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道趙掌門
    針灸治療頸肩臂痛綜合徵的臨床效果小總

    頸肩臂痛綜合徵的主要症狀為頸連肩痛或伴發上肢疼痛或麻木,為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近年來,白領階層因為工作繁重和精神緊張,發病率逐漸上升。此類患者多由於長期的肩頸部肌肉勞損,或患頸椎病和肩周炎未能及時根治而致。

    在此有選擇性地對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進行了臨床治療探索總結,僅供參考。

    1 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基本上都接受過按摩、針灸、理療等中西醫多種方法的治療,有的患者還服用過中西藥物。

    細研病例資料表明,導致長期不愈的原因;

    一是部分因為治療方法不當而遷延日久;

    二是因各種原因未能堅持治療而纏綿不愈;

    三是治療失當或針刺時疼痛讓患者對針灸望而卻步,但又找不到較好的其他治療方法而擱置治療。

    從臨床經驗來看,要使頸肩臂痛綜合徵的治療取得好的療效,首先必須重視脈診,以判斷病機,甄別臨床表象。這類患者的脈象一般為細弦、細弱、沉細或沉緊。由此判斷,氣血不足、風寒入侵頸臂部經絡為其基本病機。

    細弦者多伴肝血虛,致血不養筋。細弱者多伴脾胃氣虛,肌肉失於濡養。沉細者多伴虛寒,寒主收引,致肌肉僵硬不舒。

    沉緊者多為內有虛寒,復感風寒而致。臨證時亦見少數病例與上述病機有異,醫生應該仔細診察。

    診治案例:長達6年之久的中年女性患者,職業為教師,頸肩部隱痛,按之頸肩部肌肉硬如板狀,疼痛日輕夜重,影響睡眠,時覺頭中轟鳴,經針灸、按摩、區域性離子匯入、牽引等治療後,當時雖能緩解,但效不持久,各項物理檢查也未發現明顯異常,患者苦不堪言。細診兩手脈象,發現左手關脈明顯弦數有力,透過追詢病史,患者6年前因與人口角,情志受傷,過後失眠竟達半月之久,因入寢即覺頭中轟響,許多個夜晚只能坐待天明,1個月後即出現頸肩部痠痛,逐漸加重,雖經各種治療,但均為區域性處置,致病情遷延6年之久未愈。透過問診,發現患者還有情緒易怒,咽乾多飲,晨起口苦,雙眼時有發脹。細辨此例脈證,實為肝鬱氣滯、筋脈不利。在取頸部夾脊穴及阿是穴的同時,加用肝經募穴期門、原穴太沖,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隔天針治1次,連治10次,6年之疾,霍然痊癒。

    2 切診可發現區域性肌肉硬結,或整塊肌肉變硬,並可定位明顯痛點(阿是穴)。在區域性切診的同時,應重視經絡切診。對與肩頸部有聯絡的各經循行之處,均詳細診察。

    明·秦景明在其所著《證因脈治》中,對經脈與肩部的聯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肩背痛論”篇論述到:“秦子曰,《內經》雲: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則肩背之痛,乃肺之分野;且手陽明大腸之脈,循臂上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云,手太陽小腸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按此論之,則肩背肺俞之痛,乃肺與大小腸為患矣。故肺病則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腸病,則耳後肩脯肘臂皆痛;小腸病,則肩脯肘臂腫痛;故凡背部肺腑作痛,要分別右左二腧,外感內傷,有餘不足。若右肺腧缺盆痛,此肺與大腸之症;若左肺腧缺盆痛,乃是肺與小腸症也,以左右而分大腸小腸;至肺腧,則左右皆屬肺也。然太陽膀胱之脈,亦在於背,但膀胱太陽之病,滿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腑缺盆也。”

    上述論述,不僅對於辨證論治中確定病位,對於準確選穴,亦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治療長病程的頸肩臂痛綜合徵時,對於其他治療方法收效不佳的病例,遵循秦氏之論,往往收到捷效。切診時,於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均仔細切診,確定病位為何經及相應臟腑,對於準確辨證及取穴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針刺取穴上,在此總結了三方面經驗。屬於肺(經)病者,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患側列缺、尺澤、俠白、雲門、中府、肺俞。屬大腸(經)病者,同樣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合谷、溫溜、手三里、曲池、肩羈。屬小腸(經)病者,仍取頸部夾脊穴、頸肩臂部阿是穴為主,輔以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脯俞、天宗、肩外俞、肩中俞。

