。”當她偶爾撒嬌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抱時,她會說“因為我還小所以要媽媽陪,走路太慢才讓媽媽抱抱的!”當她和小朋友有矛盾時,我也會告訴她,你可以試著好好和小朋友們說說一起玩,如果解決不了再來告訴媽媽,媽媽可以幫你一起想想怎麼辦。

    當然,她畢竟還是那個不到三週歲的小孩子。我希望她在我的引導下成長,有足夠的安全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知道媽媽會在她解決不了時盡力幫忙,希望她有想法,有主見,有行動力。

    這就是我認為的教育中的“距離美”,父母和孩子很親密,但是孩子有空間成長為有獨立自我個性的個體。

  • 4 # 親子溝通如何說

    哇,特別喜歡你的問題,也喜歡你的“距離美”。這個問題也是一段時間內,讓我思考再三的。

    什麼叫養育中的“距離美“?在我看來,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彼此的邊界,不過度控制和干涉對方的生活。尤其是父母懂得適時地退步,讓孩子可以獨立,有自己的空間。

    做到這個,太難了。原因很簡單:保持距離,意味著孩子做成什麼樣子,我們都需要剋制住自己,不去指手畫腳,不去強求結果,當外界給我們壓力時,還能忍住,不因此改變我們的狀態,轉嫁給孩子我們的焦慮。距離的遠近,意味著“控制”的多少。有距離,必然會放下更多控制,而這也意味著父母有顆強大的心。

    所以,看透這個相互矛盾的點,再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一個有距離美的父母。

    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審視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我們是可以逐步放手,讓孩子做的。一次可以調整一個習慣,再漸漸脫手更多的方面。

    第二步可以做的,是幫助孩子有能力去逐漸獨立。比如自己做作業的能力,或者自己洗澡,收拾房間的能力。有時候,因為我們包辦太多,孩子已經不覺得那是他們的事情,所以,我們要逐步放手,而不是立刻讓孩子自己做。

    第三步,就是在每次想要干涉,過多介入孩子生活時,問問自己:“我是必須介入嗎?我可以讓他自己解決問題嗎?自己解決問題時,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我能接受嗎?”這麼一番考慮後,或許就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放手,保持距離的了。

  • 5 # 自辯火火烽

    與孩子保持距離,一定會產生美!

    美在於你給了孩子“屬於自己的邊界”,將孩子本該有的權利和自由不加干涉,也美在父母自己做到: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越界!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價值觀、態度對人,何況做父母的還是兩個人對一個孩子。

    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屬於自己自由做主、自由按照自己方式做事的權利,這個屬於孩子自己邊界內的事情,保持距離也包含了父母不干涉屬於孩子邊界內的事情。

    孩子邊界內的事情很多,作為目前中國的父母,絕大部分人從未被尊重過自己的邊界,因而一般也欠缺邊界的意識。

    距離來說,以下的都屬於孩子自己邊界內的事情,可是父母都覺著孩子不對:

    孩子不按時吃飯,父母要求孩子必須吃飯,父母餵食的就不用說了。孩子不按時睡覺,父母發脾氣訓斥孩子孩子坐在地上,躺在地上,而不影響他人的情況孩子感覺不冷,不想穿衣服孩子不穿襪子孩子自己的玩具不給其他小朋友玩,父母強迫拿來;或者父母拿孩子的玩具不經過孩子同意孩子不跟其他人打招呼,父母訓斥孩子不懂禮貌以上只是常見的一點點,但是很多父母覺著很正常,認為“應該”按照父母說的做!

    請問,孩子不去做的時候,是否影響了他人,是否有對他人有傷害,孩子是否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方式,還是是否可以決定如何處置屬於自己的物品,孩子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決定如何生活?

    再請問,如果一個大人同樣的方式對人,你會都覺得這個大人有問題?

    當孩子不按照你的標準做時,請問是你自己覺著丟臉,還是孩子覺著不對?

    我們大人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替代孩子做決定,讓孩子從小失去了自己做決策的機會,這是誰在搶奪孩子鍛鍊的機會呢?

    對待孩子的邊界,我是這樣做的:

    不影響孩子安全的,儘量放手讓孩子去做,在錯誤、疼痛中學習進步。在不影響公眾他人的情況下,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方式。在路邊坐在地上玩。在影響到他人時,需要經過他人同意,否則誰的事情誰來決定。想玩其他小朋友玩具,由他人說了算。在影響大人、小孩的事情,一起商量,考慮到增加孩子自信,可取的情況下以孩子為主。比方不睡覺可以,別打擾我,早上還得按時起。在有嚴格界限感的情況,解釋給孩子,釋放強制,比如坐飛機、孩子安全給孩子自主權,就是放手讓孩子去成長,讓孩子從自己感覺中體驗、認識,而不是讓大人自己的“在意別人目光”的淺薄認識干涉了孩子。保持距離,但不是不理

    保持距離,還得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需要需求父母關注、幫助等情況時,請父母能夠第一時間給予迴應。

    你會發現,孩子需要找你第一次叫“媽媽”時,聲音是正常大小,第二次聲音提高,第三次可能就是大叫,而且可能還帶著打人,為什麼?

    是因為父母沒有迴應,而孩子只是想讓你知道Ta在叫你!

    一個急躁的孩子,一定對應著不能及時迴應孩子的父母!

    無論孩子找你是什麼事情,都需要保持耐心,可以回絕、支援、幫助都行,但是一定要第一時間迴應。

    當孩子看到你是第一時間就可以迴應的時候,內在的安全感就更足,然後孩子就能夠更加放心的去做自己的事情。

    因為孩子知道,你任何時候都能立刻給Ta必要的支援。

    孩子在你果斷的回絕中,也能學會什麼事情是越界了,從而不會輕易的急躁,更不會哭鬧的方式去尋求想要的結果。

    父母圍著著孩子生活,不是演戲

    父母只有內心真正的認同,你才能做到淡定;當你相信孩子時,你才會放手;當不強加於人自己的期望時,你才敢做。

    一切對孩子的干涉、擔心,本質上是父母自己恐懼、害怕、擔心的投射。

    請在干涉孩子之前,問下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別因為自己內心力量的欠缺,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每一次的干涉,表面是為了孩子,卻不知恰恰是束縛了孩子、害了孩子,最後還怨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2016年度十大導演,周星馳的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