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明清兩朝對比你就知道了。

    明朝東林黨是一群文人和下野官員的團體,他們掌握話語權,相互吹捧,成天品評國政,罵政府、罵皇帝、罵宦官,罵一切能罵的統治階級,他們自詡清流,宦官和執政黨都是濁流,實際上天天在秦淮河畔跟名妓尋歡作樂,

    最後,他們這樣,居然讓皇帝認為他們一心為民,是好人,做官也是好官了,於是,最後在熹宗、思宗兩朝,東林黨人在朝堂佔了一大半席位,這是罵政府罵皇帝罵成了執政黨。

    而乾隆朝的紀曉嵐,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繼授編修《四庫全書》,有一次紀曉嵐為好友向皇帝求情,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你說,到了乾隆朝,滿清立國百年了,紀曉嵐科舉出身的人,皇帝把他當“娼優”。你說,文人在滿清算什麼?

    東林黨投降滿清後,下場多數都不好,這些前朝餘孽,三姓或四姓家奴,你說他們更算什麼東西?雖然滿清為了拉攏他們,給了他們名利和地位,但你真以為把他們當人?

  • 2 # 果粒橙165301476

    關於黨爭,有部電視劇說的很清楚,雍正王朝對下面臣子說,我不是萬曆,只要是黨爭連國家社稷都不顧,不管這個人有沒有能力,只要不是我這黨派,直接免職甚至殺了,後期導致明朝覆滅的最主要一個原因。滿清基本所有皇帝能力都普遍高於明朝,特別是在道光之前,皇帝都乃很能幹,明朝覆滅的教訓,被清宮深深探究過,特別是乾隆,對明史的研究非常透徹的,因而他罵紀曉嵐也就不怪了。對黨爭對國家的傷害深領悟,所以他說的沒錯,罵的也沒錯。

  • 3 # 文史園地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其發起人是顧憲成。

    顧憲成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並因提名內閣大學士(習稱閣臣),更觸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

    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時稱東林黨。

    東林學派標榜氣節,崇尚實學,對於扭轉士風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在東林黨興起之時,其他一些官僚也逐漸形成了另外的一些“黨”,這樣就形成了明末的“朋黨之爭”。

    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再加上東林人士都是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很大的勢力。

    而且還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所以不可能形成氣候。

    所謂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 4 # yuone1238

    對比明朝的政治環境,晚明的皇權要鬆動很多,君主都無意專制,加上內閣制的發展,國家對文化控制放開,士林階層思想異常活躍,各地書院趁時而興,務以講學,致以實行,吸引大量有理想願報國的讀書人前來修習,在書院文化凝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各個學派,其中以東林書院影響最為廣泛,獲得很多士林學子的支援,他們或從政於基層以幹心中所願,或立於廟堂以從胸中理想,逐漸凝聚成為一個代表東南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政治黨派,當然不是政黨而是朋黨,恰逢萬曆朝君臣矛盾一直無法協調(爭國本),高層政治出現權力漏洞,東林黨人利用時機與把持人事考核任用的特權大量安插親信,排擠非東林仕子,致使東林之外又形成“齊楚浙宣昆”等黨人,他們互相掣肘,貽誤國計,伺天啟上位,東林黨人仍然不知務國於現實,徒負清高,加劇明朝三權分立體系的危機,導致引起宦官的反對,為自己短暫覆亡種下了禍根,在魏忠賢的接連打擊下,東林黨損失慘重,聲勢被閹黨完全掩蓋,即崇禎繼位,惡於閹黨專權,有意肅清政治,掌握君權,遂重新啟用東林黨人,東林黨再次興起,無奈這時的國勢政局已經日漸沉淪,東林黨人拿不出有用的治國救世之方,猶以黨爭為重,導致君臣不睦,國家雖有人才卻難以大用,雖然主要責任仍在崇禎,但東林黨人的負面影響仍不可小覷,最終致使明朝亡國。

    反觀清朝,自入關以來,皆務於專權政治,無論權臣還是皇帝都鍾於極權統治,嚮往帝治獨裁,對社會實行高壓統治,以維護所謂的滿洲榮耀,在權力佔有上自然不允許有人分享,東林黨一向黨爭為意,危害巨大,而且主張分割君權,實行內閣政治,在清朝皇帝看來更是洪水猛獸,控制打壓是在所難免的,政治不允許,這是第一。