    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針刺後的刺激強度的耐受程度近年來發生了變化,較強得氣的針刺方法常令許多患者望而生畏,甚至有的患者因針刺後的不適感而對針刺治療產生了恐懼心理。診治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是打聽到細針治療方法並無疼痛後,半信半疑而來,待體會到細針的確無疼痛後,才欣然接受治療。

    前面談到,長期不愈的頸肩臂痛綜合徵患者,在病機上常為氣血不足、風寒入侵,因此對於此類患者,常採用溫針治療。具體操作方法是,採用直徑為0.18—0.20mm、長度為50mm 的細針,準確取穴,以針管進針,先以淺刺法逐穴剌入,待所取的穴位完全刺入後,留針5min,再氣沉丹田,呼氣時行重按法徐徐剌入,患者有感覺後停針,再留針5min,患者大多會有較為舒服的針感。再依前法增加針刺深度,使所取各穴均有明顯的針感。

    此時在針刺部位墊上厚紙片,針柄上套lcm長的艾柱,點燃,在主要穴位的針柄上留針10min後取針。在留針的過程中,所取的各經穴位可出現貫通的感覺,患者頸肩部和上肢有溫熱或發熱的針感,有的患者還出現了頸肩部微微出汗的現象。

    4 .長期不愈的頸肩臂痛綜合徵患者,不僅接受過針灸、按摩、理療、中藥等治療,有的患者還自購風溼膏藥貼敷區域性,導致患部感覺遲鈍,針刺後不易出現得氣反應。在臨床治療中,暫時擱置了追求得氣的治療方法,採用輕刺平調、候氣為要的治療思路,大大地提高了病人接受針灸治療的信心,增強了臨床療效。陸壽康氏主編的《針刺手法百家整合》中提出了“隱性氣至”的觀點:“不少病人在針刺後常沒有明顯的針感,但其症狀可明顯緩解或消失,臨床體徵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復。這種現象常出現在遠端取穴和耳針、腕踝針、眼針、頭針等施術過程中,稱為‘隱性氣至’。”只能部分同意這種觀點,但從臨床實際來看,輕刺平調的針法雖在針後未立即出現痠麻腫脹的明顯得氣感,但留針及行針過程中,患者訴有舒適的感覺,而且大部分患者出現頸肩手臂經絡通暢的針感,可認為是候氣得氣的反應。

    5 .在脈診部分談到,本病患者的脈象多見細脈,提示經絡氣血不足為本病發病機制中重要的一環。經絡中氣血,來源於脾胃消化水谷所攝取的營養成分。如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經絡失養,容易造成疼痛長期不愈。近年來,白領階層人士因工作忙碌,生活失去正常節奏,易致脾胃功能失調,或因長期工作壓力太大而致肝鬱不舒,進而損及脾土。

    因此,在重視區域性及相關經絡的治療外,增強脾胃功能也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上述取穴的同時,加取中脘、足三里,可明顯加快頸肩臂疼痛的緩解,並可收到鞏固療效之功。另外,對於中脘穴和足三里穴的針刺方法,應予以注意。中脘穴針剌時,應觀察患者反應,如訴疼痛明顯應立即出針並按壓區域性,以免引起內出血。

    在治療中曾遇1例患者,體型略瘦。中脘穴進針後訴區域性疼痛,遂停針詳審取穴,確認定位準確無誤後,便安慰患者可能是針刺後的反應,當時沒有即時拔針,留針完畢,起針後揉閉針孔。患者第2天來診時訴上腹部不舒,經觸診發現中脘穴下有1個1.125px見方的血腫,因無疼痛表現,囑患者隨時觀其大小變化,約10天左右血腫吸收。足三里穴針刺時應讓針感向上傳導,最好能達胃部。針刺時針尖斜向外上,可助針感向上傳導,透過緊按慢提的補法緩緩施針,能獲得舒適的針感。

    肩周炎的形成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白領深受肩周炎的困擾,肩周炎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了很多的危害。那麼肩周炎的病因是什麼呢?針對這個問題,接下來為大家介紹有關肩周炎的病因知識。

      頸肩臂痛綜合徵≠肩周炎

    肩周炎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一、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二、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

    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肩周炎治療多外敷濟愈堂月板健骨舒絡貼,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效治癒肩周炎。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

    肩周炎很頑固,通常治療就是打封閉針或做針灸,卻有時奈何不了它。但是,任何東西再頑固,也有降伏它的剋星。肩周炎的剋星就是“甩胳膊畫圓圈”。大家可別小看了這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它帶來的神奇效果會大大出乎預料,關鍵看您能不能長期堅持。

      這肩周炎真是把人折磨得欲哭無淚。天冷的時候疼的人會多,嚴重時基本上是每天都疼,而且手臂還伸不直,抬也抬不高,早上穿衣服都困難。去做了做推拿,感覺好了一點。但是,工作太忙了,推拿也沒時間,那還有什麼好方法對付肩周炎嗎?

      其實這個病好治,用一箇中藥方子,再加上鍛鍊方法。一個月後,肩周炎準好。(建議在醫生的診斷下進行)

    處方如下:

    山奈10克,細辛3克,桑寄生、神曲各15克,白芷、紅花、乳沒各12克。

    中藥要這麼來煎:

    1.把藥材放在水裡浸泡半小時後,加入350毫升水;

    2.藥汁熬得只剩一半的時候,把藥汁倒出來;

    3.添上350毫升水,再把藥汁熬成一半;

    4.把兩次的藥汁混在一起,早晚各喝180毫升。

      一般情況下,藥汁喝完後,藥渣就要倒掉了。但這個藥渣可千萬別倒,因為它也是寶貝。把藥渣撈起來後,晾上兩三分鐘,附在上面的水就流走了,藥渣的溫度也降低了。這時候,可以找個紗布把它包起來,敷在肩膀疼痛的部位。敷上半個小時,疼痛就會明顯減輕。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藥渣不要太燙,以免傷著面板。

     另外,肩周炎患者平時還可以“甩胳膊畫圓圈”。就是除了喝藥外,您還要堅持甩胳膊。從甩小圈開始,每天根據自己的情況甩幾十次、幾百次都可以,不過要量力而行。正著畫完倒著畫,胳膊酸了、痛了,就停下來。這種方法很簡單,無論是走路還是看電視,甚至散步的時候,都可以做。

      一位患者一個月後說她要請這醫生吃飯。原來她的肩周炎一點也不痛了!

    什麼原因導致肩周炎病?

     肩周炎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溼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痺阻或跌撲損傷,淤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導致本病,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可能大家也都聽得雲裡霧裡的。通俗地講,肩周炎其實就是一塊冰。這塊冰在肩膀那兒,把這裡的血、氣及各種營養物質都給凍著了,它們往前走不了,堵在那裡了。中醫說痛是怎麼來的,不通就會痛,通了就不痛了。所以,要讓這塊不痛,就要把冰給化掉。

      另外,動則生陽,人一運動起來,陽氣就生髮了,冰也就跟著化了。所以,治療肩周炎,就要從小範圍開始甩胳膊畫圓圈,讓陽氣慢慢地把肩膀裡的冰給融化掉。冰化了,氣、血以及各種營養物質又能往前走了,疼痛自然就消失了。

      一般來說,“靜、老、傷、寒”是引起肩周炎發作的四大原因。這四個字非常好理解,它們指的是缺少運動、衰老、受傷、受寒。有人會說:“靜、傷、寒都可以避免,但衰老是人類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這怎麼辦?”