    其次,滿清自康熙以來,君權不斷強化,對於思想文化控制是不遺餘力,康乾百年,屢興文字大獄,鉗制社會文化思想自由發展,禁止私人辦學,把前朝書院一律變為官辦,從源頭上控制思想文化的發展,也就等於是掐斷了東林黨等以書院人文思想發展起來的政治聯絡紐帶,比直接打壓效果更顯著,也更徹底,東林黨在如此高壓之下,只能日漸萎靡,消失於歷史之中。

    再則,清朝入關建朝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血腥的武裝暴力,君權政治尚未鬆動,高層政治比較穩定,很少大力波動,國家秩序備受皇權壓制,沒有合適的時機,加之清朝沒有閹黨干政,自然不需要引入第三方平衡勢力,東林黨自然一直沒有機會從政,並且形成一定的勢力,相反會遭到皇帝的打壓。

    最後,清朝政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制度變化,無法形成由下而上,由民間影響皇權,影響高層政治的先天條件,清朝內閣制形同虛設,國家大權一律自君主出,由於滿漢隔閡,皇帝一般對漢人防範心重,漢族仕子一直無法進入核心權利圈,自然國家的政治發展走向,無法任由普通士人主導,東林崛起更無從談起,無異於天方夜譚。

  • 5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記得那個喜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上有段對話,乾隆皇帝說的,文字獄本身就是要藉助文字案件徹底打垮漢人士大夫的銳氣和氣節,讓他們徹底臣服於滿人的統治之下。其實清朝皇帝心理明明白白,大明朝就是亡於這些恬不知恥計程車大夫,就是亡於東林黨,只不過要安定天下,還離不開這些文人。

    清朝建立後,藉助滿漢對立的官僚系統和文字獄,大肆誅殺漢人士大夫,致使稍有想法的文人都被誅殺了,東林黨這個明末時期以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文人官僚集團,在強大的屠刀面前變得弱不禁風,存活下來的人也是一輩子戰戰兢兢地活著。

    想必這時候,他們會懷念昔日在大殿之上頂撞大明皇帝的時候吧。

  • 6 # 五味社

    因為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刻意壓抑黨爭。

    比如言官作為黨爭的主要表現,清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打壓言官的,這就是清朝皇帝非常討厭結黨營私,尤其是康熙。

    根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二十三年,康熙諭曰:萬曆以後,政事漸弛。宦寺朋黨,交相構陷。門戶日分,而士氣澆薄。

    後來康熙三十年,又諭吏部曰:夫讒譖嫉(妒忌)之害,歷代皆有,而明末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聞,而分樹黨援,飛誣排陷,迄無虛日,以致釀禍既久,上延國家。

    由此可見,清朝黨爭成不了氣候,和統治者有意打壓有著直接關係。

  • 7 # 遠處吹來陣風

    因為在滿清沒有形成黨爭的氣候和土壤,具體可以查閱順治康熙初年的南北黨爭,南黨的代表人物陳名夏在北黨代表人物寧完我和劉正宗的彈劾下被清廷用陳名夏曾經說過恢復華夏衣冠的話為罪名處死,黨爭在萌芽狀態就被掐死。

  • 8 # 衛星雲雲

    小便,你認為明末東林黨就是一黨獨大?

    自己看看書去,崇禎一朝東林黨有幾天可以獨治天下?

    總共17年,東林黨大約一年總攬朝政!

    殉國的有東林黨,投降也有非東林黨!

    東林黨在明朝就沒形成氣候!

  • 9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清朝的東林黨為什麼沒有形成氣候?最重要的是身份地位變了。

    在明末東林黨是依靠師生、姻親、利益等關係結成包含大地主、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集團。說白了東林黨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皇帝的命令出了京城基本上就管不到這些人了。東林黨自然可以依靠在地方的勢力,掌控輿論操縱朝政。

    而到了滿清入關後統治階級是滿清權貴,投降的東林黨只是奴才,想打就打,想殺就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早就殺沒了東林黨的骨氣,還想把持朝政,怎麼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仰望星空》三分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