    其實,這裡的“老”指的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骨頭的變老。有些中老年朋友平時不注意保養,結果就出現了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毛病。骨頭不健康了,風、寒、溼這些“外邪”很容易就侵入到人體裡面了。所以,步入中老年後,一定要想盡各種辦法,讓骨頭強壯、健康起來,這才是預防肩周炎的關鍵。

  • 2 # 湘西姐兒在景德鎮

    最好加上艾灸  針灸和艾灸的區別

     針灸和艾灸都屬於中醫療法,一提起這兩種療法,很多人認為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不是,中醫專家指出,針灸與艾灸療法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穴位來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但是兩種療法有很大差別,並不是同一種療法。

    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複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範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其一、針灸與艾灸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穴位來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但針灸只屬於物理療法,而艾灸是由具有“百草之王”美稱的“艾草”所制,用於灸法,可起到藥性治療與物理治療的雙結合。

    其二、針灸如把握不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針消毒不好的話還可能會交叉感染,而艾灸屬於外部自然療法,沒有副作用。

  • 3 # 康復匯

    肩膀和手臂,很脆弱。

    在此,我們著重介紹一下肩痛的相關問題,並順便講一下其他肩關節問題,希望透過本篇文章能夠充分引起你對偏癱肩的重視。

    肩關節——脆弱又靈活

    如果你曾經遇到過戴著肩託或護肩帶的偏癱病人,他已經經歷過肌張力低下的軟癱期,現在正在練習上肢活動,你可以問下他:有沒有在做某些動作的時候,感到患側肩痛?一般情況下,答案都是肯定的。

    肩關節角色

    上肢軀幹之間的樞紐非“肩關節”莫屬了。它是上半身最靈活的部位,為了支援前臂以及手部複雜運動,肩關節不斷進化發展,練就了一套精密的操作機制,使得前臂和手部的活動變大,同時又能保持穩定性。

    腦損傷對肩部影響

    腦損傷後果一般都是很嚴重的,一旦發生了腦損傷,會導致肩關節複雜而精密的系統出錯。造成肩關節肌張力降低、肌肉無力或痙攣、制動過久而導致軟組織黏連、關節攣縮。

    這些異常導致肩部肌肉、關節、肌腱、韌帶、關節面出現損傷,產生肩痛現象。由於疼痛加劇,患者會做出相應的條件反射一樣的不正常動作,惡性迴圈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此外,腦損傷後,大腦對疼痛的感知區域會變得更加敏感,這種現象被稱為“中樞敏化”

    偏癱肩疼痛是啥樣?

    經常看到有人很關切的詢問偏癱肩患者,肩膀有多疼,具體哪裡疼,或者是在什麼姿勢的時候,肩膀疼痛感最強。很多患者肩膀發生前屈或外展的時候,肩膀會產生很明顯的疼痛,嚴重的患者能夠感到肩膀任何活動姿勢都會疼痛。

    避免一下錯誤的治療方法:

    正確療法:

    ●注意支撐患手:

    ●正確的轉移方法及訓練動作

  • 4 # 守一

    針灸對治療肩膀疼痛有很好的作用,這裡我想介紹我根據內經裡針灸導引術成功治療的患者一例。

    患者開始出現肩膀疼痛,疼痛的點在大腸經上。針刺二間穴後,患者疼痛就已經得到減輕,但是手臂開合還有一點問題,肩膀處有一固定點還是疼痛。

    翻看內經說道“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必一 其神,令志在針”。” 重要的是這個“神”,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為什麼有些病人針灸後,卻還是沒有效果,就是因為沒有神氣,患者治療時候可能遇到一些事情導致他們思想拋錨,魂不守舍。這樣治療的效果就不是很好。

    那我們作為醫生的,在針灸的時候就需要聚精會神,給患者施以引導。從而使針灸更好的達到病所,提高治療效果。

    那麼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繼續取二間穴,輕輕捻轉,最好不要提拉,因為那樣非常痛。再取痛點,一手握住痛點針柄捻轉,一手握住二間穴捻轉。就像充電一樣陰陽接觸。 病人能明顯感覺到,身體氣血的流動。 在這個過程中,我想提醒大家一點,針灸的時候不要戴手套。針灸針屬金,可以更好的導氣,如果我們戴手套,就會隔離開我們與病人之間氣體的傳遞感應。 歡迎大家去嘗試,臨床效果真的很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代名臣陳寶箴究竟是怎麼死的?